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香港國際電影節】《如夢》的夢中人
最初聽到吳彥祖憑首部監製兼演出的《如夢》,入圍2009年台灣金馬九項大獎兼角逐影帝,老實說,不太看好吧。再看導演欄是移居澳洲十多年的導演羅卓瑤,女主角是近年多發唱片、少拍片的袁泉,究竟吳彥祖與《如夢》搞什麼﹖
單看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介紹文,似是而非的。其實故事的主體很清晰,在紐約的ABC宅男Max(吳彥祖飾)在夢中遇上了神秘的女子,這個夢反而無形中成了現實中的虛無,令現實中他陷入長得一模一樣的夢中人—上海的艾依與杭州的依依(同由袁泉飾)之中。夢鄉清晰,現實模糊;在夢的人清醒,現實中的角色(除了沒有夢的依依)反而面目難辨。《如夢》就是這樣本末倒置。
角色也是一樣,本末倒置。劇情由『虛構』跳入『現實』,『寫實』場景拍出『虛擬夢幻』。越是實在的人們,反而拍出一份抽離感。現實不過的IT人Max,甫出場的自白如死貓般也是冷冷的。在夢中,受安眠藥影響的他由最初大感不惑的邂逅,至似曾相識的追尋真實,不由自主、喪失理智地在上海找那個她。Max的都市人病來自創傷的家庭,和女主角的絕症一樣逃不了。反然,夢中人,大家各有存在的理由,如Max在夢中永遠的整潔,又擅長表達自己(甚至講流利的國語),可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反應投射,在《如夢》反可能是輕重、主次極端的表現方式。可惜影片後段畫蛇添足,故事發展流於俗套,令劇情含意有所落差,可是《如夢》仍舊是一部錯落有序的文藝電影。
因為夢,令男女角色連繫起來,羅卓瑤的《如夢》並非獨一無二,論奇情也不及韓國導演金基德《悲夢 DREAM》。但如斯文藝抽象的格調,完全挑戰香港主流的觀眾,很難想像《如夢》是一部本土的出品。片中的拍攝場景、美術音效、演員角色、編舞等客觀條件絕對吸引觀眾的眼球,男女主角分飾現實與虛構的角色,二人在抽離情感中仍揣摩出默契;袁泉再在現實中精神分裂多一個我,在轉換角色上演出到位;吳彥祖十分鐘的獨白戲,靜靜打動觀眾,令人對 "Daniel Wu" 另眼相看。全片對白文縐縐,場景處理『清澈』到底,尤其是現實中的紐約、上海與杭州,活像村上春樹筆下的短篇,鏡頭中拍出時而沉重時而輕盈的基調。
《如夢》,是不離『寂寞』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