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之後
忍耐之後-煩惱即菩提
在生活中常常遭遇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俗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由此可見面對不如意的事情是常態,如何善用忍耐與接納不如意的事情,即是態度智慧的展現。
忍耐之後要轉念放下
忍耐之後要反求諸己
忍耐之後要相反思考
六祖惠能說得好:「煩惱即菩提」。
當我們固執己見無法轉圜即是煩惱。相對的,當我們願意轉念放下我執我見,即是自性妙智慧的顯現。
像是遭遇新冠病毒這兩年以來,全世界的人都在忍受諸多的不方便,無論是戴上口罩或是居家隔離。
如果我們一念之轉去設想,戴上口罩可以保護身口意,避免病毒的侵入,更能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戴上口罩就是日常生活真我修煉的體驗。
當下的一念之轉,有時候來自接收靈感,有時候是理性的思考反省,有時候需要刻意學習,有時候只是轉換心態,有時候需要自我對話。
像是過年期間遭遇到身心狀況的不平衡,直到大年初六好幾位以前營隊老夥伴來家裡聚會聊天,彼此之間分享近年來的成長與改變,傾聽對方的心得分享,如同旁觀者清的提醒自己。同樣的,分享本身的心路歷程,表面上是講給他人聽,事實上是講給自己聽的澄清與清理,原來一切問題的根源,源自於我執我見。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即是這幾年常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因為人往往都是後知後覺,甚至是不知不覺,如果沒有撞上牆壁是不會回頭反省,到底本身問題在哪裡?
除夕夜在慈恩堂守歲,終於承認本身的問題在於我執我見太強,太習慣主導掌控,導致我執我見無限的擴大,幸虧前幾年在夏威夷住壇,上天讓自己閉門思過,加上兩年以來受到疫情的影響,沒有機緣再出國開荒。同樣的,在台灣也是閉關修煉,唯有破壞本身的慣性,才能澄清與認清我執我見。
針對我執我見的存在,先要放棄好壞對錯的批判評斷。因為我執我見源自於小我,小我就是善用「二分法批判評斷」才能存活,小我顯現在於「滿足貪嗔癡愛的虛妄」,等於「自編-自導-自演」的人生控制戲,唯有善用真我的「照見五蘊皆空」,藉由空性的修證,才能破除小我的妄想執著。
妄想執著外顯在小我的「佔有與相生相續」。
從嬰兒產生「我的」概念,開始「分別與比較」,這是我的枕頭、我的被子、我的衣服、我的玩具、我的爸爸媽媽等,最關鍵的分水嶺在於「小我生發出分別心」,原本每一個人都可以抱嬰兒,直到有一天嬰兒只要爸媽抱著,其他人一抱著就會哭,這是嬰兒本身小我萌芽的開端。
小我的相生相續在於「妄想執著永遠不變」。
一般人想要傳宗接代,大企業想要永續經營,家族企業設定繼承人,各大宗教團體設定接班人,甚至於道場想要傳承永續,這些都是小我的妄想執著。
記得老爺爺在世講過:「一人辦一段」。
老爺爺歸空之前,沒有交代過接班人,因為老爺爺知道這個道場是上天的,主權在天不在人,老爺爺不會自作主張決定什麼,他老是做到「盡人事聽天命」。
善用「相反思考」就是幫助我們跳脫固定的框框。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為什麼老爺爺不選接班人」這個問題,猛然發覺老爺爺以身行道,告訴我們修道辦道到最後都要「放下歸零」,因為道場不是某個人擁有。
歸根究底的探討生命意義,試想有一天我們到了生命的盡頭時,每一個人還能夠帶走什麼?還能夠擁有什麼?還能夠保有什麼?
如同亞歷山大大帝臨終前交代,在棺木旁挖開兩個洞,讓他的兩隻手伸出來給大家看,即使他擁有的帝國很龐大,範圍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可是他在死亡之後依然是「兩手空空-死帶不去」。
像是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前,完全沒有恐懼不安與忿忿不平,只是宣告他將在三天之後復活。事實上三天之後他真的死後復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公開認定死後復生的人,證明人有「靈性的存在」,即是「性在人在-性去人亡」的印證。
現在全世界各地發生「死後復生-瀕死經驗」的諸多例證,即是上天透過這些真實的例證,引導我們思考了解生死的真相,以及反省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為何?
既然我們有一天都要離開人間,最終所有的「恩怨、情仇、冤親」都要歸零放下,修證到「心無罣礙-無私無我」才能歸空。
如今我們就要開始學習修證空性轉念放下,因為放下小我的我執我見才能解脫自在。
針對本身的我執我見,反省觀照小我控制戲,不再針對他人的過錯,畢竟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無缺,放下完美主義的期望,不再要求對方迎合自己,更不用要求自己做到盡如人意。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9:58:38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