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障礙-我執我見
溝通的障礙-我執我見
最近講述了兩次「溝通的基本理念與應用」,這一節課是道育班培訓的基礎課程,十八年前曾經講過好幾次,如今再重新講述,帶給自己溫故知新的省思。
以前曾經聽過他人說:「俞講師很難溝通」
當時並不認同也不在意,不認同的是自認為很講理,只要講理都會好溝通,不在意的是本身自信心太過度,只要自己認為是對的,絕對堅持到底不妥協。
如今再回想起來,感嘆「覺昨是而今非」,對於過去種種的溝通不良,實在是深感汗顏,常常認為自己很講理,導致理直氣壯的爭辯,為了是非對錯好壞的批判,造成彼此之間的對立衝突,時常越說越大聲,越辯越盛氣凌人。
有時候為了說服對方,總是展現本身的自信心與辯才,帶給對方極大的壓力,如果對方的想法與我不同,絕對是堅持己見,想辦法說服對方接受我的意見,導致對方口服心不服,造成溝通不良的後遺症。
以前總是認為是他人不了解我,造成溝通不良的問題,或是他人沒有專注傾聽自己的表達,造成彼此之間沒有完整的意見交流。
這幾年從心選擇改變自己,學習「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再針對他人與歸咎他人,而是針對自己與反省自己,終於發覺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執我見太強。
我執的背後黑手是「私我-小我」,我執的外顯是「死要面子-不認錯」。
我執就是私心私慾的私我,引發出來的妄想,妄想自己能控制一切,妄想自己能改變他人,妄想自己要佔有擁有,妄想自己是完美無缺。
事實上進入佛堂學習修道辦道,首先要學習放下我執,所以在佛堂講課講話都要謙稱「後學」,沒有用「我」這個字,像是講師一上台要講「後學感謝天恩師德」,而不是「我感謝天恩師德」。
記得有一年自己操持屏山青年三天法會,班員心得報告時,老師臨壇慈悲強調過:今天大家都講得很好,可惜都有「我」。
因為新進班員不懂得調整用字遣詞,還是習慣用「我」開頭,可見修道修心就要先從「口語」上改變,當我們漸漸地放下「我」,自然會謙稱「後學」。
誠如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宣示:「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由此可見我們本來具足清淨圓滿的自性智慧,但是一旦落入到後天,引發私我的妄想執著,造成無明的遮蔽,如同烏雲遮日般,無法保持反觀自照的清明,喪失自省自覺的光明。
我見就是我執製造出主觀意見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主觀意見,因為每一個人都活在本身認知的世界裡,但是過度龐大的主觀意見,往往像是一杯滿出來的水,無法接受他人的想法,
論語=子絕四:勿意 勿必 勿固 勿我
由此可見孔子是自我要求,要求自己小心我執我見的誤導,避免我執我見造成溝通不良的障礙。
這幾年心裡面常常會浮現諸多OS=為何自己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為何自己要堅持己見?難道自己做的決定都是對的嗎?
善用四句話清理「對不起 請原諒我 謝謝你 我愛你」之後,漸漸地發覺我執我見越來越弱,沒有過去的盛氣凌人,顯見只要常做到自性清理,自動化解我執我見的障礙,讓人際溝通順暢自然。
像是最近有次被他人遷怒,當下感到莫名其妙的錯愕,因為根本不是我的錯,過去的自己都會高聲抗辯與解釋,如今選擇抱持清理與同理,一邊善用四句話清理,一邊善用同理心,將心比心為對方設想,完全沒有怨懟的反應,後來對方主動向自己道歉。
提醒自己做到「謙恭和藹與虛心受教」,讓自心歸零回到原點,當內心放空歸零,自然會做到專注傾聽,設身處地的聆聽對方,讓對方暢所欲言,善用真心誠意的回應,引導對方了解自己與他人,達到雙向交流的溝通了解。
在此期許每一位夥伴在培訓的過程中,用心傾聽他人的感覺與想法,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建立彼此信任的溝通關係,相信未來參辦三天的營隊,必然能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合作,建立同心的團隊精神。
溝通的目的是「互相了解」,而不是互相接受
多一分溝通就多一分了解,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包容就少一分衝突,少一分衝突就少一分怨氣怒氣,少一分怨氣怒氣就多一分祥和平靜,世界自然會變得和諧和平。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我執我見的慣性反應,善用四句話清理,做到反求諸己的反省觀照,自然化解我執我見的阻礙,建立完善信賴的溝通聯繫,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4/11/18 3:28:3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