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6 12:12:47俞講師

最美的安排

最美的安排

回到台灣兩週了,身心的狀況都在調適,畢竟過去四個月的行程滿檔,從泰北、美國、新加坡到馬國,經歷營隊、法會、長住等不同的生活型態與不同的生活環境,最終要回到原點。

最美的安排(Collateral Beauty)是九號回台灣之後,隔天特別去電影院觀賞的一部影片,因為十號送賢內助出國後,下午正好有一個空檔,心想看電影可以轉換一下心情,接收到靈感選了這部影片。

影片劇情很簡單:一位本來事業成功的人士,他認定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大元素是「時間、死亡、愛」。後來因為獨生愛女罹患罕見的疾病過世,他無法接受事實,長期沈溺在悲傷之中,共同創業的同事們為了挽救公司也為了幫助他,選擇「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的方式,運用上述三大元素刺激他,希望他能夠清醒過來重新回到現實世界,企圖幫助他的同事好心有好報,同樣獲得立即性的覺醒與領悟。

這部影片裡沒有壞人,沒有驚悚離奇的劇情曲折,只有真實地陳述一個生命故事。當自己同理到男主角一個人無助陷入黑暗面,當下不自覺掉下眼淚,畢竟喪女之痛是無法彌補的遺憾與缺口。

劇中的高潮在於他寫信給「時間、死亡、愛」,他的同事請人做角色扮演,實際扮演「時間、死亡、愛」出現在他的面前,直接對他作出尖銳的反問,如同高層次同理心的「面質」,藉由問題的刺激,引發當事人的面對與省思。

當「時間、死亡、愛」在面質他時,當下如同面質自己般震撼:

時間=自從十九歲那年自殺未遂之後,自己曾經對於時間充滿危機感,曾經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因此自從年輕的時代開始,自己就過得很拼命很認真,由於曾經面對過死亡,深刻體認到時間的有限性與相對性,過去、現在、未來並不是一條直線,只有面對與擁有當下的真實。

像是現在每一天到護理之家探望媽媽,即使相處的時間有限,比起之前媽媽在加護病房,限制探望時間只有半小時,兩者相比之下現在實在好多了。

對於受苦的媽媽來說,在加護病房的病痛與現在的活受罪相比,受苦的時間是同樣地漫長,抱持正向思考的態度,無論時間是多麼漫長,還是會有到達終點的時刻。

死亡=當我們無法面對死亡,「愛別離苦」與「求不得苦」,必然充塞我們的心裡,如同劇中男主角無法接受年幼可愛的女兒,最終不治死亡的結果。

死亡如同「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在人世間每一秒鐘、每一分鐘、每一個小時、每一天都有人死亡,死亡明明是生命的常態,為何我們無法面對與接納?

因為「貪求」的虛妄與不正見,導致「貪生怕死」的慣性反應,其實是因為貪生才會怕死,誤以為生死是自身可以控制的,誤以為人會長生不死,自欺欺人的認定=死亡是眼不見為淨。

相對的,如果我們從小就認定「生死本是自然」,充分了解生死的過程,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過程,認識「真我」的存在,了悟「假我」是體驗生命的工具並不是主宰,相信面對死亡會變得比較簡單。

回想起當年父親罹患肝癌過世之後,剛開始心裡是鬆了一口氣,因為不想再見到父親繼續受苦,所以在父親告別式時,我根本哭不出來,直到三個月之後才哭出來,原來自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真正面對父親的逝世。

如同劇中男主角最後含著淚說出過世女兒的名字與病名,終於誠實的面對死別。

愛=劇中表現的愛很複雜隱晦:除了男主角深愛逝去的女兒之外,還有男主角的合夥人偷腥離婚而背叛愛,導致女兒憎恨他。男主角的同事渴望懷孕的被愛,另外一位同事為了愛家人隱瞞本身罹患絕症的事實。

直到劇終我們才知道:輔導喪子之痛的輔導員是男主角的前妻,她保持信心與希望深愛男主角,等待他從喪女之痛走出來。

從生命成長的歷程來反思,我們從媽媽懷孕與出生開始就感受被愛,在被愛的環境中成長是一種幸福與龐大福報,直到青春期開始學習愛人,渴望異性交往與彼此追求,這段戀愛經驗與體驗過程,成為學習愛人的必修學分,直到真我覺醒的啟發,引領我們開始邁向自愛的創造。

年輕時代的愛是一種渴望與需求,渴望被愛與愛人的親密關係之建立,需要異性能量的交換,從被愛與愛人中建立本身的價值感,從異性能量的獲取中,感到幸福愉悅的滿足。

如今自己到了人生下半場,認知到愛是一種生命投入的體驗,無論是付出或是獲得,只要秉持一分真心誠意的投入,必定體驗到真愛是一種安全感、信任感與歸屬感。

愛是唯一的答案:像是劇中男主角最終感受到他人的關愛,他願意簽字放下公司,給自己也給他人一個機會重新開始,相信真愛的奉獻與自性能量的投入,必定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坦白說這部影片需要時間消化,經過十三天的清理與沈澱,直到今天才寫下心得,感謝內在小孩的靈感,感謝這部影片帶來的衝擊,刺激自己誠實的面對生死,面對之後才能接納與轉化,轉化之後自然了悟生命的真實美好。

1/22/17 10:18:3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