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2 13:17:22fontaine

作家故居

參觀名作家故居,向來不是列在我旅遊「節目表」上的要項,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在旅行西西里島時,我特地去了阿格利真投,只為要去參觀作家皮蘭德婁的出生故居(他沒有在那房子住很長時間,反而一生待在羅馬的時候多。但是骨灰卻的確遷葬到這出生故居旁邊的一株松樹下),那是因為我對皮蘭德婁特別心儀,雖然只看過一點點他的作品。

紐西蘭出生的女作家凱瑟琳‧曼絲菲兒卻不是我心儀的作家,少女時期讀過一篇她的短篇小說「一杯茶」,由於看到評析文章談到此篇小說的尖刻,所以特別記得她以及這篇作品,但卻一直以為她是英國女作家。直到幾十年後,讀一本她的短篇小說集,才訝然發現她竟然是生長在紐西蘭,不過大半生(她只活到三十四歲就因病去世了)都在歐洲,住在倫敦的時候多。
跟著,在威靈頓的旅館裡見到旅遊摺頁有「曼絲菲兒出生故居」介紹,呀!竟然離所住旅館只有大約二十分鐘的步程。好吧!那就去參觀一下吧!
出發的時候,已經過了下午三點鐘,摺頁上說,開放時間是到下午四點。我心想:最多參觀半小時也夠了,無所謂啦!於是一路上到也走得挺愉快,路旁有不少房子正好就是曼絲菲兒那時代留下來的-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屋,時光,似乎以一種隱而不現的方式倒退了一個多世紀。
比起故居對面現在的房子,這棟打著「曼絲菲兒出生故居」號召的房子實在不算豪宅,然而當年她出生的時候,據說卻是本地最大一棟房子。管理員是位很文雅、年長的女士,說她會留到五點鐘,我要參觀到五點才走都沒問題,還給了我一份館藏的中文導覽說明,然後就回到她辦公室裡,留下我自己一個人慢慢看。五點過後又到樓上找我,幫我開了錄影機,讓我看介紹曼絲菲兒生平的錄影帶。

走筆至此,照一般寫法,我是應該介紹一下這位女作家、描述故居才是,可是也許因為我實在不是個仰慕她的讀者,結果反而倒是對這故居的修復過程大感興趣。至於屋子裡的佈置、格局,竟然令我聯想起艾嘉莎‧克莉絲蒂,想到她自傳裡所描述的童年故居,還有以前看過的一些英國作品裡所提到的維多利亞時期家居情景,什麼育兒室啦!配膳室等等,翻譯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名詞,這時真真實實展現眼前。

曼絲菲兒早期並不喜歡紐西蘭,筆下批評頗苛,描述故居有很多負面筆觸。我站在客廳裡看著那一百多年前她父親所建立的「富有人家」佈置,似乎能明白為什麼曼絲菲兒的童年印象中的故居很不得她心,那的確不是兒童所喜歡或者適合兒童的佈置與氣氛。

翻修故居大概費了紐西蘭當局不少心血,房子老早已成了現代化的住宅,因此收回之後,要整個重新翻修復原,工程也不小。但是看了錄影帶介紹這位女作家生平之後,發現她遊蹤還不算少,連同曾經去養病住過的德國、法國、瑞士等地方,幾乎她待過的每家療養院、旅館等等,都有塊牌子提及這女作家某年某月曾在此待過,成了號召。做為她出生地的威靈頓,又怎可不為這國寶女作家修復出生故居呢?

不過,看人家費盡心血都要幫國寶級作家修復故居以為紀念,想想台灣,有沒有哪個國寶級作家也該幫他們保留故居呢?好像有點難,因為不知道哪些作家可以列為國寶級。如果不談作家地位,我倒認為林懷民堪稱為台灣的國寶級藝術家,他讓「雲門舞集」在國際上為台灣爭取到了受肯定的地位。
好,那就位林懷民弄個「林懷民故居」吧!不過,林懷民生長的故居還在不在呢?台灣的變遷太大,很多老舊建築全都拆之毀之。說實在的,不要說房子,恐怕連整個地方都變了樣。
大陸要是能做的話(好像魯迅等不少作家都有故居保留下來成了旅遊點),其實倒可以幫張愛玲弄個故居為紀念。不曉得為什麼,總覺得參觀曼絲菲兒故居時,我會想到東方版本應該是「張愛玲故居」。

下一篇:威靈頓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