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18:32:00俞講師

針對自己

針對自己

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省

看到他人的優點,是否當作一面鏡子,反問自己:是否願意學習效法?看到他人的脾氣毛病,是否也當作是一面鏡子,反問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脾氣毛病,不然怎麼會看得如此清楚?

最近收到一封幹部的來信,提出近來面對的困擾,最後提出的一個問題:他是否適合擔任幹部?

自己的回覆如下:

感謝天恩師德 感謝你的提問

這是很棒的機緣 帶給你反省的機會

你要學習反求諸己與克己復禮

你要反問自己的是:

到底自己是否盡心做到幹部的職責?

到底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則來帶動夥伴?

到底自己是否用心去關懷夥伴瞭解夥伴,還是只有單方面的要求?

到底自己是否用德性與道念去帶領夥伴?還是常用權威的表達?

到底自己是否做到反省觀照?自身的慣性與脾氣改了多少?

你身為前面的帶動者就是幹部,去年我們已經檢討過了很多

你的發心發愿夠不夠承擔責任?

你的主動積極是否影響其他幹部的投入?

你的以身作則是否帶動夥伴用心地投入?

這幾年營主任與後學持續在強調

我們辦營隊就是在修辦道

若是你用心看每週的週信

從週信的寫作過程與內容裡面

後學都是在反省自己

因此從修辦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問題不在於對方的喜歡不喜歡

問題不在他人而是在自己身上

在於你自身外在的言行態度與內在的心態愿力

若是還是看不懂後學的意思 請你去佛前懺悔叩首

問一下自己身為幹部有沒有每天為了班員為了營隊叩首?

問一下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時間與心力在想營隊的事務?

想清楚之後就重新發愿承擔責任

請你真誠的公開與夥伴分享自身的反省心得

若是你願意低心下氣的向大家說聲對不起

相信你的誠意會促使大家更加同心團結

祝福你在這次的事件中學習感恩與反省」  

寫完之後,猛然發現這封回信如同寫給自己看,要求他人很簡單,不過他人只是被動地配合,不一定全心投入,要求自己更簡單,把箭頭針對自己,不再關注對方的不是,而是反省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

像是上週六二代班大專成長組上課,出席的人數不如預期,當下歸咎自己當初選擇的時間不夠理想,本來預定的時間是五月四日,後來為了避免與育樂營加課衝突,因此延後一周改為十一日,可惜的是跟母親節太接近,還是有班員受到影響。

把箭頭針對自己,即使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際遇,不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即使出現負面的情緒,當下用四句話清理,引發清明的觀照,自然會有轉念的餘地,不至於造成針鋒相對的是非論斷。

昨晚看到一篇關於寬恕的文章,作者分享自身的生活經驗,當她被相戀的男友放鴿子,一開始她非常的難過,沈溺在自哀自憐的心情中,當她放下怪罪男友的想法,選擇寬恕對方與放棄感情,心境自動就豁然開朗,過了兩個星期後,男友打電話道歉要求和解,她心平氣和地表示分手的決定。

從以上的案例中,當下領悟到怪罪他人引發二次傷害,其實自己也要負責任,既然我們無法要求他人百分之百地配合或是服從,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放下控制與期望,從心選擇如何去面對。

如果慣用人心去面對的話,引起分別、比較、對待、是非、對錯、得失等二分法的妄想執著,造成諸多批判與論斷,讓自心陷入不平與不安的相生相續,激發更強烈的怨氣與怒氣。

如果選擇天理良心去面對的話,要求自己先做到同理關懷,多一分同理就多一分瞭解,多一分瞭解就多一分關懷,多一分關懷就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包容就多一分體諒與接納。

零極限的觀念裡面有個重點很關鍵,修藍博士強調的是自性的清理,把清理的焦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他人的身上,當初他在夏威夷州立醫院特別病房服務的成功經驗,即是最佳的例證,他沒有約談任何一位病患,只是持續地用四句話清理。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修行是自身學習成長的歷程,看他人修道對自己沒有任何的助益,他人修持得再好,幫不了自己,他人的修持有問題,跟自己沒有關係,因為各人生死各人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生死大事負責。

老師慈悲要度己培德。強調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以德報怨、以德報恩。

德性的培養來自反求諸己,從反省、認錯、改過做起,唯有戰勝自己的脾氣毛病才是走聖賢路,唯有培德修慧的精進,做到克己復禮才是真修行。

5/14/13 10:23:5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