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7 15:05:54俞講師
推己的信
推己的信
新加坡區的道育班開辦了兩年,自己都沒有時間,實地視察他們開班的狀況,直到上週日才有機會,看到他們開班的現狀,早上先在靜修苑看小初班,班員的人數雖然不多,整體的帶動相當熱烈,中午就到明德佛堂看小高班,恰巧在上「重師尊」的正課,發現班員聽講的精神與專注都不足,台前的講師很吃力在講述,還說希望大家配合一下,等下就可以用餐了;看到之後感到有些失望,沒想到開班了兩年,連最基本的班規都沒有做好,何況小高班是年齡較大的班員,應該更容易要求他們遵守規定!
下課後班導直接介紹自己上台,拿起麥克風就找第一小隊開刀,因為他們是最大的男生小隊,上課居然全隊都是背靠著牆壁,先要求他們報數一次,沒有精神也沒有舉起右手,當時連續要他們練習了三次,再詢問他們:在學校上課時,可以背靠著牆壁嗎?他們都回答說不能。自己就強調:學校不允許表現的言行態度,道育班也不容許發生,這是最基本的尊重老師、尊重班級,何況今天上的主題是重師尊,這樣上課的態度有重師尊的誠意嗎?
當自己在質問班員時,很明顯的發覺其中兩位同學,很勉強的認錯,有口服心不服的臉色反應,本來以為他們是新加入的班員,所以還沒有進入情況,立即詢問旁邊的班導,這兩位同學是否為新加入的班員?班導回答說他們都是舊班員,知道他們是明知故犯,心理上就沒有掛慮了,其中一位同學居然擺明了不在意我的指正,似乎要刺激自己,當下體會到他的意圖與反彈,沒有像以前給予處罰,也沒有說出任何嚴厲要求的話語,只是心平氣和的表達內心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做好模範,帶動其他小隊一起遵守班規,把上課的精神與氣氛提振起來,不要辜負講師的苦心準備!
為何當下沒有被激怒,也沒有激烈的表達不滿?理由很簡單,當時自己警覺到起心動念,選擇了理性的回應,先同理到班員的心情,放下主觀的批判,運用推己及人的柔軟心,只是針對事情沒有針對人,糾正他們行為上的偏差,提醒小隊應當遵守的規範,並沒有借題發揮,將失望的情緒發洩出來,甚至還覺得那位不服的班員很像過去的自己,總是一付死不認錯的模樣,事後班導也反映他是很難帶的班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的表現,都是令人相當頭痛!
整個下午自己就在反省與思索,面對這樣的班員要如何引導與啟發?畢班後輔導會報時,第一小隊的輔導員做了詳盡的陳述,一方面他是今年才分派到這個小隊,對於班員的情況還不能很熟悉,無法掌握他們的動向,再者當天上午有個競賽性的活動,那兩位同學很在意輸贏的結果,影響接下來上課的心情,才會一付意興闌珊的樣子!
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很衝動的做出任何的處置,只是單純的糾正小隊精神不佳態度不良,才不至於衍生出彼此的情緒衝突,幸虧不斷的提醒自己要做到柔軟心,要把推己及人的體諒應用出來,當下才能設身處地的考量班員的反應,感同身受的體會到他們被指正的不甘願,才不會被對方的情緒反應刺激到自身的慣性!
近來講課時常常提到「自他交換法」,善用角色互換的轉念,先放下自身的主觀意識,不急著批判對方的想法與做法,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與心態,理解他的感覺與反應,體貼他的心情與需要,才能打開自我的心門,溫和的接納對方的感受,積極的體諒對方的回應,進而客觀的澄清彼此的差異性與分歧點,觀照到自我的堅持與訴求!
假如我是那位被指責的班員,面對公開的訓話,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在台上授課的講師,看到班員的散漫,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小高的班導,看到俞講師的機會教育,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第一小隊的隊輔,看到班員被訓斥,我的想法是
假如我是其他旁觀的隊輔,我的想法是
坦白說以前的副營主任,一向不會考慮這麼多,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想法,不會顧慮到他們的感覺,總是理直氣壯的指責犯錯的班員與夥伴,總是不留情面的公開批判小隊的缺失與活動的缺點,總是一針見血的表達忠告與建議,從是非對錯的角度來說,自己可能是站得住腳,畢竟我都是言之有物,不至於無的放矢;但是從人際溝通的角度來說,可能不知不覺中就傷到他人的顏面,或是讓對方心生怨懟,造成無法彌補的裂痕;若是從修辦的角度來說,仙佛可以做到無限的包容與無盡的寬恕,很容易體諒到眾生的無明與無知,依舊是不斷的給予我們鼓勵支持,這就是我們要效法的角度,也就是菩提心的體現!
多替他人想一想─多站在他人的立場想一想,才能夠做到完善的溝通,達到互相了解的心意;多顧及他人的心情想一想,才能夠體認到對方的情緒反應,達到溫柔接納的誠意;常常反問自己希望得到怎樣的寬容?就以同樣的心意去寬容他人,常常反問自己希望得到怎樣的肯定?就以同樣的誠意去讚美對方,如此才能落實推己及人的恕道!副營主任2005/3/17
新加坡區的道育班開辦了兩年,自己都沒有時間,實地視察他們開班的狀況,直到上週日才有機會,看到他們開班的現狀,早上先在靜修苑看小初班,班員的人數雖然不多,整體的帶動相當熱烈,中午就到明德佛堂看小高班,恰巧在上「重師尊」的正課,發現班員聽講的精神與專注都不足,台前的講師很吃力在講述,還說希望大家配合一下,等下就可以用餐了;看到之後感到有些失望,沒想到開班了兩年,連最基本的班規都沒有做好,何況小高班是年齡較大的班員,應該更容易要求他們遵守規定!
下課後班導直接介紹自己上台,拿起麥克風就找第一小隊開刀,因為他們是最大的男生小隊,上課居然全隊都是背靠著牆壁,先要求他們報數一次,沒有精神也沒有舉起右手,當時連續要他們練習了三次,再詢問他們:在學校上課時,可以背靠著牆壁嗎?他們都回答說不能。自己就強調:學校不允許表現的言行態度,道育班也不容許發生,這是最基本的尊重老師、尊重班級,何況今天上的主題是重師尊,這樣上課的態度有重師尊的誠意嗎?
當自己在質問班員時,很明顯的發覺其中兩位同學,很勉強的認錯,有口服心不服的臉色反應,本來以為他們是新加入的班員,所以還沒有進入情況,立即詢問旁邊的班導,這兩位同學是否為新加入的班員?班導回答說他們都是舊班員,知道他們是明知故犯,心理上就沒有掛慮了,其中一位同學居然擺明了不在意我的指正,似乎要刺激自己,當下體會到他的意圖與反彈,沒有像以前給予處罰,也沒有說出任何嚴厲要求的話語,只是心平氣和的表達內心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做好模範,帶動其他小隊一起遵守班規,把上課的精神與氣氛提振起來,不要辜負講師的苦心準備!
為何當下沒有被激怒,也沒有激烈的表達不滿?理由很簡單,當時自己警覺到起心動念,選擇了理性的回應,先同理到班員的心情,放下主觀的批判,運用推己及人的柔軟心,只是針對事情沒有針對人,糾正他們行為上的偏差,提醒小隊應當遵守的規範,並沒有借題發揮,將失望的情緒發洩出來,甚至還覺得那位不服的班員很像過去的自己,總是一付死不認錯的模樣,事後班導也反映他是很難帶的班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的表現,都是令人相當頭痛!
整個下午自己就在反省與思索,面對這樣的班員要如何引導與啟發?畢班後輔導會報時,第一小隊的輔導員做了詳盡的陳述,一方面他是今年才分派到這個小隊,對於班員的情況還不能很熟悉,無法掌握他們的動向,再者當天上午有個競賽性的活動,那兩位同學很在意輸贏的結果,影響接下來上課的心情,才會一付意興闌珊的樣子!
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很衝動的做出任何的處置,只是單純的糾正小隊精神不佳態度不良,才不至於衍生出彼此的情緒衝突,幸虧不斷的提醒自己要做到柔軟心,要把推己及人的體諒應用出來,當下才能設身處地的考量班員的反應,感同身受的體會到他們被指正的不甘願,才不會被對方的情緒反應刺激到自身的慣性!
近來講課時常常提到「自他交換法」,善用角色互換的轉念,先放下自身的主觀意識,不急著批判對方的想法與做法,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與心態,理解他的感覺與反應,體貼他的心情與需要,才能打開自我的心門,溫和的接納對方的感受,積極的體諒對方的回應,進而客觀的澄清彼此的差異性與分歧點,觀照到自我的堅持與訴求!
假如我是那位被指責的班員,面對公開的訓話,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在台上授課的講師,看到班員的散漫,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小高的班導,看到俞講師的機會教育,我的心情是
假如我是第一小隊的隊輔,看到班員被訓斥,我的想法是
假如我是其他旁觀的隊輔,我的想法是
坦白說以前的副營主任,一向不會考慮這麼多,不會考慮到對方的想法,不會顧慮到他們的感覺,總是理直氣壯的指責犯錯的班員與夥伴,總是不留情面的公開批判小隊的缺失與活動的缺點,總是一針見血的表達忠告與建議,從是非對錯的角度來說,自己可能是站得住腳,畢竟我都是言之有物,不至於無的放矢;但是從人際溝通的角度來說,可能不知不覺中就傷到他人的顏面,或是讓對方心生怨懟,造成無法彌補的裂痕;若是從修辦的角度來說,仙佛可以做到無限的包容與無盡的寬恕,很容易體諒到眾生的無明與無知,依舊是不斷的給予我們鼓勵支持,這就是我們要效法的角度,也就是菩提心的體現!
多替他人想一想─多站在他人的立場想一想,才能夠做到完善的溝通,達到互相了解的心意;多顧及他人的心情想一想,才能夠體認到對方的情緒反應,達到溫柔接納的誠意;常常反問自己希望得到怎樣的寬容?就以同樣的心意去寬容他人,常常反問自己希望得到怎樣的肯定?就以同樣的誠意去讚美對方,如此才能落實推己及人的恕道!副營主任20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