2004-03-27 23:51:00Annika
『多謝滾石』─by 孫梓評
約莫2003年的九月,聯合文學的網頁,刊載了一篇如同旅行般真實,卻又每前進一步,所印的足跡明白地呈現出所謂過去與回憶的文章。
我說,這是回顧。
而在人生當中,每個階段性的回顧,
有的,都是感謝…。
《多謝滾石唱片》─by 孫梓評
然而,又有什麼方式可以令你如此迅速甚至不需搭乘雲朵與記憶,直接跌落那天──一九八七年春天,你出發到一個陌生國小,與相同區域、同齡的孩童,一起聚集,展開了人生第一次離家的冒險初體驗?那些令你如此珍惜而又難以言喻的悸動,使你終於象徵性地脫離某一類隱形保護,來到透過友誼諸如此類搭建的新鮮城邦,那時的陽光與今日並無兩樣,你十歲的臉龐還沒有被青春痘踏出痕跡,然而你笑嘻嘻出發了,眼裡記載著細節,耳裡聆聽著經驗,嘴裡唱著因為島嶼北方動物園搬遷而有了的一首主題歌:〈快樂天堂〉。
那是你第一次跟流行歌在同一個月台上車。在一個鄉間小鎮為期三天的短短育樂營裡,歌詞裡的動物伙伴:大象斑馬孔雀,給你一種奇異的童話想像,跟這場旅程本身的性質類似。但你並不知道,一九八七年的這個月台早已出發了一班名叫「民歌」的平快車,那些帶領你跨入青春期前奏的大哥哥大姐姐,則適時扮演了某一種成人的理想典型。
然後,你離開了營隊,卻從此攜帶著關於歌的輕盈載體。
你央求前往日本旅行的父親,為你帶回了一台珍珠白的卡式隨身聽。在仍未發育妥當的床前,彷彿有一種微妙的低溫盤桓著,如有翼的天使居高臨下俯望你屈睡的身影,在你偶爾閱讀偶爾發呆的夜裡,那些仍嫌早熟的童年夜晚,隨身聽裡的卡帶總是安靜地旋轉著,你一遍又一遍地讓河馬老鷹獅子的隱喻進入生命,陪伴著度過春夏秋冬,仍然是,〈快樂天堂〉。
怪謬的是,當彼時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唱遍夏日街角,你還沒有理解蔡康永為她寫的文案「唱的時候忘記他,聽的時候想著我」是一種偷渡了都會、情愛與性別的詠嘆之前,陽光尚未摺進你畫有竹節的泛舊布簾,你在夜裡關上一扇酒紅色的塑膠門,踏著地上微微皸裂的白色幾何磁磚,聽她微風一樣的嗓音唱起:「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那麼白話清楚、直指人心,像個路過的說書人,而那時你其實還沒有經歷過任何一段曖昧。稍微懂得傷心的時候,陳淑樺的一九九○,〈一生守候〉,吉他聲悠悠地彈撥,你擠在狹隘的學生宿舍裡頭唯一可以闢出一方隱密的壁櫥旁,將門拉開,偷偷擋住巡邏的教官蒐查隨身聽禁令的眼神,那年你國二。
差不多也是那個時候,蘇慧倫剪了男生頭,開始她清亮的嗓音敘述,那個愛上飛鳥的女孩,還沒有跨界演出《藍月》與《童女之舞》,還不是《檸檬樹》、《鴨子》、《Happy Hour》三部曲的玉女天后,她只是單純地像島嶼上某一個溫暖的隔壁班女孩,暖暖地唱著〈六月的茉莉夢〉,甚至會偷偷寫信告訴你她的幽微心事,比如說「相愛吧,河水和月光」。
整個青春期,你困在一座植滿木麻黃的校園裡,那是一座不見海平線的舊時港濱,最遙遠的冒險是高中聯考完畢,騎著借來的單車在住了三年卻仍然陌生的荒誕小鎮上閒逛一整個午後。當然你不會忘記張洪量、杜德偉和黃品源。他們分別代表三種相異卻有並存的力量,就像整個轉型中的島嶼,望著體內各式衝撞不一的礦,都在製造新的可能。張洪量像紙被揉皺過的聲音,融合大量抒情控訴的文字,其實很接近詩。黃品源的男配角宣言,讓你忽然發現生命裡有一種人物,不必是最炫人耳目的存在卻自有其力道,就像後來陳珊妮為他寫的那首〈路邊一支草〉,輕快地為自在的生命塑型。杜德偉從香港來,曲風明顯不同,卻同時被市場需求著,濃濃的鼻腔共鳴,銘記當時兩塊島嶼間特殊的互動交流。
絕不能跳過陳昇。在「新寶島康樂隊」尚未成軍前,他歌裡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極具個人特色的吟唱風格,像把溫柔的錐子,直刺最柔軟內心層。而與黃連煜的合作,除了讓客家聲音被聽見,像〈一百萬〉這種從社會新聞改編的歌詞寫作也讓你發現華語流行音樂的寬廣度。那一年,一九九二,你和一群朋友忙於校刊的製作,好像也跨入生命中另一個奇妙的進階,某些更難掌握的核心關鍵或議題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水,打濕了原本認定的、愚矇童稚的價值觀。成長或許是一種緩慢的剝落,你斑斑駁駁地想要冒發新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枝頭。一九九二,你參與了另一個文學營隊,認識了一些同樣喜歡閱讀寫作的朋友,其中的一位,現在是在部落協助重建九二一的社工人員,他那時遠比晴朗還明亮,且內心有著極精緻美好的開關。你們被分配到同一間寢室,夜半的時候眾人閒聊著不捨得入睡,於是乾脆共擠一張床,聽萬芳。聽萬芳有點神經質的、不安的牽動地唱著〈半袖〉或〈微笑的星〉。那是她仍翻唱某些今井美樹的年代,像一種秘密的嵌合般,她的聲音那樣神秘地伴隨著青春時候苦澀甜蜜不能分辨的淡淡憂愁,隨風飄遠。你一直跟蹤著她,當你赫然發現不到十年的時間,萬芳仍繼續耽唱〈這天〉、〈那夜〉,你們其中的大部分人,卻已各自在人海中走失,走往歧異的志向與道途。
也許還有娃娃,她牽情地唱起陳冠蒨的〈大雨〉、李宗盛的〈飄洋過海來看你〉,後來又好詭異地與羅大佑地合作了〈四季〉、〈隨風〉,概念完整統一,特殊的聲線,然後竟瞬間像蒸發般消失。
在無印良品之前,你還想起張楚、竇唯以及很後來的花兒。你喜歡聽張楚唸詩一樣喃喃地唱著「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空氣裡都是情侶的味道」;又或者是竇唯還沒有與王菲離合,他是一頭蹲踞在漫長鐵軌前的「黑夢」,這是你第一次認真聆聽來自對岸的歌,而非政治。無印良品之後,你的三台卡式隨身聽正式走入歷史,CD光碟薄薄地住進了你的耳裡。名稱拷貝自日式品牌MUJI的馬來西亞二人團體「無印良品」,光顧了你大學時期的幾個階段,像一個不認識但熟稔的朋友,一直守護著你魔幻又清晰的生活點滴。然而,他們終於也解散了,就像你不得不結束學生生活,進入軍旅。
那一年,莫文蔚已經唱過〈他不愛我〉,偶爾你在陽台晾衣服的時候,會聽見樓下的住戶播放著和你同一首曲目的〈沒時間〉。一九九八年,五月天的〈春嬌與志明〉和〈瘋狂世界〉變成KTV必點曲。也許正因為你無力改變某些軍中的成規,瘋狂世界變得很有力;第二張《愛情萬歲》的NON-STOP讓BAND SOUND更流暢,你躺在暗綠色蚊帳裡,聽阿信替你吶喊狂飆,然後便可以安心地睡去。當然你也沒忘記梁靜茹唱〈一夜長大〉與〈勇氣〉。陳綺貞的歌總像一種永恆的棉花糖,可以負責撐起世界所有的輕與重。二○○三年,你坐在舞臺前面,看《地下鐵》。燈亮之後,陳綺貞飾演的盲女邊敲著階梯走下來,一邊低低地吟唱著:「在空盪的廣場,在空盪的海洋/我學會了退後的飛翔。」
眼淚忽然就來了。
你閉上眼──又有什麼方式可以令你如此迅速甚至不需搭乘雲朵與記憶,直接跌落某天?多謝滾石唱片,在你獨自退後的飛翔裡,一直有歌陪伴。
(文章取自:聯合文學網站 2003)
我說,這是回顧。
而在人生當中,每個階段性的回顧,
有的,都是感謝…。
《多謝滾石唱片》─by 孫梓評
然而,又有什麼方式可以令你如此迅速甚至不需搭乘雲朵與記憶,直接跌落那天──一九八七年春天,你出發到一個陌生國小,與相同區域、同齡的孩童,一起聚集,展開了人生第一次離家的冒險初體驗?那些令你如此珍惜而又難以言喻的悸動,使你終於象徵性地脫離某一類隱形保護,來到透過友誼諸如此類搭建的新鮮城邦,那時的陽光與今日並無兩樣,你十歲的臉龐還沒有被青春痘踏出痕跡,然而你笑嘻嘻出發了,眼裡記載著細節,耳裡聆聽著經驗,嘴裡唱著因為島嶼北方動物園搬遷而有了的一首主題歌:〈快樂天堂〉。
那是你第一次跟流行歌在同一個月台上車。在一個鄉間小鎮為期三天的短短育樂營裡,歌詞裡的動物伙伴:大象斑馬孔雀,給你一種奇異的童話想像,跟這場旅程本身的性質類似。但你並不知道,一九八七年的這個月台早已出發了一班名叫「民歌」的平快車,那些帶領你跨入青春期前奏的大哥哥大姐姐,則適時扮演了某一種成人的理想典型。
然後,你離開了營隊,卻從此攜帶著關於歌的輕盈載體。
你央求前往日本旅行的父親,為你帶回了一台珍珠白的卡式隨身聽。在仍未發育妥當的床前,彷彿有一種微妙的低溫盤桓著,如有翼的天使居高臨下俯望你屈睡的身影,在你偶爾閱讀偶爾發呆的夜裡,那些仍嫌早熟的童年夜晚,隨身聽裡的卡帶總是安靜地旋轉著,你一遍又一遍地讓河馬老鷹獅子的隱喻進入生命,陪伴著度過春夏秋冬,仍然是,〈快樂天堂〉。
怪謬的是,當彼時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唱遍夏日街角,你還沒有理解蔡康永為她寫的文案「唱的時候忘記他,聽的時候想著我」是一種偷渡了都會、情愛與性別的詠嘆之前,陽光尚未摺進你畫有竹節的泛舊布簾,你在夜裡關上一扇酒紅色的塑膠門,踏著地上微微皸裂的白色幾何磁磚,聽她微風一樣的嗓音唱起:「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那麼白話清楚、直指人心,像個路過的說書人,而那時你其實還沒有經歷過任何一段曖昧。稍微懂得傷心的時候,陳淑樺的一九九○,〈一生守候〉,吉他聲悠悠地彈撥,你擠在狹隘的學生宿舍裡頭唯一可以闢出一方隱密的壁櫥旁,將門拉開,偷偷擋住巡邏的教官蒐查隨身聽禁令的眼神,那年你國二。
差不多也是那個時候,蘇慧倫剪了男生頭,開始她清亮的嗓音敘述,那個愛上飛鳥的女孩,還沒有跨界演出《藍月》與《童女之舞》,還不是《檸檬樹》、《鴨子》、《Happy Hour》三部曲的玉女天后,她只是單純地像島嶼上某一個溫暖的隔壁班女孩,暖暖地唱著〈六月的茉莉夢〉,甚至會偷偷寫信告訴你她的幽微心事,比如說「相愛吧,河水和月光」。
整個青春期,你困在一座植滿木麻黃的校園裡,那是一座不見海平線的舊時港濱,最遙遠的冒險是高中聯考完畢,騎著借來的單車在住了三年卻仍然陌生的荒誕小鎮上閒逛一整個午後。當然你不會忘記張洪量、杜德偉和黃品源。他們分別代表三種相異卻有並存的力量,就像整個轉型中的島嶼,望著體內各式衝撞不一的礦,都在製造新的可能。張洪量像紙被揉皺過的聲音,融合大量抒情控訴的文字,其實很接近詩。黃品源的男配角宣言,讓你忽然發現生命裡有一種人物,不必是最炫人耳目的存在卻自有其力道,就像後來陳珊妮為他寫的那首〈路邊一支草〉,輕快地為自在的生命塑型。杜德偉從香港來,曲風明顯不同,卻同時被市場需求著,濃濃的鼻腔共鳴,銘記當時兩塊島嶼間特殊的互動交流。
絕不能跳過陳昇。在「新寶島康樂隊」尚未成軍前,他歌裡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極具個人特色的吟唱風格,像把溫柔的錐子,直刺最柔軟內心層。而與黃連煜的合作,除了讓客家聲音被聽見,像〈一百萬〉這種從社會新聞改編的歌詞寫作也讓你發現華語流行音樂的寬廣度。那一年,一九九二,你和一群朋友忙於校刊的製作,好像也跨入生命中另一個奇妙的進階,某些更難掌握的核心關鍵或議題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水,打濕了原本認定的、愚矇童稚的價值觀。成長或許是一種緩慢的剝落,你斑斑駁駁地想要冒發新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枝頭。一九九二,你參與了另一個文學營隊,認識了一些同樣喜歡閱讀寫作的朋友,其中的一位,現在是在部落協助重建九二一的社工人員,他那時遠比晴朗還明亮,且內心有著極精緻美好的開關。你們被分配到同一間寢室,夜半的時候眾人閒聊著不捨得入睡,於是乾脆共擠一張床,聽萬芳。聽萬芳有點神經質的、不安的牽動地唱著〈半袖〉或〈微笑的星〉。那是她仍翻唱某些今井美樹的年代,像一種秘密的嵌合般,她的聲音那樣神秘地伴隨著青春時候苦澀甜蜜不能分辨的淡淡憂愁,隨風飄遠。你一直跟蹤著她,當你赫然發現不到十年的時間,萬芳仍繼續耽唱〈這天〉、〈那夜〉,你們其中的大部分人,卻已各自在人海中走失,走往歧異的志向與道途。
也許還有娃娃,她牽情地唱起陳冠蒨的〈大雨〉、李宗盛的〈飄洋過海來看你〉,後來又好詭異地與羅大佑地合作了〈四季〉、〈隨風〉,概念完整統一,特殊的聲線,然後竟瞬間像蒸發般消失。
在無印良品之前,你還想起張楚、竇唯以及很後來的花兒。你喜歡聽張楚唸詩一樣喃喃地唱著「孤獨的人是可恥的/空氣裡都是情侶的味道」;又或者是竇唯還沒有與王菲離合,他是一頭蹲踞在漫長鐵軌前的「黑夢」,這是你第一次認真聆聽來自對岸的歌,而非政治。無印良品之後,你的三台卡式隨身聽正式走入歷史,CD光碟薄薄地住進了你的耳裡。名稱拷貝自日式品牌MUJI的馬來西亞二人團體「無印良品」,光顧了你大學時期的幾個階段,像一個不認識但熟稔的朋友,一直守護著你魔幻又清晰的生活點滴。然而,他們終於也解散了,就像你不得不結束學生生活,進入軍旅。
那一年,莫文蔚已經唱過〈他不愛我〉,偶爾你在陽台晾衣服的時候,會聽見樓下的住戶播放著和你同一首曲目的〈沒時間〉。一九九八年,五月天的〈春嬌與志明〉和〈瘋狂世界〉變成KTV必點曲。也許正因為你無力改變某些軍中的成規,瘋狂世界變得很有力;第二張《愛情萬歲》的NON-STOP讓BAND SOUND更流暢,你躺在暗綠色蚊帳裡,聽阿信替你吶喊狂飆,然後便可以安心地睡去。當然你也沒忘記梁靜茹唱〈一夜長大〉與〈勇氣〉。陳綺貞的歌總像一種永恆的棉花糖,可以負責撐起世界所有的輕與重。二○○三年,你坐在舞臺前面,看《地下鐵》。燈亮之後,陳綺貞飾演的盲女邊敲著階梯走下來,一邊低低地吟唱著:「在空盪的廣場,在空盪的海洋/我學會了退後的飛翔。」
眼淚忽然就來了。
你閉上眼──又有什麼方式可以令你如此迅速甚至不需搭乘雲朵與記憶,直接跌落某天?多謝滾石唱片,在你獨自退後的飛翔裡,一直有歌陪伴。
(文章取自:聯合文學網站 2003)
孫梓評是位值得注意的文壇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