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19 00:44:54Amathes

2004年(不堪)

再幾天就過年了。我不曾在香港過年,不知道香港過年的氣息如何?兩年都是回家過年。第一年不過是我在中大第一學期結束,基本上沒有認識甚麼香港同學和內地同學。不要覺得奇怪,香港的確是學習了英國人的習慣,個人生活圈子不是那麼容易向外人打開。所以沒有香港朋友邀我到他們家裡過年是正常不過的事。我唯一記得過年的樣子,就是下了公車登上電梯進入新城市廣場看到的紅彤彤的裝飾以及擁擠的人群。我記得那時候應該還是還沒有過十伍。第二年情況也是如此。第二年我回來的更早,好像是初六、七,一樣迎接我的是掛滿燈籠的廣場以及略為寒冷的氣候。我記得只有那麼多了,似乎沒有甚麼值得紀念的場景。或許你不知道我很注重過節的。基本上我的時間流動依舊是中國式的節日更替。過了春節就是清明,過了端午就盼望中秋,到了冬至就知道春節靠近了。你是不能理解當我在台灣第一次感覺到秋風起,中秋夜晴空無雲,才了解中秋的意義不是一個普通的月圓之夜。你也不了解當看到女孩開始退下深色棕色厚重的毛衣穿上斑斓的時裝時,我看到了春

我到現在唯一覺得我對香港認識不深的地方就是香港的飲食和餐館。原因就是我週遭朋友沒有好吃的。而且他們似乎有點誤解了我,以為食就是吃的好就是要吃的貴。當然價錢是一個品質保證的可能。但是我卻希望的是通過吃來認識香港。因為味覺的記憶是一副地圖,有時候是一個人的自傳。我要求的不是甚麼香港某地方代表食物,可能就只是某些個人的偏好,例如你也許就是喜歡大埔某個轉角的蛋塔或是你喜歡的茶餐廳名不經傳。我只是很單純的想要知道朋友喜歡的角落一個你在城市裡面的地標。所以很多人不了解董啟章寫的地圖而以為他在搞甚麼後現代書寫。

香港不大可是總還是個城市,沒有人是踏遍每一吋地方。人總是有意或無意的在城市畫下他的地圖,他午餐時喜歡走過兩條街吃x記的燒臘,晚上下班後心情好搭上一班車去到一個小餐廳裡面點上一個套餐,諸如這些很一般,很個人的生活起居飲食。或許這些家常瑣事香港人覺得太過私密或是不夠代表性,因此不值得介紹。又或許我認識的人都太不經意的表現出他們對於香港的冷漠,彷彿他們對於這個城市是沒有記憶的而顯得模糊不明。或許我食的探問觸動了他們的身世,而身世彷彿是香港人最後難以啟口的隱。我只是覺得這樣認識香港比較性感。我對於香港的認識只是多過旅遊手冊記載一點。要歸咎的話只能說中大躲得太深沒有貼近城市,而我自己一個人也不是很有興致在島內進行一個短短的自助旅行。其實我到現在還是覺得記憶是一個複合名詞,他需要他人的參與。如果單單一個人增添些許認識卻也是空洞,畢竟想起的不單是物還有人。

或者說香港人告訴我的故事太少了,還是我遇上的人都不善於說故事?然而他們卻喜歡聽我說彷彿我是個多事的人,還是甚麼事情到了我這裡都可以染上故事的色彩?但是香港人不是很喜歡八卦嗎?那這些應該都是一個個精采的故事?還是他們害怕的正是這一層,自己的故事變成八卦。所以他們都澀於提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更不用說他們的回憶,那我還能奢求甚麼他們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