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0 14:09:38小瑛
時間減半.氣氛爽快.成果倍增
會議經營力
在許多公司,最浪費時間的莫過於開會。由於按照「輩分」決定發言,大多數與會者都沒有開口的機會,會場很難形成自由活潑的討論氣氛,公司也無法藉由開會達到腦力激盪、孕育新經營策略的目的。最近轟動日本的《會議革命》這本書,提出全新的開會方法,成為日本企業爭相取經的對象。
撰文 / 蕭志強
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日本連續十幾年深陷不景氣困境,經濟發展動力大不如前,甚至有持續萎縮、負成長的隱憂。同樣是經濟大國,美國就不曾出現如此長時間的走下坡,許多人因而懷疑,難道日本人都沒有努力思索改進、找出解決之道?
努力當然是有的,這點不用懷疑,日本人特別是企業經營者一向認真,他們重視「恥」的文化,嚴格自我要求的程度,絕不下於早期武士。然而,從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掙扎這麼久的日本經濟,仍苦於找不到解決良策,尤其每年近萬家企業被購併或倒閉、失業率居高不下,無計可施的企業經營者與幹部因而懷疑,找不到「藥方」,會不會是因為「尋找解決方法」的「方法」本身,出了問題?
簡單講,通常遇到問題需要解決,企業管理階層都先想到:開個會吧。然而,這正是元兇所在。因為許多會議極端沒有效率,不只找不出好點子,形成不了具有實踐效益的共識,更嚴重浪費了員工的時間。不幸的是,部門內的工作會議以及跨部會聯席會議、研討會、技術觀摩會……,一個星期5天都在開會的,大有人在!
日本企業熱烈風行「會議革命」
痛定思痛,為了避免繼續陷入沒有效率的會議泥淖,日本企業界最近吹起一股「會議革命」風。熟悉日本企業文化的人士指出,若這波會議革命風潮能徹底且生根,將是戰後以來日本企業經營管理的最大蛻變與提升,日本經濟不久的將來浴火重生,便不是夢想。
這股會議改革風從何吹起?事情得從著名學者齋藤孝寫了《會議革命》一書說起。話說齋藤專攻教育理論與溝通學,雖然只有43歲,但東京大學出身的他至今已有超過10本大作,都備受矚目。在《會議革命》(2002年10月出版)之前,他陸續推出3本推廣優美日文的著作,包括《令人忍不住想要大聲朗讀的日語》以及《理想的國語教科書》、《讀書力》,引起全日本全國各界熱烈反應,每冊都有近百萬本銷售量,還有無數教育與文化團體針對「日本人應當讀怎樣的日語文章?」、「哪些日語文章非讀不可?」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話題人物齋藤孝因此成為媒體注目焦點,許多演講與討論會都可看到他活躍的身影。
齋藤石破天驚地喊出「會議革命」,不只批判日本企業開會效率低落的弊病,更挑戰日本人數百年來集會重視「排行論輩」的習慣。換言之,雖然《會議革命》推出後,最熱烈的迴響來自企業界,但日本人即便日常生活,會議也無所不在(校友會、母姊會、社區發展協會、各式各樣的「同好會」……),現在經過齋藤點醒,大家終於發現過去的會議浪費太多生命、錯過許多可以把事情做好的機會,因此對齋藤這本書無不讚賞、佩服有加。
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
也許有的讀者會質疑,會議效率好不好,標準何在?而且,即使會議不是很有效率、與會者抱怨連連,但只要公司能賺錢,又有何妨?針對這類疑惑,齋藤並沒有正面回答,因為企業賺錢有各種原因,但如果開會沒有效率成為企業經營失敗凶手,當然就得發動「革命」。至於開會效率優劣的評鑑標準,《會議革命》首先提出以下「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評量表,供讀者參考。
表一、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
1.是否有與會者分心(在桌上塗鴉或者打瞌睡)。
2.會場中有人不提建議,卻一再批判別人的點子,做負面評論。
3.出現一個人廢話連篇而其他人意興闌珊的情況。
4.會議結束後才突然想到「今天的開會結論是什麼?」5.明明參考資訊都已完備,會議主席卻不做結論,而決定「下次再討論吧。」
6.會場中有人還不知道開會目的
7.會開了半天,既無結論,也沒人提出新點子
8.與會人數太多,根本無法討論事情
9.發言品質太差,沒有理性討論,只能比誰大聲
10. 採取類似「宮中御前會議」作法,職位愈高的人座位愈靠近主席
11.沒有事先做摘要也沒有提供白板,討論變成泛泛空談
12.有一種「還沒開會就先有結論」的感覺
13.只要用e-mail就可完成報告與確認的工作,卻大費周章召集許多人一起開會
14.報告與資料說明耗時太久,討論重要事項的時間明顯不足
15.有人提出意見,就被批評「那你去做呀」,會場氣氛冷淡,沒有人願意多言
出現【表一】的任何一種情況,就足以證明您參加的會議效率與品質有待改善。如果不幸打勾的格子超過一半,恐怕您所屬企業或團體,開會文化已經病入膏肓,非進行大手術無法拯救。
總之,這份評量是表是相當有用的「溫度計」,可充分顯示會議的「冷熱」。然後具體地講,就齋藤的觀察,日本企業界開會常見如下弊病:
1.與會人數太多,還得一個一個輪流報告。
2.事先準備工作不足,沒有備妥所需資料,或者資料太龐雜,未能提綱挈領指出重點。
3.會議多半有點強迫性質,能自主決定是否參加的很少。
4.會議沒有明確目標,只說要開會,到場才開始思考要講什麼。
5.開會時間過於冗長,氣氛沉悶、令人想睡覺。
6.開會空間給人不舒服的感覺,有的地方太小,有的氣氛冰冷。
7.會議主持人技巧太差,出現群龍無首或一個人握著麥克風不放的狀況。
8.會議結束了,卻沒有得到具體結論。
提高會議互動的「密度」
開會是企業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只要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積極提供意見,便可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感。所以按理說,開會應當是令人期待或者快樂的事情。然而正如前述,日本企業開會有八大缺點,也許國情不盡相同,但台灣企業開會似乎也有類似毛病。
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非常忙碌、工作分秒必爭,卻得耗費大量時間,開沒有具體成果、對工作沒有幫助的各種會。齋藤提出一項簡單、有效的檢驗方式,那就是會議內容「密度」夠不夠的問題。會議的根本作用在於集合眾人智慧,形成可以付諸實踐的點子,如果讓與會者枯坐、沒有發言、發言次數非常少或者議而不決,這樣的會議就是「密度不足」、鬆垮不實在。
反之,如果會議大部分時間,開會的人都能持續地互動、交換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有足夠「密度」的會議,就算成功。但問題是,傳統會議就像齋藤批評的,大部分都採取所謂「宮中御前會議模式」,主席獨占長方形會議桌一邊,與會者分列左右兩側,會議節奏由主持人掌控,誰要說話、誰不說話,都得經過他的同意或默許。在此情況下,每次都只有1個人發言,如果開會者超過10人,就很難達成齊藤要求的「密度」標準了。
會議革命始於座位空間重新安排
確實,照齋藤這項標準,不只日本,恐怕台灣也很少會議能及格吧。那麼,難道齋藤有何解決的秘方與良策,否則《會議革命》怎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說服大家照著練功,改造沒有效率的開會文化?
確實是有的,齋藤的解決方法很簡單,最主要就是從改變空間做起。
前述,「宮中御前會議」的座位方式,除了一次只能1個人發言之外,更大的弊病是座位靠近主席的人通常被認為較重要,講話更有份量;反之,離主席較遠的人,說話不被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不敢開口、陪人家開會。這樣的會場不「冷」才怪!
雖然日本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但這樣的座位安排還是令人聯想到封建遺緒。大凡獨裁體制國家,會議多半採取類似座位安排。最近美伊大戰,電視畫面中海珊政權開會,便是例子。
所以,為了真正的「民主」,為了釋放所有與會者的能量,齋藤大膽呼籲,最好徹底改變座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桌椅從固定改為可移動,而且放棄長條型大桌子,整個會場全部以不超過兩個人肩膀寬度的小桌子組成,如此便可隨不同需要,機動改變座位。
第一階段:一對一紙筆溝通
會議前半時間不妨讓與會者兩兩一組,針對會議主題各抒己見。因為只有兩個人面對面,不會有被眾人注視的壓力,更容易暢所欲言。而且,只有兩個人「開會」,當然沒有「不開口」的道理。這也解決了許多會議有些與會者只會「旁觀」的問題。
齋藤細膩地指出,同樣是「兩個人一桌」,B或C比A好。因為A的情況,兩人之間較容易形成「對立意識」,僵化討論氣氛。反之,採取B或C,搭配共同討論用的紙張,彼此視線焦點可以是對方也可以是紙張,不必一直盯著對方,壓力既小,氣氛自然容易放鬆。
會議革命從改變座位做起,事半功倍。先分組討論,兩人一組最能讓與會者暢所欲言。最好搭配「紙筆討論」方式,溝通與互動狀況更好。兩人一桌還得注意,B或C的做法比A好。也就是兩人與紙張形成等邊直角三角形,如此可讓氣氛輕鬆,討論起來更有活力。
將隱性知激盪為顯性知
為什麼齋藤堅持小組討論必須紙筆並用?因為他認為,會議的根本目的是腦力激盪,所以,包括開會程序與座位安排等等,都必須以讓開會者充分互動、溝通以及發表意見為最高原則。然後根據齋藤對心理學的鑽研,他發現人的智慧、知識與觀念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顯性知」,另一種則是「隱性知」。
一般人表達意見時,使用的知識與觀念,多半是「顯性知」層次,也就是當事人所說的內容只是別人講過的東西。相對的,「隱性知」則是當事人吸收各種觀念與知識之後,形成自己的想法與創意,但因為沒有適當的表達機會,處於隱而不顯狀態。齋藤認為,藉由紙筆溝通、一對一相互激盪,可刺激開會者反芻、整理自己腦袋裡的東西,獲得意想不到的點子與創意。齋藤強調,能讓與會者如此發揮的會議,才稱得上有價值、不虛耗功夫。他在《會議革命》的後記中提到,國中時期就已養成和別人紙筆溝通的習慣,不僅受益良多,而且樂此不疲。
務必使開會者暢所欲言
總之,會議前階段採取兩人一組、紙筆溝通的方式,可避免一大堆人開會每個人只能講幾句話的缺點,獲得許多意想不到點子。當然,因為有參與感,這樣的會議不會令人感到冗長、無聊,即使會議人數多一點,也不構成問題。
此外,前述日本人常見的會議缺點之中,第四與第七的問題也可藉此解決。因為兩人一對一紙筆溝通,當事人不會因為顧忌眾人的眼光或者害羞而不敢講話,所講的內容也會更具體,更有針對性(這是使用紙筆討論的最大好處)。然後,把這些可貴意見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匯集起來,會議要有收穫、得到結論,就不困難了。
第二階段:自然形成討論圈
完成紙筆溝通後,最好打鐵趁熱讓一對一紙筆溝通的成果彼此融合。此時齋藤建議,會議主持人不妨適度介入,鼓勵與會者往討論最熱烈的小組集中,形成一個或數個討論圈圈。
除了原先坐在椅子上的兩人之外,新加入「戰團」的人,即使站著也無妨。不過齋藤提醒,一旦進入第二階段,會場必須提供足夠數量的白板,作為眾人溝通意見的場所。
正如一對一溝通時得有紙有筆,眾人聚集討論必須黑板作為媒介,才能有效聚焦,並且進一步刺激、開發會眾的隱性知。
白板有個無可取代的效用,就是能將眾人在第一階段小組討論時形成的建議與點子全部列出來,如果需要一一討論或表決,會很方便。
主持人是會議靈魂人物
前述兩項最重要的改革作法之外,傳統會議之所以效率不彰,主持人沒有扮演好角色,通常得負相當大責任。
比如,一些企業主主持會議,老闆常侃侃而談握著麥克風不放,迫使員工產生「講給他去講,反正我只是陪坐」的心態。這樣的會議不用說,差不多等於白開了。
另外也有的主管當主持人,很喜歡「借題發揮」。由於嫺熟業務,他們喜歡鑽牛角尖,專談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這種「愈熟悉業務者,主持會議時話題愈不著邊際」的現象,管理學稱之為「芝麻綠豆定律」。
所以齋藤強調,不論會議主持人還是司儀,最好先告訴自己,自己的責任是在促使「小組紙筆溝通」與「白板團體討論」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做好表二、表三所列的工作。
表二、會議主持人基本守則
1.除非人數很少,否則應限制與會者發言時間,比如,一次發言以3分鐘為限。
2.主持人應避免評論發言內容,或者做不必要的引申。
3.應在最適當的時間,將麥克風交給可能提出好想法的與會者。
表三、主持人如何成功經營一場會議?
1.適當地設定討論題目,以便形成具體結論。
2.適度地安排座位,使得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時,每個人都可看到該階段所有開會者的臉。
3.確定會議需要的資料都已齊備,並且做必要的重點整理與摘要。
4.有效掌控會場氣氛,不論是兩人小組還是集體討論,都妥善安排,讓每個人暢所欲言。
5.座位的安排避免有地位、階級高低之分。
6.為與會者準備名牌、方便大家相互認識。有人發言時,幫忙介紹發言者的身分。
7.盡量不要讓開會的人清一色是男性或女性。
8.不要讓與會議主題無關的人進入會場。
9.最好將參加會議者控制在12人以下。
10.提醒自己,會議一定要有結論出來。
11.會議的結論或成果盡量現場做成記錄,供會眾確認、分享。
12.提供影印機等臨時需要的文書服務,並準備預備用房間,小組需要時可派上用場。
放輕鬆才能激發腦力
主持人是會議的靈魂人物,表現不佳就會讓好不容易召開的會議功虧一簣。齋藤還細膩地提出其他注意事項,包括讓會議空間更活潑,避免與會者服裝太單調、提供酒精或咖啡時間助興等等,都是非常有創意的作法。
齋藤觀察許多會議,發現會場空間太沉悶、嚴肅,容易導致與會者不願意開口。所以,公司甚至政府單位的開會場所(會議室),不妨佈置活潑一點,裝飾花草或盆栽甚至噴灑芬多精,讓開會氣氛更舒適、愉快。
一般人想到開會,多半是正襟危坐,頂多可以喝開水、吃片點心。但齋藤不認為這樣對會議有幫助,如果企業領導無方,開會者一開始就準備打馬虎眼,即使正襟危坐,會議同樣沒有效果。開會既然要激發腦力,前提便是放輕鬆,而適度的酒精助興,可說是活潑腦袋的最佳法門。當然,如果是完全戒酒的人,不妨提供中場休息時間,好好泡杯咖啡、放鬆一下。
齋藤甚至注意到服裝問題。許多企業都有制服,員工開會時,會場顏色非常單調(頂多只有男性與女性兩種不同服裝)。這樣的視覺效果,其實非常不利於活潑腦袋。所以他建議,除非不方便,否則應鼓勵與會者穿休閒、自在一點的服裝出席。
最後,大部分企業都有各式各樣的例行會議,內容卻經常只是報告、說明與「聽訓」。這正是最被員工詬病、敬而遠之的。因此齊藤建議,主管不妨取消可有可無的會議。如果開會只需聆聽報告,則以書面或通知即可,何必勞師動眾,要大家到會議室排排坐?初次嘗試或許會有點風險,但如果能就此取消會議而不至於影響業務運作,必定大受員工歡迎,增進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圖表詳見就業情報雜誌325期-《服務業金領新貴》
在許多公司,最浪費時間的莫過於開會。由於按照「輩分」決定發言,大多數與會者都沒有開口的機會,會場很難形成自由活潑的討論氣氛,公司也無法藉由開會達到腦力激盪、孕育新經營策略的目的。最近轟動日本的《會議革命》這本書,提出全新的開會方法,成為日本企業爭相取經的對象。
撰文 / 蕭志強
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日本連續十幾年深陷不景氣困境,經濟發展動力大不如前,甚至有持續萎縮、負成長的隱憂。同樣是經濟大國,美國就不曾出現如此長時間的走下坡,許多人因而懷疑,難道日本人都沒有努力思索改進、找出解決之道?
努力當然是有的,這點不用懷疑,日本人特別是企業經營者一向認真,他們重視「恥」的文化,嚴格自我要求的程度,絕不下於早期武士。然而,從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掙扎這麼久的日本經濟,仍苦於找不到解決良策,尤其每年近萬家企業被購併或倒閉、失業率居高不下,無計可施的企業經營者與幹部因而懷疑,找不到「藥方」,會不會是因為「尋找解決方法」的「方法」本身,出了問題?
簡單講,通常遇到問題需要解決,企業管理階層都先想到:開個會吧。然而,這正是元兇所在。因為許多會議極端沒有效率,不只找不出好點子,形成不了具有實踐效益的共識,更嚴重浪費了員工的時間。不幸的是,部門內的工作會議以及跨部會聯席會議、研討會、技術觀摩會……,一個星期5天都在開會的,大有人在!
日本企業熱烈風行「會議革命」
痛定思痛,為了避免繼續陷入沒有效率的會議泥淖,日本企業界最近吹起一股「會議革命」風。熟悉日本企業文化的人士指出,若這波會議革命風潮能徹底且生根,將是戰後以來日本企業經營管理的最大蛻變與提升,日本經濟不久的將來浴火重生,便不是夢想。
這股會議改革風從何吹起?事情得從著名學者齋藤孝寫了《會議革命》一書說起。話說齋藤專攻教育理論與溝通學,雖然只有43歲,但東京大學出身的他至今已有超過10本大作,都備受矚目。在《會議革命》(2002年10月出版)之前,他陸續推出3本推廣優美日文的著作,包括《令人忍不住想要大聲朗讀的日語》以及《理想的國語教科書》、《讀書力》,引起全日本全國各界熱烈反應,每冊都有近百萬本銷售量,還有無數教育與文化團體針對「日本人應當讀怎樣的日語文章?」、「哪些日語文章非讀不可?」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話題人物齋藤孝因此成為媒體注目焦點,許多演講與討論會都可看到他活躍的身影。
齋藤石破天驚地喊出「會議革命」,不只批判日本企業開會效率低落的弊病,更挑戰日本人數百年來集會重視「排行論輩」的習慣。換言之,雖然《會議革命》推出後,最熱烈的迴響來自企業界,但日本人即便日常生活,會議也無所不在(校友會、母姊會、社區發展協會、各式各樣的「同好會」……),現在經過齋藤點醒,大家終於發現過去的會議浪費太多生命、錯過許多可以把事情做好的機會,因此對齋藤這本書無不讚賞、佩服有加。
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
也許有的讀者會質疑,會議效率好不好,標準何在?而且,即使會議不是很有效率、與會者抱怨連連,但只要公司能賺錢,又有何妨?針對這類疑惑,齋藤並沒有正面回答,因為企業賺錢有各種原因,但如果開會沒有效率成為企業經營失敗凶手,當然就得發動「革命」。至於開會效率優劣的評鑑標準,《會議革命》首先提出以下「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評量表,供讀者參考。
表一、你們公司開會有效率嗎?
1.是否有與會者分心(在桌上塗鴉或者打瞌睡)。
2.會場中有人不提建議,卻一再批判別人的點子,做負面評論。
3.出現一個人廢話連篇而其他人意興闌珊的情況。
4.會議結束後才突然想到「今天的開會結論是什麼?」5.明明參考資訊都已完備,會議主席卻不做結論,而決定「下次再討論吧。」
6.會場中有人還不知道開會目的
7.會開了半天,既無結論,也沒人提出新點子
8.與會人數太多,根本無法討論事情
9.發言品質太差,沒有理性討論,只能比誰大聲
10. 採取類似「宮中御前會議」作法,職位愈高的人座位愈靠近主席
11.沒有事先做摘要也沒有提供白板,討論變成泛泛空談
12.有一種「還沒開會就先有結論」的感覺
13.只要用e-mail就可完成報告與確認的工作,卻大費周章召集許多人一起開會
14.報告與資料說明耗時太久,討論重要事項的時間明顯不足
15.有人提出意見,就被批評「那你去做呀」,會場氣氛冷淡,沒有人願意多言
出現【表一】的任何一種情況,就足以證明您參加的會議效率與品質有待改善。如果不幸打勾的格子超過一半,恐怕您所屬企業或團體,開會文化已經病入膏肓,非進行大手術無法拯救。
總之,這份評量是表是相當有用的「溫度計」,可充分顯示會議的「冷熱」。然後具體地講,就齋藤的觀察,日本企業界開會常見如下弊病:
1.與會人數太多,還得一個一個輪流報告。
2.事先準備工作不足,沒有備妥所需資料,或者資料太龐雜,未能提綱挈領指出重點。
3.會議多半有點強迫性質,能自主決定是否參加的很少。
4.會議沒有明確目標,只說要開會,到場才開始思考要講什麼。
5.開會時間過於冗長,氣氛沉悶、令人想睡覺。
6.開會空間給人不舒服的感覺,有的地方太小,有的氣氛冰冷。
7.會議主持人技巧太差,出現群龍無首或一個人握著麥克風不放的狀況。
8.會議結束了,卻沒有得到具體結論。
提高會議互動的「密度」
開會是企業解決問題的重要方法,只要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積極提供意見,便可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感。所以按理說,開會應當是令人期待或者快樂的事情。然而正如前述,日本企業開會有八大缺點,也許國情不盡相同,但台灣企業開會似乎也有類似毛病。
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非常忙碌、工作分秒必爭,卻得耗費大量時間,開沒有具體成果、對工作沒有幫助的各種會。齋藤提出一項簡單、有效的檢驗方式,那就是會議內容「密度」夠不夠的問題。會議的根本作用在於集合眾人智慧,形成可以付諸實踐的點子,如果讓與會者枯坐、沒有發言、發言次數非常少或者議而不決,這樣的會議就是「密度不足」、鬆垮不實在。
反之,如果會議大部分時間,開會的人都能持續地互動、交換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有足夠「密度」的會議,就算成功。但問題是,傳統會議就像齋藤批評的,大部分都採取所謂「宮中御前會議模式」,主席獨占長方形會議桌一邊,與會者分列左右兩側,會議節奏由主持人掌控,誰要說話、誰不說話,都得經過他的同意或默許。在此情況下,每次都只有1個人發言,如果開會者超過10人,就很難達成齊藤要求的「密度」標準了。
會議革命始於座位空間重新安排
確實,照齋藤這項標準,不只日本,恐怕台灣也很少會議能及格吧。那麼,難道齋藤有何解決的秘方與良策,否則《會議革命》怎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說服大家照著練功,改造沒有效率的開會文化?
確實是有的,齋藤的解決方法很簡單,最主要就是從改變空間做起。
前述,「宮中御前會議」的座位方式,除了一次只能1個人發言之外,更大的弊病是座位靠近主席的人通常被認為較重要,講話更有份量;反之,離主席較遠的人,說話不被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不敢開口、陪人家開會。這樣的會場不「冷」才怪!
雖然日本是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但這樣的座位安排還是令人聯想到封建遺緒。大凡獨裁體制國家,會議多半採取類似座位安排。最近美伊大戰,電視畫面中海珊政權開會,便是例子。
所以,為了真正的「民主」,為了釋放所有與會者的能量,齋藤大膽呼籲,最好徹底改變座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桌椅從固定改為可移動,而且放棄長條型大桌子,整個會場全部以不超過兩個人肩膀寬度的小桌子組成,如此便可隨不同需要,機動改變座位。
第一階段:一對一紙筆溝通
會議前半時間不妨讓與會者兩兩一組,針對會議主題各抒己見。因為只有兩個人面對面,不會有被眾人注視的壓力,更容易暢所欲言。而且,只有兩個人「開會」,當然沒有「不開口」的道理。這也解決了許多會議有些與會者只會「旁觀」的問題。
齋藤細膩地指出,同樣是「兩個人一桌」,B或C比A好。因為A的情況,兩人之間較容易形成「對立意識」,僵化討論氣氛。反之,採取B或C,搭配共同討論用的紙張,彼此視線焦點可以是對方也可以是紙張,不必一直盯著對方,壓力既小,氣氛自然容易放鬆。
會議革命從改變座位做起,事半功倍。先分組討論,兩人一組最能讓與會者暢所欲言。最好搭配「紙筆討論」方式,溝通與互動狀況更好。兩人一桌還得注意,B或C的做法比A好。也就是兩人與紙張形成等邊直角三角形,如此可讓氣氛輕鬆,討論起來更有活力。
將隱性知激盪為顯性知
為什麼齋藤堅持小組討論必須紙筆並用?因為他認為,會議的根本目的是腦力激盪,所以,包括開會程序與座位安排等等,都必須以讓開會者充分互動、溝通以及發表意見為最高原則。然後根據齋藤對心理學的鑽研,他發現人的智慧、知識與觀念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顯性知」,另一種則是「隱性知」。
一般人表達意見時,使用的知識與觀念,多半是「顯性知」層次,也就是當事人所說的內容只是別人講過的東西。相對的,「隱性知」則是當事人吸收各種觀念與知識之後,形成自己的想法與創意,但因為沒有適當的表達機會,處於隱而不顯狀態。齋藤認為,藉由紙筆溝通、一對一相互激盪,可刺激開會者反芻、整理自己腦袋裡的東西,獲得意想不到的點子與創意。齋藤強調,能讓與會者如此發揮的會議,才稱得上有價值、不虛耗功夫。他在《會議革命》的後記中提到,國中時期就已養成和別人紙筆溝通的習慣,不僅受益良多,而且樂此不疲。
務必使開會者暢所欲言
總之,會議前階段採取兩人一組、紙筆溝通的方式,可避免一大堆人開會每個人只能講幾句話的缺點,獲得許多意想不到點子。當然,因為有參與感,這樣的會議不會令人感到冗長、無聊,即使會議人數多一點,也不構成問題。
此外,前述日本人常見的會議缺點之中,第四與第七的問題也可藉此解決。因為兩人一對一紙筆溝通,當事人不會因為顧忌眾人的眼光或者害羞而不敢講話,所講的內容也會更具體,更有針對性(這是使用紙筆討論的最大好處)。然後,把這些可貴意見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匯集起來,會議要有收穫、得到結論,就不困難了。
第二階段:自然形成討論圈
完成紙筆溝通後,最好打鐵趁熱讓一對一紙筆溝通的成果彼此融合。此時齋藤建議,會議主持人不妨適度介入,鼓勵與會者往討論最熱烈的小組集中,形成一個或數個討論圈圈。
除了原先坐在椅子上的兩人之外,新加入「戰團」的人,即使站著也無妨。不過齋藤提醒,一旦進入第二階段,會場必須提供足夠數量的白板,作為眾人溝通意見的場所。
正如一對一溝通時得有紙有筆,眾人聚集討論必須黑板作為媒介,才能有效聚焦,並且進一步刺激、開發會眾的隱性知。
白板有個無可取代的效用,就是能將眾人在第一階段小組討論時形成的建議與點子全部列出來,如果需要一一討論或表決,會很方便。
主持人是會議靈魂人物
前述兩項最重要的改革作法之外,傳統會議之所以效率不彰,主持人沒有扮演好角色,通常得負相當大責任。
比如,一些企業主主持會議,老闆常侃侃而談握著麥克風不放,迫使員工產生「講給他去講,反正我只是陪坐」的心態。這樣的會議不用說,差不多等於白開了。
另外也有的主管當主持人,很喜歡「借題發揮」。由於嫺熟業務,他們喜歡鑽牛角尖,專談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這種「愈熟悉業務者,主持會議時話題愈不著邊際」的現象,管理學稱之為「芝麻綠豆定律」。
所以齋藤強調,不論會議主持人還是司儀,最好先告訴自己,自己的責任是在促使「小組紙筆溝通」與「白板團體討論」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做好表二、表三所列的工作。
表二、會議主持人基本守則
1.除非人數很少,否則應限制與會者發言時間,比如,一次發言以3分鐘為限。
2.主持人應避免評論發言內容,或者做不必要的引申。
3.應在最適當的時間,將麥克風交給可能提出好想法的與會者。
表三、主持人如何成功經營一場會議?
1.適當地設定討論題目,以便形成具體結論。
2.適度地安排座位,使得小組討論與集體討論時,每個人都可看到該階段所有開會者的臉。
3.確定會議需要的資料都已齊備,並且做必要的重點整理與摘要。
4.有效掌控會場氣氛,不論是兩人小組還是集體討論,都妥善安排,讓每個人暢所欲言。
5.座位的安排避免有地位、階級高低之分。
6.為與會者準備名牌、方便大家相互認識。有人發言時,幫忙介紹發言者的身分。
7.盡量不要讓開會的人清一色是男性或女性。
8.不要讓與會議主題無關的人進入會場。
9.最好將參加會議者控制在12人以下。
10.提醒自己,會議一定要有結論出來。
11.會議的結論或成果盡量現場做成記錄,供會眾確認、分享。
12.提供影印機等臨時需要的文書服務,並準備預備用房間,小組需要時可派上用場。
放輕鬆才能激發腦力
主持人是會議的靈魂人物,表現不佳就會讓好不容易召開的會議功虧一簣。齋藤還細膩地提出其他注意事項,包括讓會議空間更活潑,避免與會者服裝太單調、提供酒精或咖啡時間助興等等,都是非常有創意的作法。
齋藤觀察許多會議,發現會場空間太沉悶、嚴肅,容易導致與會者不願意開口。所以,公司甚至政府單位的開會場所(會議室),不妨佈置活潑一點,裝飾花草或盆栽甚至噴灑芬多精,讓開會氣氛更舒適、愉快。
一般人想到開會,多半是正襟危坐,頂多可以喝開水、吃片點心。但齋藤不認為這樣對會議有幫助,如果企業領導無方,開會者一開始就準備打馬虎眼,即使正襟危坐,會議同樣沒有效果。開會既然要激發腦力,前提便是放輕鬆,而適度的酒精助興,可說是活潑腦袋的最佳法門。當然,如果是完全戒酒的人,不妨提供中場休息時間,好好泡杯咖啡、放鬆一下。
齋藤甚至注意到服裝問題。許多企業都有制服,員工開會時,會場顏色非常單調(頂多只有男性與女性兩種不同服裝)。這樣的視覺效果,其實非常不利於活潑腦袋。所以他建議,除非不方便,否則應鼓勵與會者穿休閒、自在一點的服裝出席。
最後,大部分企業都有各式各樣的例行會議,內容卻經常只是報告、說明與「聽訓」。這正是最被員工詬病、敬而遠之的。因此齊藤建議,主管不妨取消可有可無的會議。如果開會只需聆聽報告,則以書面或通知即可,何必勞師動眾,要大家到會議室排排坐?初次嘗試或許會有點風險,但如果能就此取消會議而不至於影響業務運作,必定大受員工歡迎,增進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圖表詳見就業情報雜誌325期-《服務業金領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