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善了
過去的善了
上週寫下跟二十歲的自己對話之後,好友的來信帶來省思:
「這些年我在看你的記錄,覺得有些事情,你似乎一直沒有過去,年輕時候的你、父親的往生及青春歲月的戀情,父親的部分,我可以理解,可是其他兩件事,不是應該早就過去了嗎?何必一直縈繞心頭?」
自己的回信如下:
「妳說得很對,這三件事情是我要放下的,或許這三件事情是生命中很大的遺憾,或許我已經放下了,只是有時候回顧成長的歷程,它們又浮現在心頭。
像是這次跟20歲的自己對話,純屬巧合與意外,前因是上週在面子書中,看到一位好友的分享,她邀請十三歲的自己對談,發現很多有趣的感受與想法,當時自己留言說等有時間,自己也想試試看。
助緣是週二晚上跟吉隆區幹部開會,由於培訓開始兩個月,可是幹部群依舊沒有進入情況,所以自己既擔心又生氣,會議結束後,想到凌晨兩點多無法入眠,最終自己從心做選擇,隔天早上寫信給幹部群,表示自己不願意跟以前一樣,用要求批判的方式帶動,希望他們自動自發的去做。
週三傍晚洗澡時,還在想這週的週信要寫些什麼?似乎沒有什麼靈感,不如寫信給自己吧,當下選擇二十歲的自己,這樣對話起來會比較好玩,因為當年的自己是生命中第一次非常嚴重的低潮,加上有點戲劇性的起死回生,所以想再次跟他談談。
沒想到一開始打字時,靈感越來越清晰,變成二十歲的自己在輔導現今的自己,好像越寫越好玩,哈哈,要不是最後談到自殺的因果,不然整篇都是針對現在的困境來進行澄清與清理。
至於青春歲月的戀情這部分,可能自己ㄧ直是需要很多愛的人,因此從以前就很認真談戀愛,可惜的是大多是遺憾的收場,還沒有完全的清理好。
曾經自己反省過,年輕時花費太多時間在感情上,每次一談戀愛是全神貫注,發現這輩子需要重修感情的學分,直到現在跟老婆依然聚少離多,不過在心態上更加完整與自主,彼此的互動關係很自然。」
回到馬國五週了,今天一個人來星巴克喝咖啡獨處,想到好友提出的疑問,帶給自己澄清的機緣,給過去一個交代。
自己是很容易懊悔的人,也很討厭後悔的人
每當作出錯誤的決定時,或是發現講錯話做錯事時,立刻會出現懊悔的情緒,開始對自己生氣,一不小心又會遷怒他人,造成更多的懊悔。
每當發生後悔的事情,自己會反覆思量,久久無法轉念過來,負面的情緒常常卡在哪裡,不知不覺中陷入低潮,直到想清楚事情的因果關係之後,才會從低潮中走出來。
以前不懂得非理性想法,不知道心念被什麼牽引著,以前不懂得反求諸己,總是怪罪對方與歸咎他人,以前不瞭解因果因緣的變化,只看結果而忽略前因,以前不明白人心的作用,只是跟著感覺走,誤以為自己有理性的判斷,被慣性控制而不自知。
簡單地說以前的自己根本沒有反省的能力
對於過去的三大遺憾,當年二十歲的我是沒有自省自覺能力去轉化放下。
直到二十五歲求道,生命的歷程開始全新改造,當年並沒有花時間回顧與清理,只有滿懷熱情地向前衝,還不懂得什麼是修道修心,不明瞭起心動念,唯有很用力很用心去辦營隊與佛堂的事情。
對於二十五歲求道之前的際遇,有如前世今生般虛幻,在心裡面定位成上輩子的事情,每次為了在營隊跟青少年講課,需要過去的生活經驗,當做輔助闡述的例證,才會把記憶的檔案找出來看看,其實很少回顧過去的點點滴滴。
四十歲那年,遭遇生命中第三次的巨大危機,面對四十不惑的關卡,告訴自己要勇於面對與認錯,面對過去所有的遺憾,放下自我保護的框框,承認過去的罪過錯,重新做好修行的功課。
有時候藉由週信的寫作,把過去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從寫作中傾聽過去壓抑的聲音。
有時候藉由輔導活動的分享,引領自己回想過去的畫面,用旁觀者清的角度,重新面對與接納。
有時候藉由上台講課的機緣,檢視過去的生命經驗帶來的啟示與意義,發現成長的軌跡與啟發的觸動。
在過去八年裡面,花費很多心力與時間來澄清與面對,觀賞影片或是閱讀書籍帶來的感動,往往會直接連接到過去的生命歷程,產生反省觀照的動機,內心總是充滿了感恩與感謝,感恩上天的調教,感謝善知識的分享。
如今用零極限的四句話來清理,瞭解問題的引發,在於自身的心念,而不是在他人的言行,明白改變他人是徒勞無功,唯有反求諸己的反省觀照,化解過往的妄想執著,放下我執我見的制約,自然恢復本性的清靜與自在。
記得阿甘正傳裡面有段話很棒:「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拿到那一顆?」
很喜歡這個講法,生命本來是充滿驚喜,唯有親身品嘗與體驗,探索自身的生前計劃,發現安身立命的根本,了解這一生我為何而來。
人們習慣把過去現在未來當做一直線,時間成為三度空間的基本架構,事實上不然,對於生命的開展而言,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步性淨化與成長,過去諸多的生命經驗,帶來豐富的體驗,當現今的自己賦予其意義時,過去既定的事實產生創造價值,展現全新的生命意涵。
如今重新回顧與清理,二十歲那一年的自殺未遂,成為生命覺醒的起點,刺激自己跳出過往的框框,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二十三歲時父親過世,面對生離死別的痛苦與無助,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體會到生死無常,促使二十五歲求道的機緣成熟。
青春歲月的戀情,帶給自己豐富的感受,愛別離苦與求不得苦的憾恨,留下深刻的心痛,如今認知到今生要重修感情的學分,學習愛人與被愛,在愛人的挫敗中學習自愛,在被愛的盲點中肯定真愛,進而將私愛轉化為大愛,承擔起把愛傳出去的使命。
感謝我曾經愛過的人,給我學習愛人的機緣,每次回到大屯山都會回顧清理,感情不再是自己最在意的部分,相信這些因緣都善了。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12:33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