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1 15:37:47俞講師
儉樸的信
儉樸的信
曾經有位夥伴問我:常常在副營主任的信裡,看到我都在STARBUCK寫信,是否我很喜歡去高級的地方喝咖啡?我笑著回答:如果你有注意,其實信裡的STARBUCK都在各國的機場,因為飛來飛去的關係,候機的時間很漫長,在咖啡店寫信或是寫下心得,轉換一下心情,算是一舉兩得的選擇,心裡覺得是物有所值!
這樣的疑問反省到自身的消費習慣?為何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更進一步的探討,到底「需要」與「想要」之間有何區別?
從小生長在小康之家,家境不算是富裕,向父母親要求買想要的東西,基本上不是開口就有的,尤其父親生意失敗之後,家裡負債累累,全靠母親當公務員的固定薪水過日子,很清楚家裡的經濟環境,幾乎沒有開口要過什麼,記得高中時候參加校運八百公尺,不敢向父母親要錢買鞋,還是向外婆求援,她很疼愛我,一向是有求必應,才帶我去買了雙新鞋;等到大三那年,父親得了癌症住院,完全喪失了謀生能力,自己就去升學補習班兼職,賺取自用的生活費,記得那時月薪有四千元,節省一些剛好夠用,這樣的人生經歷,造成自己獨有的價值觀!
在錢財方面有兩大原則─不借錢不欠錢、重聖輕凡!不借錢就不會欠錢,從來沒有貸款的需要,當然任何需要貸款的物件,諸如房子、車子等,從來不在自己考慮購買的範圍之內,目前為止自己還是兩袖清風!
因為貸款就是負債,若是有房屋貸款加上汽車貸款,一個月的支出很驚人,若要應付貸款的期限,就必須賺取相當的金額,才能平衡固定的開支,所以有債在身就喪失了自由選擇權,被債務綁得死死的,根本就是動彈不得;大概當年父親的債務,在我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連父親過世之後,還有他的好友上門要債,母親為了還債,長期背負會錢的壓力,因此自己堅決不欠錢,就是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當年還在觀光局上班時,自己就開始存錢,準備開荒的基金,結婚時收到不少禮金,有現金在手上可以運用,有朋友建議我買車,當作日常的交通工具,自己依然笑著說要存起來當開荒基金,簡單的說發心修辦之後,所有的錢財操作,都是以開荒辦道為前提,為了方便日後的修辦,盡量遵循省吃儉用的準則,省大錢花小錢,不是完全沒有生活上的享受,而是嚴格區分「想要」與「需要」的差異,不要被「想要」的慾望牽著鼻子走,買任何東西都是三思後行!
舉例來說:有次在網路上亂點,進入了購物網站,好像逛街一般,看到一隻很漂亮的手錶,因為錶面是自己很喜歡的黃色,有點心動「想要」買,告訴自己不要衝動,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擁有四隻手錶,而且都是很耐用耐看的好錶,這輩子可能都戴不壞,再多買一隻手錶,只是錦上添花,自己根本「不需要」多一隻錶來輪替,日後再進入那個網站,只是欣賞一下就好,不用刷卡打包回家!
去年年底本來很想要買PDA,因為考慮到行程與課程的密集,若是有PDA協助紀錄會比較方便,乍看之下好像屬於需要的範圍,事實上目前PDA的功能繁多,到底自己需要用到多少,這是比價時一再考量的部分,正好十月底手機又遺失在雅加達機場,因此重新考慮買智慧型手機,可是原本就習慣比較輕巧的手機,智慧型手機幾乎都超過一百公克重,再三的比較之後,發現自己實際的需要,只是紀錄行程的功能性,有些手機已經有電子秘書的效能,不需要用到智慧型手機,最後自己才選擇了目前用的手機,兼具輕巧與紀錄行程的功能即可,還是回歸到基本面─生活需要的考量!
需要是有限的,想要是無窮的!
現今消費型態就是鼓勵人們不斷的消費,藉由廣告的刺激與洗腦,讓我們誤以為生活裡,永遠欠缺新的科技產品,各大廠商推陳出新,就是想盡辦法把消費者的錢挖出來,若是我們盲目的追逐流行,只會成為時尚的奴隸,每次刷卡之前,問一問自己:到底這樣東西買回去需要用到幾次?每次付現之前,問一問自己買這款產品是一時興起還是計畫已久?因為新推出的科技產品,不見得就是自己需要的,例如現在流行的數位相機、MP3隨身聽,自己總是抱持欣賞的態度,原因很簡單,以前相機就很少用,自己曾經買過兩台,最後都被他人弄丟了,心疼的感覺依舊強烈;以前就沒有用隨身聽聽音樂的習慣,不喜歡戴耳機的感覺,而且音樂對自己而言是可有可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顯見數位相機與MP3都不在需要範疇內,再便宜或是再方便,基於使用次數的不足,都不會引發消費的動機!
買書與看電影這兩項,算是自己最大的休閒樂趣,尤其買書是最捨得花錢的,因為自己很喜歡閱讀,不僅可以獲得新知與激發自身反省的思考,還能享受無窮的想像空間,以經濟價值來說,一本書僅僅幾百塊錢,就輕易得到作者的心血結晶,真的是物超所值,何況書籍可以一看再看,自用送人兩相宜,每年買書的累積量很豐富!
至於看電影,近年來倒是減少許多,主要是台灣一場電影票,要台幣兩百五十塊錢,等於是馬國三張電影票的花費,因此自己都選擇回到馬國再進戲院;如今DVD與VCD盛行,只要願意忍耐一下,等發片之後去租來看,又可以省下一筆開銷,除非是大場面的劇情片,需要大螢幕與立體環繞音響效果,例如魔戒、駭客任務等,才有進戲院觀賞的價值;再者自己喜歡爬山與晨跑,都是不需要成本的休憩型態,可見休閒娛樂的開銷也可以控制得宜!
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雙鞋子?多少件很少穿的衣服?多少隻手錶?多少個包包?多少副眼鏡?多少隻手機?多少條皮帶?多少樣裝飾配件?是否自己擁有過多的東西?是否自己依舊是花錢的冤大頭?既然我們已經走上修行路,學習聖賢的腳步,修正自己的消費觀與價值觀,不再追逐流行的趨勢,不再是每年為了跟上潮流而消費─學習財法雙施的真義,每年存錢去泰北參辦育樂營,讓自己有出國歷練參辦的機緣─學習知福惜福的信念,不再浪費自身的福報,珍惜目前擁有的,不再貪求想要的!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要長養菩提心,除了積極的佈施行善之外,還要做到持戒的功夫,關鍵在於降低自身的慾望與節制身心的需求,因為慾望強烈的人,同樣的我執就會更加強大,殊不見現今的青少年,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慮到他人的想法,幾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覺,雖然背後的起因很複雜,不能夠一概而論,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認:他們都是物質慾望強烈的一代,從小處於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優渥環境,養成了只要我想要就必須擁有的慣性,因此市場導向都迎合年輕人的需求,滿足他們求新求變的新鮮感,造成年輕人成為高消費高負債的一群,這是我們要正視的隱憂!
安貧才能樂道─要能讓自身保持清明,不被外在的廣告與媒體所誤導,要不斷的提醒自己,小心六賊的作用。我們身為老奶奶的後學,要積極學習老奶奶的儉樸,曾經有位馬國的夥伴,為了買一部新車,計畫每天加班賺錢,告知我要放棄育樂營培訓與佛堂練講,自己反問他一個問題:育樂營培訓重要還是你的新車WIRA重要?學習練講重要還是開新車回家鄉風光重要?他思考了幾天,最後退掉了預定的新車,還是回到育樂營繼續培訓,隔年遇到經濟風暴,他很慶幸當初放棄買新車,沒有造成生活上的重擔,這是良心的選擇!
事實上物質慾望的獲得,或許會帶給我們一時的滿足,但是滿足與快樂不見得可以畫上等號,滿足的後遺症卻是人生裡很沉重的負擔!
老師慈悲:入我門不窮,出我門不富!不窮是體悟到知足常樂的真理,不富是由於慾望的黑洞就是無底深淵,怎麼樣血拼都填不滿;老師又說:不要求大家看破,只希望大家看淡一些!因為看淡一些才能涵養心性,避免被酒色財氣四堵牆困住,成為欲求的囚犯;看淡一些才能隨遇而安,效法老師的瀟灑自在!副營主任2005/4/21
曾經有位夥伴問我:常常在副營主任的信裡,看到我都在STARBUCK寫信,是否我很喜歡去高級的地方喝咖啡?我笑著回答:如果你有注意,其實信裡的STARBUCK都在各國的機場,因為飛來飛去的關係,候機的時間很漫長,在咖啡店寫信或是寫下心得,轉換一下心情,算是一舉兩得的選擇,心裡覺得是物有所值!
這樣的疑問反省到自身的消費習慣?為何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更進一步的探討,到底「需要」與「想要」之間有何區別?
從小生長在小康之家,家境不算是富裕,向父母親要求買想要的東西,基本上不是開口就有的,尤其父親生意失敗之後,家裡負債累累,全靠母親當公務員的固定薪水過日子,很清楚家裡的經濟環境,幾乎沒有開口要過什麼,記得高中時候參加校運八百公尺,不敢向父母親要錢買鞋,還是向外婆求援,她很疼愛我,一向是有求必應,才帶我去買了雙新鞋;等到大三那年,父親得了癌症住院,完全喪失了謀生能力,自己就去升學補習班兼職,賺取自用的生活費,記得那時月薪有四千元,節省一些剛好夠用,這樣的人生經歷,造成自己獨有的價值觀!
在錢財方面有兩大原則─不借錢不欠錢、重聖輕凡!不借錢就不會欠錢,從來沒有貸款的需要,當然任何需要貸款的物件,諸如房子、車子等,從來不在自己考慮購買的範圍之內,目前為止自己還是兩袖清風!
因為貸款就是負債,若是有房屋貸款加上汽車貸款,一個月的支出很驚人,若要應付貸款的期限,就必須賺取相當的金額,才能平衡固定的開支,所以有債在身就喪失了自由選擇權,被債務綁得死死的,根本就是動彈不得;大概當年父親的債務,在我心裡留下很深的陰影,連父親過世之後,還有他的好友上門要債,母親為了還債,長期背負會錢的壓力,因此自己堅決不欠錢,就是告誡自己不要重蹈覆轍!
當年還在觀光局上班時,自己就開始存錢,準備開荒的基金,結婚時收到不少禮金,有現金在手上可以運用,有朋友建議我買車,當作日常的交通工具,自己依然笑著說要存起來當開荒基金,簡單的說發心修辦之後,所有的錢財操作,都是以開荒辦道為前提,為了方便日後的修辦,盡量遵循省吃儉用的準則,省大錢花小錢,不是完全沒有生活上的享受,而是嚴格區分「想要」與「需要」的差異,不要被「想要」的慾望牽著鼻子走,買任何東西都是三思後行!
舉例來說:有次在網路上亂點,進入了購物網站,好像逛街一般,看到一隻很漂亮的手錶,因為錶面是自己很喜歡的黃色,有點心動「想要」買,告訴自己不要衝動,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擁有四隻手錶,而且都是很耐用耐看的好錶,這輩子可能都戴不壞,再多買一隻手錶,只是錦上添花,自己根本「不需要」多一隻錶來輪替,日後再進入那個網站,只是欣賞一下就好,不用刷卡打包回家!
去年年底本來很想要買PDA,因為考慮到行程與課程的密集,若是有PDA協助紀錄會比較方便,乍看之下好像屬於需要的範圍,事實上目前PDA的功能繁多,到底自己需要用到多少,這是比價時一再考量的部分,正好十月底手機又遺失在雅加達機場,因此重新考慮買智慧型手機,可是原本就習慣比較輕巧的手機,智慧型手機幾乎都超過一百公克重,再三的比較之後,發現自己實際的需要,只是紀錄行程的功能性,有些手機已經有電子秘書的效能,不需要用到智慧型手機,最後自己才選擇了目前用的手機,兼具輕巧與紀錄行程的功能即可,還是回歸到基本面─生活需要的考量!
需要是有限的,想要是無窮的!
現今消費型態就是鼓勵人們不斷的消費,藉由廣告的刺激與洗腦,讓我們誤以為生活裡,永遠欠缺新的科技產品,各大廠商推陳出新,就是想盡辦法把消費者的錢挖出來,若是我們盲目的追逐流行,只會成為時尚的奴隸,每次刷卡之前,問一問自己:到底這樣東西買回去需要用到幾次?每次付現之前,問一問自己買這款產品是一時興起還是計畫已久?因為新推出的科技產品,不見得就是自己需要的,例如現在流行的數位相機、MP3隨身聽,自己總是抱持欣賞的態度,原因很簡單,以前相機就很少用,自己曾經買過兩台,最後都被他人弄丟了,心疼的感覺依舊強烈;以前就沒有用隨身聽聽音樂的習慣,不喜歡戴耳機的感覺,而且音樂對自己而言是可有可無,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顯見數位相機與MP3都不在需要範疇內,再便宜或是再方便,基於使用次數的不足,都不會引發消費的動機!
買書與看電影這兩項,算是自己最大的休閒樂趣,尤其買書是最捨得花錢的,因為自己很喜歡閱讀,不僅可以獲得新知與激發自身反省的思考,還能享受無窮的想像空間,以經濟價值來說,一本書僅僅幾百塊錢,就輕易得到作者的心血結晶,真的是物超所值,何況書籍可以一看再看,自用送人兩相宜,每年買書的累積量很豐富!
至於看電影,近年來倒是減少許多,主要是台灣一場電影票,要台幣兩百五十塊錢,等於是馬國三張電影票的花費,因此自己都選擇回到馬國再進戲院;如今DVD與VCD盛行,只要願意忍耐一下,等發片之後去租來看,又可以省下一筆開銷,除非是大場面的劇情片,需要大螢幕與立體環繞音響效果,例如魔戒、駭客任務等,才有進戲院觀賞的價值;再者自己喜歡爬山與晨跑,都是不需要成本的休憩型態,可見休閒娛樂的開銷也可以控制得宜!
問一問自己有多少雙鞋子?多少件很少穿的衣服?多少隻手錶?多少個包包?多少副眼鏡?多少隻手機?多少條皮帶?多少樣裝飾配件?是否自己擁有過多的東西?是否自己依舊是花錢的冤大頭?既然我們已經走上修行路,學習聖賢的腳步,修正自己的消費觀與價值觀,不再追逐流行的趨勢,不再是每年為了跟上潮流而消費─學習財法雙施的真義,每年存錢去泰北參辦育樂營,讓自己有出國歷練參辦的機緣─學習知福惜福的信念,不再浪費自身的福報,珍惜目前擁有的,不再貪求想要的!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要長養菩提心,除了積極的佈施行善之外,還要做到持戒的功夫,關鍵在於降低自身的慾望與節制身心的需求,因為慾望強烈的人,同樣的我執就會更加強大,殊不見現今的青少年,往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慮到他人的想法,幾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覺,雖然背後的起因很複雜,不能夠一概而論,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認:他們都是物質慾望強烈的一代,從小處於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優渥環境,養成了只要我想要就必須擁有的慣性,因此市場導向都迎合年輕人的需求,滿足他們求新求變的新鮮感,造成年輕人成為高消費高負債的一群,這是我們要正視的隱憂!
安貧才能樂道─要能讓自身保持清明,不被外在的廣告與媒體所誤導,要不斷的提醒自己,小心六賊的作用。我們身為老奶奶的後學,要積極學習老奶奶的儉樸,曾經有位馬國的夥伴,為了買一部新車,計畫每天加班賺錢,告知我要放棄育樂營培訓與佛堂練講,自己反問他一個問題:育樂營培訓重要還是你的新車WIRA重要?學習練講重要還是開新車回家鄉風光重要?他思考了幾天,最後退掉了預定的新車,還是回到育樂營繼續培訓,隔年遇到經濟風暴,他很慶幸當初放棄買新車,沒有造成生活上的重擔,這是良心的選擇!
事實上物質慾望的獲得,或許會帶給我們一時的滿足,但是滿足與快樂不見得可以畫上等號,滿足的後遺症卻是人生裡很沉重的負擔!
老師慈悲:入我門不窮,出我門不富!不窮是體悟到知足常樂的真理,不富是由於慾望的黑洞就是無底深淵,怎麼樣血拼都填不滿;老師又說:不要求大家看破,只希望大家看淡一些!因為看淡一些才能涵養心性,避免被酒色財氣四堵牆困住,成為欲求的囚犯;看淡一些才能隨遇而安,效法老師的瀟灑自在!副營主任200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