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6 18:42:28中杯冰那堤

【布拉格評論】誰掌握後現代的影像詮釋權?


 曾經在一場聚會中,朋友拿出新購的數位相機,有五百萬畫素,鏡頭可以翻轉,他說︰你看,可以自拍。我下意識的回了一句︰為什麼要自拍?同桌的另外一位朋友以不可置信,彷彿我是上個世紀殘留物的語氣頂了回來︰你這是什麼問題?

  他說對了一件事,我的確是以上個世紀的觀念在質疑他對鏡頭的態度,這未必表示我對於自拍這件事情的評價是負面的,但是我的確在思考,自拍這件事情除了形式上的創新,對於鏡頭詮釋的權力下放之外,它在攝影這個藝術範疇的意義與位置到底落在哪裡?或著,它根本不需要提高到這個層次探討。

 對於受過學院訓練的攝影師來說,「我」這個身分通常都必須謹慎的隱藏在鏡頭之後,以求得可能的客觀;縱然必須主觀,對於被攝物的態度也是經由技巧──底片、鏡頭、構圖或暗房加以詮釋,而且有一定的規則與邏輯必須依循。這樣的訓練無論如何的突破、顛覆或解構,學院的痕跡仍然或明或暗出現在作品中。簡言之,其本質上仍然屬於傳統的平面藝術表現手法,儘管如何強調這是多麼超脫與前衛。

 然而自從數位相機普及,乃至於手機內建相機的盛行,不再有巨大的器材負擔與高度的技術要求,甚至不需要等待沖洗的立即性,加上網路傳輸的便利,大大的降低攝影的門檻,於是我們的身邊出現了一大群素人攝影師,他們的作品出現在手機與電腦的螢幕上,出現在網路家族,甚至進入傳統攝影的發表領域。

 這一群素人攝影師,大部分雖然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但是隨性與不假修飾的表現,提供了較學院訓練體系的攝影師更為質樸的真實面貌,明白的說,沒有理論的矯飾,沒有技術的美化,反而留給觀看者更多的思考空間,更少了足以影響價值判斷的斧鑿痕跡,似乎頗為接近《醫院風雲》導演Lars Von Trier 對於影像敘事的純粹期待。「自拍」最大的貢獻,也是與傳統以自體為拍攝主角的作品最大不同是──隨時隨地、沒有禁忌、沒有負擔的把鏡頭朝向自己,或許是到此一遊式的紀念照(我寧願相信請別人代勞會好看一些)或許是某種暴露或表現慾的滿足。而這種滿足卻又並非建立在對美的追求或是對議題態度的抒發,它具有後現代的精神,破碎、邊緣甚至不具有積極的意義。自拍的出現,的的確確拓展了攝影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也延伸了這種表現形式的版圖。接下來的問題在於,自拍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它太初步,太不受羈束,它是個青春期的少年,一切的可能都等著發生。

 這一切,當然也包括不受評論拘管,僅僅作為一種自娛娛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