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4 10:47:46莫琳
51億與500億
監察院和教育部近年覺得,台灣的迷你小學太多,500所迷你小學,一年要花51億,不合經濟效益,應該裁併小校。
迷你小學變多其實原因不外幾個,少子化和人口外流,所以偏遠山區或是離島的小學,可能一個年級只有一個學生,老師、校長、工友、職員加起來可能比學生還多。在少子化潮流下,迷你小學愈來愈多將會是不可避免。但談到一年要花51億是否不合經濟效益,迷你學校太多所以花太多錢,這個邏輯似乎有問題。
一切的基礎其實在於小學教育,我想了解的是,教育與經濟效益間的關係,教育是否能脫離經濟效益的思考,或者說,大學卓越計劃的500億就合經濟效益?
國民教育其實是無形的,九年,或者未來的十二年,是不會有幾百篇論文的產出,更難有世界排名第幾的結果出現,經濟效益的反應完全在於一個學生花了多少人事成本,然後與平均數比較,結果發現這些迷你小學的學生花費比都市學生多太多。但事實上,迷你小學的學生,在設備及師資上,真的相對有得到更好的效益嗎?
大學的卓越計劃其實是一個很可笑的提升計劃,國立大學一年已擁有多少的教育資源分配,但永遠不夠,所以學費要增加,國科會計劃要搶進,卓越計劃更是要大口吞進。這個500億已經不是第一次的卓越計劃,十年前就有什麼40億研究經費在爭奪,十年過去後,台灣的大學有更卓越嗎?學生素質有更好嗎?有多少研究成果可以抬上世界學術舞台?請這些教育部官員、研究單位的博士學者,還有大學的教授們捫心自問。
的確,學生素質和研究成果不能同時並論,因為台灣現在並沒有研究型大學及教學大學明確的分野,教授一星期至少要有九小時的課,當然最要研究成果升等的助理教授至少要有十五小時以上的課,相對的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研究論文上。只是很弔詭的是,我們的教授常常升等後就停滯不前,過去對正教授沒有再檢視的機制,現在一些國立大學已就此機制做調整,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學對教授都有一樣的評等,所以還是很多教授穩坐高薪,關係好的可以不去申請國科會計劃,因為程度不夠,各公家機關幾十萬、幾百萬的研究會自動送上門。
如果500億真的能提升學術品質,真的能讓台灣幾所大學在世界知名大學立足,那值得投資,但是500億中有多少是花在設備經費,其中有多少人事成本,其中有多少研究差旅費,再與發表的國際論文或是評比做統計精算分析。
迷你小學的確有其問題存在,當然這51億中可能很多有是浮報亂花的預算,但只是妥善規劃校職員工出處、增加交通津貼、營養午餐費用等配套措施,解決的可能只是精簡10億元,但教育的精神不是用金錢衡量,沒有底子雄厚的基礎教育,未來花再多的幾百億、幾千億,都已沒辦法讓台灣的學術更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