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8 10:37:09俞講師

我執我見

我執我見

昨天兩次遇到了我執我見。

晚上開兩天綜合班的籌備會,討論到人事的變動時,冷不防對方說了一句話:這件事你不用知道太多。

當下心頭一震,感覺怪怪的,口頭上倒是沒有回應,回到座位上,反覆探索怪怪的感覺,感覺是被排斥了。

繼續同理對方的想法與心境,感受到他有情緒的壓力,判斷他說出這句話是為了息事寧人,並沒有任何的惡意,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衝口而出。

同理之後自己的情緒恢復穩定,再將箭頭指向本身的起心動念,猛然發現感覺被排斥的背後是我執我見的作用,過往總是習慣於表達自身的意見,對方也會尊重我的表達,不知不覺中認定自我的意見很重要,因此當對方的反應是你不用知道太多時,我執我見就被刺激到了。

會議結束之後,與另外一位前賢討論佛堂近來發生的狀況,由於對方的認知與自身的想法不同,因此對方表達的音量越來越大,語氣越來越激動,似乎是想要說服自己認同他的論點,可是我不以為然,不由自主的開始爭辯起來,幸好最後彼此之間沒有不歡而散,還能心平氣和的結束談話。

談完之後,心裡再次感覺怪怪的。

告訴自己先念經叩首,做到收心與靜心,持誦桃園明聖經之後,又繼續叩首五百,再開始進行自我檢討,反問自己:剛開始自己是傾聽者,後來漸漸演變成爭辯者,為何會出現爭辯的言行反應?

原來自己先認定對方的主觀意識很強,用主觀意識去評斷事情的是非對錯,並沒有給他人解釋或是申辯的機會,自己只是希望對方給他人一個機會來澄清,可是對方的評斷是非常堅決。

再次的反求諸己,由於先入為主的假設,導致內心沒有足夠的空間做到傾聽,當先入為主的我執我見自動運作時,遇到同樣主觀很強的人,自然會發生對立,不由自主的爭辯就是我執我見的外顯。

每次看到主觀意識很強的人,有如在照鏡子般,看到本身的爭辯性與說服力,常常將想法強加在對方的身上,並沒有尊重到對方的想法與關注到對方的感受。

每當慣有的我執我見出現時,開始扮演審判者的角色,出現是非、對錯、好壞等批判的聲音,言行態度自然變得理直氣壯,問題是理直的認定是自身的主觀意識,氣壯的表現大都是怒氣與怨氣,對方聽了之後,往往是感到難過與不平,自己得罪到他人還不自知,真是愚昧與無明的表現。

以前為了遮掩住隱微的不安全感與自卑感,樹立起過度自信的假象,總是認定自己想的、做的、講的都是正確的,這樣強烈的自以為是,造成根深蒂固的我執我見。

覺知之後改變自身的對應心態,每當遇到與他人意見不同時,總會反過來質問自己:我想的一定是對的嗎?

這次到美國學習講述的其中一節課是:我時時覺省不起嗔怨了嗎?

當初看到這個講題時,心裡想著是又中獎了,這題目明明就是命中要害,因為心裡時常產生怨氣與怒氣,嗔怨等於是自己最拿手的,不過覺省卻是自身最欠缺的。

感恩的是上天再次藉由講題來調教自己,開始準備講稿時,花費很多時間進行真我反省,發覺到怨氣與怒氣的背後是我執我見的作用。

過去一向把小我保護得很完美,把私我包裝得很漂亮,把假我設定得理所當然,因此生活在虛妄的假象中,過得自以為是的生活,根本沒有覺察反省的習慣與覺知。

感恩的是這幾年營隊的主題都在心性上學習,從格物致知到明德新民,每次自己在講述主題時,其實是幫助本身自動洗腦,講述真理的過程中,啟動真我的覺知,在台前自我坦露的當下,啟發自性的觀照,最終體認到反省-認錯-改過的重要性,發愿學習從反省觀照開始做起。

如今觀照到的是諸多負面情緒的反應,諸如怨、恨、惱、怒、煩,其根源都來自於我執我見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貪求、瞋怒、癡妄的牽引激發。

因為我執我見的私心偏見,認為外在人、事、物、地、時的變化侵害到小我的利益,侵犯到假我的形象,侵略到私我的地盤,認定負面情緒的爆發,歸咎外在的因素,想要防衛自己與反擊對方,在不知不覺中造成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

同樣的我執我見所製造出來的成就感、安全感、虛榮心、歸屬感等感覺,引發出虛假的正向情緒,像是成功、快樂、驚喜、歡笑等,往往像曇花一現,來得快也去得快,因為這些都是滿足小我的外在形象與心理需求,停留在自編自導自演的虛擬中,如同是夢幻泡影。

今年最大的收穫是真心誠意的認錯,期許真我的觀照能夠轉化累世的我執我見,感謝幾位善知識的回應,給予自己寬恕與鼓勵。

有位善知識說得好:寬恕有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我不在乎你,中間層次---我接受你的道歉,最高層次---我給你補償的機會。修行人以行功了愿的方式,其實就帶著某一份的覺知,在迎請未了之業,在了愿中有歡喜心、感恩心,這就是覺知的補償。

當自己反省覺知到過往的罪過錯,願意真誠的認錯,說出對不起-請原諒我,意味著我執我見的防衛心開始瓦解,當無明的牽引漸漸消失,清明的本心更能觀照到起心動念的隱微,用正知正見轉變我執我見的誤導與傷害。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威爾剛 2019-12-26 11:53:18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