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10:38:23annewu

中庸.第二十章 哀公章 (六) 白話註釋

〖章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語譯】  孔子說:「喜好並勤於努力研究學問的人,便會漸漸地接近『智』了;努力實行良善之事,便能體會天地之仁義,那就能近於『仁』;可以看見別人的德行風範,並且能夠以不仁、不義為恥,努力勇於改過向善,見賢思齊,這便接近於『勇』了。」「知道智仁勇這三種道理,便能夠清楚明白該如何修身。懂得這些修身的道理,才能夠知道治理眾人的道理。清楚的知道治理眾人的道理,便能夠明白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了。

【分享】 《大學.經一章》:「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平天下。」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要達到智的精隨,除了精進學習並持續努力去鑽研,似乎沒有其他的方便之法;《中庸.辟如章》:「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即可明白知識學問都是靠精進學習去累積的,想要鑽小門、走小道,損失的絕對是自己。

《桃園明聖經.經驗第六》:「文主仁,仁首忠孝;武主義,義首廉潔,惟是舉天下萬事皆為聖賢仙佛。」《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瞭解仁義的真理,明白修身的道理,以他人為鏡,見其賢善者而學之,若見不賢或邪僻者,引以為戒,不犯其過,自我省思;如《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若能依此來修持自身,就能依自身的經驗來協助他人;若能以德性來感染他人,那麼若說以此道理來治理國家也就無所違背了。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