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都不瞭解我們──侯文詠《危險心靈》
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如果一間間應該傳出學生嘻笑聲的教室,聽不到嘻笑的聲音,應該充滿健康活蹦身軀的操場,看不到活蹦亂跳的身影,那麼它跟長達十二年的監獄刑期有什麼差別?
一個上課被罰的學生、一部被貼上色情標籤的漫畫,意外地引起了一連串的事件。事情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由偷看漫畫被罰,引發出教育體制的缺失及大環境下學生、家長甚至是老師的悲哀。
一個十五歲國中生奮勇面對人生的第一場大挑戰,他要怎樣喚醒大家正視真正的問題?又要如何相信自己做的事是對的?而反對那些錯的,是不是就代表我們是對的?「危險心靈」並沒有給大家答案。相反地,它發出問題,也反應每個成年人在現實生活裡的荒謬與無奈。
*2003年6月出版,縱橫書市,引發許多的熱烈討論;
*2004年獲選最愛一百小說大選
*2007年電視劇得到最佳戲劇節目
是什麼樣的力量造成大家對此書的關注?讓我們一起加入謝政傑的心靈之旅,回到了那個我們曾經歷過的年代和心情,一起感動、一起思索,或許,我們會有答案。
1.為什麼最後小傑選擇沈默?你喜歡這樣的結局嗎?如果不喜歡,那你心目中
理想的結局又是如何?
2.從小傑的角度來看,詹老師被設定為負面的角色。那又為何有這麼多的老師
連署支持他,又有那麼多的家長要讓小孩進入他的班級就讀?
3.小說引用《聖堂教父》裡的一段話:「孩子的眼神一直是閃耀著光芒……是 什麼原因,讓原本靈活的眼神變成那種無力感的樣子?」此書以何種情節和
表現手法呈現這樣的無力感?
4.整部小說有衝突、有對抗、有逃離、也有妥協。那麼你覺得小說裡面的人物
立場和行為有對與錯的問題嗎?爲什麼?
5.看完此書後,哪一個情節或片段最能引起你的共鳴?為什麼?
6.如果你可以飾演其中任何一個角色,你選擇當誰?為什麼?
*******************************************************
【加碼討論】
7.還記得你的青少年時代嗎?你覺得作者對於青少年的描寫是否夠深刻?
8.依你之見,這部作品面向的讀者群是成年人或是青少年?你覺得青少年能從作者的敘述中獲得共鳴嗎?
93111382
青少年能從作者的敘述中獲得共鳴嗎?我想作者對於升學壓力下,被踐踏的尊嚴、除了考試沒有其他目標的苦悶生活,應該是很能引起共鳴的。
但我認為這部作品面向的主要讀者群是成年人。
我以為這也是作者最後為何安排小傑選擇沉默。
因為我們都明白,在我們根深柢固的民族文化,以及現在的社會背景環境,要抵抗整個龐大的「共犯結構」,一個國中生是無法完成的。雖然中間也曾幻想自己像是國父或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壯烈的發聲換取改革,但作者透過沈韋的自盡,以及其後政府、民意代表、媒體、社會大眾各個立場的反應告訴我們,這已經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師生衝突」事件,也不只是大一些的「教育體制」問題,而是「龐大的共犯結構」,整個社會的問題。
隨著事件發展愈趨荒腔走板,小傑最後選擇沉默,我想是因為他透過這一連串的過程,已經深深明白「大人的世界」,所以選擇沉默。
而大人呢?大人瞭解了嗎?我想或許有些大人可以瞭解,但很多時候,有些問題大人也無法解決。
中四C 93111344
在《危險心靈》中,小傑以為自己替學生、家長說話,他們會認同自己,卻發現自己被遠遠地隔離在正常的世界之外,「我做錯了什麼嗎?」他問抗議他回校讀書的一個母親,她說「或許正因為你做的是『對的事情』吧,事情才會愈鬧愈大」。只是,三年級八班的同學現在需要的並不是「對的事情」。學測就快到了,他們最迫切的是「平靜」,在現實的中考、升學面前,相信大多數人會不假思索地選擇閉上眼睛,繼續忍耐、承受下去,即使我們都認為這樣不對的時候,依舊會選擇維護、加固錯誤,所以小傑越來越發現自己對抗的並不是老師、學校、教育制度,而是整個社會整個世界。
中四B 93111246
詹老師雖然一開始是一個負面角色,但就像他所說的他只是一個受害者。他一直以來相信這樣是為學生好,所以他盡心盡力地在提高學生的得分效率上,社會對老師的期許也是如此,他不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了,所以他選擇辭職。
當然我們不知道什麼方式才是對的,往往我們就這樣長大了,也沒有機會試試看別的方式。所以我們只好在下一代身上試驗,但萬一我們相信的是錯的呢?
看《危險心靈》的時候,就想到國中時候那一段,被打被罰站被羞辱的日子,所以很能體會書中孩子的感受,但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沒有勇氣甚至沒有想過要反抗,對於結局的沉默,雖然不喜歡,但也只好認同,畢竟我也只是沉默著。
中四C 93111302
教育呀!本該是最美好而任重道遠的事業,何時變成最令人憂心的燙手山芋了?這學期修了教育學程,在從課堂的理論上,得到了滿心熱血,可是在讀了危險心靈以後,我似乎又回想起那一段青年時期,升學主導,權威主導,籠罩在這樣龐大氛圍的教育體制下,我和我的同窗是選擇明星學校.明星老師.奔波補習.選擇支持,選擇沉默,儘管有著和作者一樣的情緒和思维,卻還是乖乖地等著擠著台灣的升學電梯緩緩上升,現在想想,我是可以理解當時的矛盾,和矛盾下的妥協.打著教改的旗幟,從以前到現在,和危險心靈,情況依舊,人事猶在,只是學生代代的輪轉,因為台灣這樣的升學傳統,根深柢固,上有政策,下也有對策,只好上下依次再一次的錯誤.彌補,則互相包庇,說是同乘一舟,其實是一貫大人的志同道合用不同的方式堅持!
除了少數大人會聽聽小孩純然的想法,讓他們適性發展,不然,危險的不是小孩異於常態.或前衛的心靈,而是大人們已然僵化.固執.被現實收買的趨勢!所以,小孩還是不得不像大人選擇沉墨了..
93111120
「大人都不了解我們」,書中的孩子們在抗爭時喊出了這句吶喊。而大人也真的都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麼嗎?這些所謂的大人也曾經是孩子,那又為什麼他們長大後卻忘了自己是孩子時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好像長大後就可以不用再承受這些不公平,然後就有權力讓別人也嚐嚐這些不公平。
聖堂教父:「孩子的眼神是一直閃耀著光芒的」可是那些光芒卻是大人眼中的不聽話、不乖甚至認為那是開始變壞的象徵。大人總是要孩子們聽話,要孩子成為他們心中的樣子,所以孩子不斷的在扼殺心中最真的自己,而那些大人也曾是不斷的拿刀捅著自己一步步成為大人,讓自己成為沒有純真的人。
在書中的幾幕場景最讓我感到有共鳴的小傑在教室外上課、一節只有彭老師與小傑的課堂,曾經我也在教室外這麼的遭受其他同學的異樣的眼光,他們的眼神都再告訴著我:這人簡直是一個大爛人!這比體罰還讓人沒有尊嚴,我不曉得體罰到底讓多少同學有不快樂的過去,可是我總覺得言語的暴力及一些讓你無地自容的處罰更讓人...想死(好像有點誇張),或許大家都認為這些都要怪罪於教育體制,覺得已經沒有好的教育提供給孩子們了!
可是又有老師認真的教學,就像書中的彭老師:「只要還有一個同學渴望求知,就不應該有老師停止上課」我相信作者把彭老師寫出來是來對照詹老師的,一個名牌教師與一個希望學生快樂學習的老師,到底不同的地方在哪!全書的議題有著讓人說不出話的無奈,只有這段情節讓我感動,或許抗爭吵的如火如荼,還不如彭老師的細微聲音的堅持。
91111202 中延B ALLEN
看危險心靈的同時,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生活,有類似的感同身受。上課看漫畫、惡作劇...等,對我的童年來說也是司空見慣,當時也遭到很多類似詹老師的迫害,但還是走過叛逆期了,危險心靈讓我正視了整個教育體系,現今看到的新聞,一大堆譴責教育不當、體罰、言語暴力...等,對老一倍的人來說會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對學生來說,當下的感受只有一個,所選擇的也像蝴蝶效應一樣,選擇忍受而壓抑,或是選擇反抗,而為自己爭取到底。
另外,侯文詠先生野寫到了關於搖頭丸的問題,確實一直發生在我們周遭,我曾經為了大一歷史的訪問訪問到一個藥頭朋友,他談了他第一次嘗試喀藥到無法自拔而販毒賺取自己的"飯",歸咎的原因是他一時的好奇,跟對家庭與課業的壓抑,我們能說他錯嗎?但在社會輿論下,他很難過...
書中我做欣賞的人是記者邱倩,他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不要相信媒體的報導,不管是媒體的報導,或是誰在媒體上說出來的話。"這段話讓我想到曾經接受的歷史概念,沒有真正的歷史,也沒有真實的新聞,當被報導出來,流傳下來的同時,事實往往因報導者的主觀或立場失了真,反觀最近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各家報導陳冠希記者會新聞SNG連現實,卻有一台帶有政治色彩的新聞台堅持播出總統參選人的行程,當某些新聞台譴責他,該台報導卻是將自身說的高上而攻擊回去,現今社會確實是新聞自由,自由到民眾得自己判斷了。
中延A 92111122
小傑最後選擇了沉默,這樣的結局,我實在不是很喜歡,這讓我有一種挫折感,努力的抗爭,到了最後仍然不得不屈服,真的讓人有種無力感...
這些教育制度上的問題,以及它帶給學生們的痛苦,我們都是親身經歷過的,我們大多數人,就是默默承受,不抵抗、或是抵抗不了的接受這一切,無可避免的承接我們懷疑的標準與價值判斷。
這樣的結局,寫出了現實的狀況,一直到現在,教育制度仍然沒有改善,我也想不出怎樣的結局才會是令我滿意的,我想......我還在「監牢」裡,還是被「制約」的。
希望未來,我可以不要像謝媽媽,把自己的小孩送進「監牢」,也不要像謝爸爸在孩子想逃出「監牢」時,把他推回去。
93111161
上一篇錯了兩個為什麼的為
93111161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這首歌不斷的在腦海中唱啊唱著。我想,小傑也只是想開一扇生命的窗。當所有的事情淪為炒作之後,漸漸的就會開始灑狗血開始失色失去本質的意義,當開始吵鬧之後就也開始忘記為什麼也忘記初衷。
整部小說裡面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詹老師是典型就是教育制度裡的名師,我還記得小時候在還沒有提倡禁止體罰和能力分班之前,A段班的好老師都是奉行不到95分一分打一下的嚴苛手段,所謂的私校名師都是講話尖酸刻薄把學生說的和屎一樣,以踐踏學生自尊來當作激勵的手法。在以前沒有人說他們錯,家長都還眼巴巴的卑躬屈膝到處拜託讓自己的進入這樣子的環境就讀。教育制度一直在變,時代改變人的思想觀念隨著潮流提倡人權,教育制度裡老師的絕對權威已經不存在,在互相尊重的和緩教育中身心靈健康成長成為理念而奉行不悖。小傑真正要說的是什麼,有沒有人聽懂有沒有人要讓他說,當大人開始介入孩子的表達之後孩子的聲音就消失了,本質原意到底是什麼?大人們都用自以為很懂的方式幫孩子解決問題,到底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問題?大人們解決的是孩子要表達的問題嗎?有沒有一個人真正打開耳朵聽見小傑的聲音?教育制度一直在改變,但是卻沒有人去發現他出了什麼問題?號稱多元化的教育體制卻連聖堂教父這樣子的漫畫都無法容忍,無法容忍的是因為它是色情暴力還是只因為它是漫畫?到底位為了什麼而抗爭未了什麼而反對?成人的世界有太多需要去思考的事情,我想這本書寫的是青少年但要反省的應該是成人。小傑讓我想到很久以前一本書「拒絕聯考的小子」,站出來反抗大體制的孩子最後卻因為大人世界的是非價值而被社會所放棄貼上標籤成了壞孩子,他們想表達的是這些環節裡有什麼問題可是卻的不到傾聽而成了自以為聽懂的大人的炒作工具,大人吵啊吵,孩子就慢慢的被遺忘被人群推離放棄。而一開始要表達的問題呢?沒有人在意。
中四C93111319
似乎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大家各自立場不同,各自表述〈好像政治口吻〉。大人不是一出生就變成大人,小孩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小孩。那為什麼大人就無法了解小孩,我覺的書中講的很對,長大不代表累積與擁有,而是正在失去些什麼?我都已經忘記小時候堅持過的事情,捍衛什麼東西的心情。失去了小時後的夢。為什麼要要求?為什麼不再有趣?我覺得都是因為它無法重來在重來?就算重來過了,之前的紀錄也都會在,不是像電動玩具一樣,重來就是全然重新開始。這樣的隱藏壓力,使得人生就是變的不快樂。最後劇中,小傑轉無言的抗議,我想是因為他知道,這一切的形成,真的不是誰對誰錯,是自然而然就變成這個樣子。沒有人可以怪罪?可以怪罪就是人生太短,想追求的事情太多。
中四B 93111228
到最後我們依然無法跳脫現今教育體系結構,處於灰色地帶的學生,終究淪為學校這座監牢底下的犧牲者。就小傑的角度,原本以受害者的姿態到最後卻變成反社會的不安定份子,而詹老師從原本的「加害者」則是演變為所謂的受害者,這意味著,儘管我們如何努力試圖鬆動這既有的一切,而這長年底下根深柢固的教育體系依然屹立不搖,仍然還是「上」與「下」不變的牽制。最後小傑的沉默,更引發我們的省思。
書中真實呈現當今社會看似合理的教育體系。老師們對於彼此之間的護航,而對那些處於灰色地帶學生的撻伐,以此來看,抑「惡」揚「善」似乎是合理的行為,站在詹老師的立場,他所處的環境皆讓他認為這一切是合理是正確的,他甚至不明白自己哪裡有錯,因為教育給他的特權,因為教育給他的認知,所以到最後他成了「受害者」,因為有人試圖鬆動教育給他的一切,使他感到威脅與不安。
因為立場的不同,認知也有所不同,筆者以小傑的觀點為出發,不僅使「學生」讀者感同身受,更以此作為「師長」的傳達管道,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所有教育體系之下的人物,全都被這龐大的體系所欺騙矇蔽,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合力跳脫出這座「監牢」。
中四B 93111245
還記得我初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曾悲泣到不能自己,流淚不止到境乎哽咽的狀態,不得不闔上書本,等心情稍適平復後才能繼續閱讀。聽起來有點誇張,但對我來說這種閱讀體驗也是不可思義的。
曾有段日子,原應奔放的身體被禁錮在不滿一坪的課桌椅內,原應躁動的心靈被框限在被處理成枯燥乏味的書本裡。世界就這麼小,連挪動身軀都會彼此壓縮,換來不安又張狂的咆嘯。求學過程像是整個台灣社會......不,整個儒家文化圈的集體創傷一樣。無論是這島上哪一個世代,國中三年、高中又三年,都像是種牛痘,無論你打的過程會不會痛,它就是在那裡,跟你一輩子。即使長大成人,對教育還有熱誠而執起教鞭,或是有幸生兒育女為子煩憂的家長,開始明白除了坐在講台下的另一種觀點,不同立場的難處可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不變的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曾經是學子,即便他們可能會忘記。這可能也是為什麼書中會全程採用小傑的觀點來敘事的理由,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
科層組織,現代社會中似乎無所不在從政府、公司,甚至複製到學校,即使這制度的缺點身為人所詬病,容易僵硬、腐敗和官僚。如:彼此包闢的師長官員、容易對學生擁有權威人格的老師,這些小傑口中所謂的共犯結構。從古道今的歷史都表示出缺點都如此的顯而易見,為什麼都不見革新呢?因為科層組織標準化,責任歸屬一目瞭然,至於快樂、自由和人性,那並不是太重要的事。所以我們看到小傑用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去衝撞這顢頇的巨大機器時,那種無法容忍任何彈性的無力感,因為體制本身設計源頭從來就沒考慮過這些。而那無奈的體制背後,源自於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問題,如果官員、老師和家長是共犯,文化就是操弄他們而無自覺的那隻手。
中4B 93111256
詹老師發考卷時因為很多人都考不好而不悅,於是開始一連串的說教。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我們以前國高中求學的時候也很常出現,很多老師都會在發考卷時依照分數高低的順序來發,邊發邊唸分數,或是邊發邊生氣,但是詹老師的方式讓我真的覺得不太舒服,他說出來的話好像學生真的犯了多大的錯,每個人都在他發考卷的可怕儀式上得到自己應有的報應,我覺得好可怕,他們都還只是孩子,卻要承受很大的升學壓力,在這壓力背後又必須承受老師給的情緒,而謝政傑的分數並不是最低,只是因為他忤逆老師,所以他就必須在全班面前說自己成績退步是因為自己不知羞恥,這真的讓我很衝擊,怎麼可以這樣,逼一個人說出這麼沒有尊嚴話,而在之後的衝突小傑發現原來那張〈請大家勇敢的站出來〉的傳單是來自於老師辦公室的影印機,我覺得真的很誇張,怎麼會有這樣的是發生,太超出我的想像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師生間會有這樣的衝突發生,而起頭又只是因為看漫畫這樣的小事而已,真是太誇張了。
中四B 93111236
《危險心靈》是侯文詠寫給大人看的警書──我一直這麼覺得...。在小說中,作者想反映的並不是單純只是「壞學生」與「校方」之間的抗爭而已。把小傑的角色設定為一個在他人眼中看來幽默,成績也還算不錯的學生,這樣的安排是必要的。因為,不好的教育體制不僅只是犧牲不會念書的學生而已。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想的更深,我們就會發現,暴力的教育體制下除了會犧牲一般被稱之的「壞學生」以外,也很可惜的是這些學生可能原本會有自己喜愛而專精的項目,但都在教育的壓榨之下蕩然無存。但我自己並不相信現在中小學校中的那些後段班學生,會像小傑遇到的那群孩子(ex艾莉)一樣,聰明到會去意識、抗爭這個體制。即便教育的行業在近代也面臨污名化的危機,但我想小傑他們喊的:「大人都不了解我們」,這並不是為了抗議而抗議的口號,而是在這句口號背後確實存有更大的議題需要被社會關注。
但我傷感的是:即便害怕失去純真與歡笑,小傑仍在整個事件中不得不去面對那些,他所謂的,大人的謊言、虛妄、冷酷...整個事件到後來究竟成功沒有並不是最要緊的,我質疑的是為什麼需要去犧牲一個小孩(即便只有一個)來成就這事?
看完小說之後,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懂得。為什麼小傑即便轉學,即便過著近乎沉寂的生活,仍有什麼是會讓他哭泣的。「於是就這樣一個人坐在河邊足足哭了一個多小時」,小說如此寫道。是真的什麼都回不去了。
92111133
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詹老師、小傑父母、小傑,各自有各自的立場。對於詹老師而言,他無所不用其極刺激學生(即使是不好的手段),只是為了讓學生上好學校;而詹老師會有這樣的作風,也不都是因應家長們的「需求」──彭老師說,他第一年教書懷抱著理想,要讓學生快樂學習,結果學生考試成績慘不忍睹,學校、家長都來「關切」,最後不得已體罰了學生,自己卻回家大哭一場……家長,是個很重要的角色。當大部分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學習,自由發展,不計較孩子未來是否有「錢途」,老師還會這樣逼迫孩子嗎?
這個社會一直在給人貼標籤。小傑勇敢發聲表達自己意見,馬上被貼上標籤;接著連不是自己做的事──高偉琦畫花兩台車的事件──這罪名,也硬是安在小傑身上;而那些中輟生身上被貼上的標籤,更是難以清除:有電腦長才的艾莉,為了追求更深的電腦學問,想要回到學校好好念書,卻被潑了冷水,別人就是認為中輟生是壞學生、一輩子也不會變好……沒出去流浪過,怎麼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中輟生流浪的時間比一般人早而已,但那被社會安上的標籤,卻難以清除。這不是單一學校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心態,是殘忍的。
中四B 93111229
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原本靈活的眼神成為那種無力感的樣子?
其實,這本書裡小傑的每一句話,都不斷引發我去思考其中的意義,導致於整本書我看的很慢很慢…其實小說情節闡述的有關老師或是學校對於整件事的處理,似乎也是我們一直都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我卻沒有想到在這些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事情後面,竟然可以有這麼龐大的「共犯結構」,而我們的習以為常,也是共犯結構中的一部分,縱容這些功利主義或是升學主義持續的惡化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想在整部書裡的很多地方都印證了《聖堂教父》裡的那句「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原本靈活的眼神成為那種無力感的樣子?」不管是三年十四班或是三年八班,大家對小傑的態度跟情緒竟然會是那樣的自私跟難以理解,沒有熱情沒有愛也沒有包容,只是自私、冷漠,或許也是更大的懦弱吧,就像高偉琦說的,大人害怕去改變,我想那些被奪去靈魂的孩子們也是一樣的吧!已經失去了孩子的天真與真誠。小傑在書中上電視說的每句話都是很另類的觀點,可是每句卻都讓我有種被震懾的感覺 ─ 好像是說中了很久說不出來的話一樣,也許有些不全然是對的,但是其中有句話我很喜歡:「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他應該永遠保持開放……我不知道為什麼學校不可以成為我們的人生裡面,永遠都渴望回去的一個家呢?」
對啊,為什麼不行?
為什麼大家都不想去學校?
為什麼沒有聽過有人說「我最喜歡上課了,因為學習是一件美好的事。」?
一直到上了大學我才體認到學習其實真的可以很輕鬆愉快,可以很美好。
那以前怎麼會被搞成那種要死不活的樣子?
小傑最後選擇沉默,我想是因為整件事情其實依然無解,而他再多說什麼也無能為力了吧。
92111148 延A 菀
詹老師是一個對社會妥協的人。他遇到了對社會、制度有疑問的人,自然就因為視野、角度的不同而分別代表對立的兩者為自己的堅持而堅持著!然而事實就像書中那道牆;小傑一直以為自己的生活和墮落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牆,但其實牆是無比的單薄!
我們的認知就總是像國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看齊,凡事都只要一點,調和到最佳比例即可。但事實並非是那麼單純的,所以詹老師有人說他是對的,所以送一堆禮物金子就盼望要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他的班級;但相對的也有人勇於向他所代表的傳統體制表達抗議。
他當然也可以說是一位被社會犧牲的可憐人,但別忘記自己也在用相同的手法來羞辱別人!就像《模仿犯》一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癮」,總是以為可以主宰別人的人生~~~
中四A 39號
看了《危險心靈》,原本以為已經忘了的往事,又漸漸回來。督學來的那一段,讓我想起以前都要到別班去借音樂課本、工藝課本、美術課本……。書中有句高偉琪講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就算養豬,你給幾百萬隻豬都吃同樣的飼料,也有吃不慣的豬。』可惜的是,自始至終,國中時代的我,終究沒有反抗老師的勇氣。只是考試照寫,天堂照玩,偶爾和後段班翻牆出去見識見識。奇怪的是,警衛似乎總是相信我們這些所謂的好學生是不蹺課的,眼睜睜的看著我們在上課時間走來走去,卻只特別關照那些看名次就知道這年級有幾個人的人。高三時期,剛看完《拒絕聯考的小子》,大概是趕著叛逆期的最後一波熱潮吧!開始瘋狂的打電玩,看課外書……。最令我感慨最深的,就是在你身邊跟你一起罵老師的同學,往往最後會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他們只敢在老師後面指指點點,卻從不敢站出來付諸行動。對他們來說,我只是隻出頭鳥,活該被老師盯上;對他們來說,考試還是最重要的。陪著我蹺掉晚自習,坐在網咖的人,往往總是那些被學校放棄了的人。他們一樣,對無止盡的考試,產生無止盡的厭煩。
中四C 15號
這本小說,在我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有熱血沸騰的感覺。
但是說起來也矛盾,因為無論是把自己放到任何一個場景去看這整件事情,
卻深深覺得無奈,一點辦法也沒有。
對於詹老師在面對批評時所說的那些推卸責任的話,在知情者的角度而言,是不可饒恕的。
老師一再要求我們做人要誠實,可是卻連他自己都沒有聽自己的話,那這樣的老師,
難道不需要感到羞愧嗎?這跟教育方針嚴不嚴苛是沒有關係的,完全是做人的態度!
然而,如果我是詹老師,甚至我是希望能夠繼續讓詹老師教導,考上好學校的學生,
我會希望他能避重就輕把整場糾紛化解,畢竟我多爭取到一兩堂課的自由,
並不能保障我能多考取一間好學校啊!
關於小傑引起了民眾的鼓舞迴響的部份。不能否認,小傑對於教育方面的看法,
希望大家能夠樂於學習這一點,是我認為不管是在以前我唸書、
或者是現在我有弟妹正面臨著的時候,都是十分需要的。
因為角色是「國三生」,是一個有很多事情看起來都很不公平、很不順眼,
卻又完全無法反駁的年紀。
「我怕萬一我相信的事情是錯的」這一句話也深深打動了我,
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在一味的反對之後,所想要的是什麼。
小傑花了這麼多力氣,讓這麼多人動員,難道只是想要回教室裡繼續上枯燥無味的課、
繼續考大家都已經作過第二次的試卷嗎?結局的沉默,是可想而知的。
中四B 93111219
我在這本書剛出版沒多久的時候,就有跟朋友借來看過,但是老實說並沒有很大的印象,就看過就算了,也沒有去深刻體會每個人物的真切心情.
後來,因為這次的小說課,又把它在仔細閱讀了一遍,原來這本書中不只講到教育改革的問題,也牽連到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社會價值觀等諸多問題,都可發人深省,好好的思考一番,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小傑衝撞老師那一刻所說的話與自己心中的獨白,都是讓我有"心有戚戚焉"的同等感受,猛然一想,回到國中時期我也是進入名師的班級,所謂的名師不外乎也用體罰來督促學生,逼使學生能考到更好的成績,也提高學校的升學率,然而班上成績較為中下層的人,則每天都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實為可憐,但又不得違抗的悲哀.
最後,小傑為何保持沉默,我想他大概已經知道,再多的反抗也逃脫不了根深蒂固的社會價值觀,早在很久以前都被禮規.教條束縛住了,就如同小王子書中的意涵,也許現在我們還是小孩子,也保有純真的心靈,但是經過時間的磨練後,我們都大,也會變成我們口中的大人了,不是嗎?
中延B 92111202
沉默,或許就是不願意面對談判、不願意面對錯誤的事實。在這麼一個為求目的,卻可以去遺忘當初的感動之時,也許沉默也是一種表態。當這個社會充滿投機式人生,那麼是非對錯也就不是多麼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取得一種社會的承認,您也可以顛倒是非!面對無能為力的結局,沉默是保全自身的唯一方法,也是最可悲的方法。
如果真的要說不喜歡,那大概也只能說結尾相當潦草,這並不是說沒有結果的結局不好。而是經過了前番的劇情起伏高潮,那種瞬間冷卻靜止的感覺,會令人有種空虛感!簡單來說,就是過於淡,或許作者想要的就是那種沉默的寧靜!那種靜,卻能一絲絲的滲入人心,帶給人除了前面的悲傷外,更有發人省思的意味。
融入劇情,並且盡力想像作者所要呈現或表達的意境。或許這就不是個壞結局,而是另一層的感動與體悟。
腳色不同,立場不同,自然看法也不同。如果詹老師在課外的補習班上課,對於上課偷看漫畫的處罰,他都不自覺有誤;那麼在詹老師跟其他老師的眼裡,或許小傑只是一個壞學生,不過他說麼、做什麼都不會有影響。至於家長們,有利益關者,如趙胖的父親--家長會會長,就會極力掩飾平,以防東窗事發。至於一般家長,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冒風險,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也是護著自己、拋棄友人。
這些老師、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讓自己在這個社會得上游能生存。說有多自私、如何切割利害,都是必備且重要的條件。當然要說罪魁禍首,就是這個社會!在這種惡性的進化下,必然遺棄最原始、最單純的存在:快樂!
93111250
剛開始只是要一個「說法」。
危險心靈讓我想到一部電影《秋菊打官司》,秋菊的不斷上訴只是想要一個說法,但她最終也不曉得追求的這個「說法」是什麼?就如同此書一般無解。
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所以一切都是相對。小說以謝政傑的角度思維出發,相對於主角的就是反派,但是反派不是就是錯,只不過是與主角有對立關係。小說前半部,每個人都一直說話,說很多話來讓人信服,很像是政見發表互相攻擊,學生有錯、家長有錯、或是學校才有錯、教育部有錯,其實套一句老話,每個人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事情不可能盡善盡美,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意見,基於自己的立場,人多嘴雜,根本就不可能將一件可能很簡單的事情做好,是必要犧牲某些人的權益,而隨著社會趨向功利,那些功課差、討人厭的學生就成了犧牲品。侯文詠就是想要喚起所謂的「教育」落實和正常發展的社會體制。
看過電視劇之後,會變得不想要面對書中的黑暗,但是電視版本有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就是所有人都來發言,讓大家聽聽你的心聲。原本我看到家長排斥轉班後的謝政傑,而帶著自己的孩子集體罷課,我突然非常痛恨這些家長,但是他們也發聲了,他們也只追求「平靜」的環境。看完這些不同立場人的發言,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謝政傑到最後會保持沉默,絕對不是因為他沒話說,而是他想學習聆聽,並試著找尋最接近真實的答案。
中四C93111320
在這本書中,從追隨、反抗、迷惘、思考、掙扎、面對到選擇,我看見主角的成長。這過程中我不能說他漸漸的成為一個大人,但他開始學到負責,雖然這似乎是成為大人的必要條件之ㄧ。
大人都不了解我們,但我們又何嘗了解自己,多少人從來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總是在一片朦朧追尋別人的聲音,不斷和唱著發出自己也一知半解的言論,然後便以為這是自己所追求的。我覺得在書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人,也因為這些人和一些其他因素,讓書裡產生了一個我覺得最恐怖的局面,而這個局面不是謝政傑能控制的,他被這些聲音和力量推著走,彷彿是一個領頭,卻無法決定方向,他不懂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但是卻也無能為力。
所以他最後選擇沉默,我覺得與其說是妥協或是無言的抗議,倒不如說是一種選擇,選擇聆聽和思考,因為他深刻的了解到不負責的說話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93111383
從小傑的角度看,詹老師是負面角色
但我認為詹老師沒有錯,他是整個教育制度下培育出來的產物
讀書不就是為了拿高分、進名校、將來找個好工作嗎?
如果去除這些條件,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誰天生就喜歡讀書?背單字算數學好快樂,真的有這種人嗎?
詹老師代表的是從古至今的巨大體系
中國一直有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的觀念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功成名就的跳板
他教授的知識可以學生擁有更多競爭的本錢
我不覺得詹老師有錯,也不覺得現存教育體制需要更改
「考試」是最方便辨別「優劣」的方法,目前為止也沒有比考試更公平的機制
當然,這是整個社會的扭曲,但沒了這種扭曲,又該如何適從?
水至清則無魚,貪官污吏的社會令人煩感,但這是人心
逆天下之志注定不會有結果,這點挪到教育上也是一樣的
「教育」到底是什麼?就目前社會而言,他是一種傳遞「知識」的手段
那「知識」又是什麼?只侷限於課本,各種納入考試的學科範圍
人格養成?適應環境?交友互動?敬愛互助?
當前的教育並不奉行這一套,學生只需要接受與服從
小傑挑戰的是巨大而古老的制度,就像重男輕女一樣,爭取了好多年也沒有結果
從一開始看到他站出來,就預料了不可能有結果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非從根本改變,不再有考試、不再崇拜學歷
但失去了考試,又要用什麼區分專業?
不崇拜學歷,又要用什麼當作標準?
這是無限回圈,沒有結果
我相信這個問題以前存在,未來也會存在,而且會不斷的被拿出來吵
每一次立委選舉、縣市長選舉、總統大選
一直到最後立委的介入,整個理想淪為政治炒作工具
一切都很荒謬,我感受到人們的盲目與可悲
中四B 93111231
回想起國中時代
我似乎過得十分抑鬱
每天挨著以分數計算的藤條,他校學生開心看還珠格格,我在晚自習教室裡假意用功地看著白蟻飛
國中就是"無聊"二字
翻著危險心靈,跟著小傑的思想一起鼓動
突然很想哭,因為當時身為國中生的我
從來沒思考過師長對我們的言語和學校的種種規定是否恰當
回到書本上,我覺得小傑的設定超過一般的青少年
在國高中求學過程中的種種不平,當時不會有太多的反抗,接受另一體制或心靈成長後,才會有另一番見解
中四A 93111303
或許我們都太年輕,才會興致勃勃地說
"加油唷" "要努力唷" "我會支持你的"
或者類似什麼"我喜歡你" "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
這種連我們本身都承擔不起的話吧
兩年前看過這本書之後,還是常常在想:除了說出這些話,我們還有能力爲其他人做些什麼嗎?
師生之間的衝突,在這一個世代裡面似乎更加檯面化,"小傑"也好"詹老師"也罷,在快樂與升學之間,在合理與嚴格之間,我們總是不斷的衝突然後,妥協。
學習是爲了什麼?求知又是爲了什麼?在升學主義高漲的臺灣社會,學習已經扭曲了初衷,是要快樂嗎?是要解惑嗎?還是爲了不可知的未來?小傑與詹老師之間的衝突表現出上下兩代間的觀念矛盾,是要快樂成長快樂學習?還是咬著牙爲了將來生活幸福?
小傑的沉默,或許說出了一些什麼。
中四B 93111207
我是在接觸電視劇之後才閱讀小說的,相較於電視很刻意地偏向大和解、宣揚善性與希望的普世口味,小說中的立場衝突似乎更具衝擊性與曖昧不明,比起電視劇,謝政傑看起來更像個死小孩,詹老師更像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正義,為了捍衛自己的正義,使用自己所認為的正義手段,然後就看到一堆打著正義口號的陣容,達到所謂的正義結果。
在這裡,我必須很老套地使用「體制」這個字眼,因為我也在其中掙扎過。
國中的時候,我遇見了為學生無私付出的班導,從此我為「老師」訂定了「應該無怨無悔無私付出」、「沒有心理準備就不要為了鐵飯碗而當老師」之類的嚴苛規範,因此從高中到大學三年上,我的心裡有時會呈現出小說中聚眾抗議的狀態。直到大三下學期接了教育部的「攜手計畫」,短短半年的時間,就讓我推翻掉之前將近七年的莫名執著與自以為是的正義準則。
第一次對學生發脾氣與說教,第一次被告知這種課後輔導教學也要呈交出一份檔案夾,第一次發現原來只要是教育部出的案子,不管是什麼名義,到最後仍然注重表面功夫……我並沒有說這樣不好,至少看某些宣導影片的時候,我發現對於偏遠地區甚至離島的孩子而言,似乎是有幫助的。
我只是覺得自己太天真了,就像謝政傑那樣(我倒覺得高偉琦、艾莉還想得比謝政傑多),認為應該要怎樣怎樣,而不是這樣那樣。不一樣的是,謝政傑是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被人稍微點破,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無止盡地想下去,我則是因為遇見了教育界的「特例」,進而制定了對「老師規範」的高標準。
讀到最後,我發現詹老師竟然最能引起我的共鳴,奇怪的是,我的心情竟也跟著悶了起來。在國中時期,我也看過師生之間的衝突與對抗(畢竟是成績甚為懸殊的放牛班),也看過逃離甚至自我放逐的同學(基本上都被可敬可佩的班導拉了一把),然而隨著學習階段不斷升高,取而代之的是令人傻眼的妥協:學生為了成績與班上的地位,屈就老師與家長;老師為了迎合家長與「上級」,用一些類似詹老師的教學手段;家長為了孩子,不惜「跪求」名師。
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我們都了解是體制出了問題,但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要怪誰,所以把問題都推給「體制」這個大方向。
過了二十二歲生日之後,又經過了半年左右的掙扎,我終於承認之前那些自以為是的標準,只不過是道貌岸然的假象。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立場的分野,站在學生、家長、老師、校方、社會、媒體、政府等不同的角度,老實說,我還真想要學高偉琦那樣裝瘋賣傻,避免自己精神分裂,遺憾的是,我現在正處於「能理解詹老師卻無法做得跟他一樣好」的尷尬立場。
在謝政傑一干人等的面前,詹老師就已經不是人了,那麼我是不是應該也要學詹老師一樣遞出辭呈,順便跟社會大眾磕頭甚至以死謝罪?
得了吧,我相信教育是神聖的事業,但絕對不是慈善事業。
中四C 93111313
雖然我們的語言是共通的,但為什麼當我們在對彼此感到憤怒、嘶吼時,我們卻都聽不懂對方說的話?
我覺得整部小說中,最可怕的不是所謂的誰受害,或者誰被脅迫誰被壓榨,而是大家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模糊了焦點,原本一件單純的事件,加入了各種莫名其妙的外力參雜(政治、媒體、同情、搞不清楚狀況等)而演變成另一種莫名其妙甚至難以收拾的地步。在一連串鬼譎、有點惡作劇似的強況發展下,小傑其實也理解到整件事情朝著部可控制的方向發展,直到最後不是主角帶著劇情走,而是劇情需要主角的存在,所以他必須跟留到最後,直至曲終人散。
最終的結果我認為小傑之所以沉默,應該是因為他理解到了原來一切並不是所謂的「想讓大人了解我們」,也不是所謂誰是誰非,而是在一串反應之後他發現最大的抗爭對象並不是詹老師,不是學校,不是教育部,也不是大人,而是另一種無形的社會文化風俗,又當大多數人們都並不了解自己真正該抗爭的對象是誰,甚至認為不該違逆這樣的規則(即使明知那是一種有問題的規則)時,不管怎麼作,都只是在「搞笑」而已。
「如果別人都比你蠢一點,大家就認定你是搞笑的人」因為大家都不明白小傑真正在想什麼,所以他們認定了小傑只是個忤逆師長不受教養的壞學生。
中四A93111128FAY
看到後段,突然眼眶發熱。一口氣結束,我喜歡沉默的結局,因為如現實生活,我以為也只能沉默。這是第一人稱的故事,帶著我化身為小傑,但我發現,其實我也是詹老師,更甚至是高偉琦。對白在我的內心爭論,我想到我在補習班,強迫同學寫考卷,寫作文和罰寫的行徑;又想到國三在學校晩休時,月光沿著窗戶上的鐵欄杆照射近來,那種被隔離的感覺,於是眼淚默默的落下。
闔上書本,我置身事外,開始寫心得。我曾經想過,若是修教程,當上老師,絕對會嚴格的要求成績,我會體罰學生,甚至幫他們準備萬金油和白花油!(什麼是愛的教育?沒體驗過。)在補習班裡的家長們,我戲稱是經記人兼司機,每位同學的通告都接得滿檔,甚至假日一天要趕三場(早、午、晩),我好像也是不具名的連署者,幫忙監禁著學生。
然後又想到我的國三時期,對著媽媽和阿姨哭著大喊我無法把數學唸好的深切恐懼,好像唸書是我唯一的功能,唸得好就是寶,反之就是沒用的人。
「真正想說的到底是什麼呢?」我也一直問著自己,想著自己的過去。青少年得到共鳴那又如何?現實還是要面對,距離國中基測早已破百日,高三生準備推甄的面試資料如火如荼進行著;成年人得到共鳴?還是得一直矛盾下去,能有什麼樣的改變?我突然很憤慨,因為它勾起了我不愉快的過程,我以為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也找不到出口,只有青少年長大變為成年人。
我以為它適合各年齡層閱讀,因為它試圖著要我們去承認,那個只有一次的成長機會,我們僅能依照安排。
中四A93111151
可能是因為小傑覺得整個焦點被模糊了吧,在小說中,許多大人因為這件事吵翻天,但也只是借題發揮,為著自身的利益在打拼,自己本身反而成為了他們的工具,做為他們的藉口,傷害著自己所愛或不愛的人,面對這些,小傑就如同挑起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般,激情`驚懼`最後沈沒。
中四B 93111257
對於小傑最後選擇了沉默,一開始會覺得有一點失望,但是卻不能要求作者在故事當中告訴我們這場抗爭會有什麼結局,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問題一樣是無解的。像詹老師這樣的老師或是像三年十四班這樣的班級,其實是一直出現在如今所謂的常態分班中的,有實力的人用考試進入,而富有的人則用家長關說…
小傑和詹老師之間的衝突原因到底在哪裡?小傑說是因為他沒有參加詹老師的課後補習,但書中並沒有交代清楚,但是很明顯的在衝突爆發之後,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支持詹老師,一開始會莫名的替小傑覺得憤怒,為什麼連一個申訴的管道都不給他就硬逼他寫下悔過書,不然就要記他大過,這就像小傑媽媽說的:學校是在威脅利誘小孩子。
但是在英文老師提起了他在剛畢業時教書的情形,證明了光是「愛的教育」是不夠的,因為家長及學校在意的無非就是學生的成績,但是偏偏台灣的學生就是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看到英文老師第一次體罰學生後回家還大哭一場,深深覺得其實老師的立場也是很為難的,因為他們也背負著家長以及學校給他們的壓力,尤其是像詹老師那樣的數學名師,他給自己的壓力應該也大於其他老師的壓力吧!但是我想他唯一不對的地方,就是他把他個人情緒發洩在他的學生身上,他不應該老是向學生抱怨或是以羞辱的方式跟他們說話。
就如同詹老師說的:「這個扭曲的環境不是我造成的,我也改變不了這個扭曲的環境。」這個國家的教育環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被定義成升學主義的社會,而我們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中延A 92111142 黃雅
「每個生命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小傑他在努力地替自己找到出口,來證明自己其實沒有錯,而當現實環境下體制,人的價值觀問題,小傑必須去承認那個大家都認知的錯,我想是因為角色個性的設定,要不在現實的校園裡,這樣的人物早就被請出校園,根本不會引起這樣大的風暴。而小傑的沉默,那是因為他知道他的力量很小,或許能引起短暫的話題,但是他的未來呢?是否還是要靠自己去對抗,還是順著潮流是一件比較「安全」的路途呢?所以,我很能體會作者這樣安排小傑的情緒,不是不想奮鬥下去,而是無奈了,大人的世界比我們想的還險惡多了。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其實有一度想要這樣去衝撞(心裡)體制,但作廢了,不僅是無力,而是這樣大的體制,每個學子都是這樣過來的,如果要求改變,似乎不太可能;而十年教改下,好像也沒得到多大的成效。筆者讀完這本小說也有無奈之感。
中延B 92111242
接近尾聲時,小傑不斷的問「這是想要的結果嗎?」讓我陷在這難題中抽不了身。如同小傑說的,家庭如果病了,會反映在脆弱的孩子身上,社會病了,犯罪會出現在弱勢族群上,而《危險心靈》談的不只是教改的問題,更是青少年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作者對青少年的描繪十分生動,讓青少年的次文化表露無遺,時而讓人發笑,又時而讓人頭痛。讓我想起去年暑假在青少年安置中心實習的情形,那裡的青少年輟學、泡網咖、嗑藥,就像艾利、高偉琦一樣,漸漸的他們成為社會邊緣人,成為犯罪人口之ㄧ。先是家庭失去了溫暖,接著是學校放棄了他們,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後,就再也拉不回來了,和書中一步錯步步錯的情節相同。還有小傑被主任說作踐自己時,很明顯的將成績好壞和人品高低畫上等號,或許主任沒有這個意思,但是卻是普遍的大眾有的毛病,和《模仿犯》中認為被綁架的女子多半是因為自己不檢點形成共鳴,接著讀下來讓我印象很深。
中四B 93111258
本來以為詹老師是個負面的角色,到後來,他表明自己只是受害者之後,卻發現,每個大人,都曾經是這樣教育底下的受害者,有的人抵抗,日後卻被社會排擠,有的人忍耐,將來一天或許逃脫或許無奈,有的人不自覺,長大後也一樣成為"加害者"。看到這裡,已發現沒有所謂的受害者和加害者了!
沒有人是絕對的是和非,高偉琦他爸說做錯事,犯法就要對社會負責,那社會呢?是否能完全對每一個人都照顧到,為什麼有些人仍被排擠?有些人就能當菁英?用讀不讀書,服不服從,來判斷一個小孩的價值,除了這些,就沒有其他的了嗎?
這裡面我很喜歡高偉琦,不是他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輟生,但我相信一定也有人和他一樣,雖然是個大家眼中的壞孩子,但是他仍是孩子,就因為他曾思考過,想像過,當他說出他和小傑要改變這社會時,流露出的,是閃閃發光的夢想!這就是每個小孩應有的純真和感動。
中四A 93111149
從一個小小的上課看漫畫,進而爆發成一場教育革命。
書中小傑以學生的心態,希望大家正視到老師的課後補習其實並非正確的行為,於是他藉由不同的管道,想要讓所謂的大人們正視這個問題,但當他尋求援助時,卻換來一次次無情的打壓。在學校方面,受到同學的不諒解,成為大家眼中的異議份子,同學家長眼中的問題學生。作者以國中生最單純的對與錯的眼光,然而在這個由大人所控制的社會中,似乎所謂的對錯還由不得讓小孩自己做決定,就連最後想要向教育部長呈情,卻換來無情的背叛,這些種種的過程,讓小傑已經無法思考,他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也因為如此,原本靈活的眼神漸漸變為無力,由原本的樂於發聲,變成沉默以對。
中四B 93111248
小傑,他是一個聰明的少年。在他遇到沈韋的跳樓之前,他還沒有辦法,意識到他所相信的事情,是對或錯。沈韋給我的印象很深,雖然他是很後面才出現的角色,卻是引發小傑去全面性思考的關鍵。
教育,本身,就是一份美意,對眾人的美意。可是卻引起了這麼多的反彈。這並不是簡單的原因。「上對下」的管理,或是小傑愛惹事,再者媒體愛攪和,也不是這樣交代,可以說得清的。就像是生病了,社會生病了。「當一個家庭開始生病時,問題會出現在最脆弱的孩子身上。」教改亦是如此。政黨輪替、教育改革,這些大面向的事情,有無缺失,皆反映在最根本的人民身上。
我們的經濟體制,大量的生產,繼而消費,以及接踵而來的大量廢棄,還有處理不完的負面影響,難道教育的改革,也是要像經濟體制這樣,建立想同的標準,在我們身上?其實像小傑這樣的人,可能到處都有,因為他們的出現,就代表了問題衍生,而不能不去正視,雖然小傑說著這件事的爆發是偶然,但是對於社會來看,他的發聲是必然。
升學的制度,施行期間,壓垮了有夢的孩子。當我們到學校接受教育,也是懷抱著熱切的希望,希望得到更多我們的所需。他們所啟動的革命,是要能讓未來有更多的想像。而最終演變成的,是走調失色的旋律。這件事情的抗爭,最後扭曲了。於是,小傑不開口了。事情,也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分得清。教育,並不是規格化、標準化的生產體制,也不是讓每個人受教育下,都變成同一種生物,過著同樣的日子。這樣的體系,這樣的核心價值,是必然要接受糾正跟質疑的。
p.s小時候,看了侯文詠的烏魯木齊大夫說,很好笑,甚至低級。也看了大醫院小醫師,也很喜歡。接著就是白色巨塔,剛開始還不太習慣,他把看不見的地方,生吞活剝。但又覺得這是他必然的走向。很開心,這次書單上有他的作品。
中延A 92111125 早早
說實在,跟詹老師有相同作法的老師太多了,他只是比較倒楣被抓出來面對大眾而已。詹老師,其實就是整個教育威權體制的代表。在威權體制下順從妥協的人就會從上位者得到認可與利益;而在威權體制下選擇反抗的人就會被上位者處罰、被同儕壓力教訓。威權體制是從台灣教育體系建立以來就有的習氣,其實社會大眾也都習慣了這樣的教育吧?家長很奇怪,明明知道小孩子受這樣的教育很辛苦(其實也捨不得小孩被處罰),卻還是把他們送進去,希望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自己的孩子往「出人頭地」的那一天更進一步。
我覺得整個教育威權體制似乎是不可動搖、不能被質疑的。那麼多老師、那麼長的時間以來所守護著的,不就是這「無上的權威」嗎?突然出現了質疑它、想破壞它所建構出來的體系的人,老師們能不保衛它嗎?所以我覺得簽數支持詹老師的人們,並非完全是站在「詹老師」這個人那邊,而是為了要守護自己奉為圭臬、行動準則的不成文法律吧?畢竟只要認輸一次,以後他們就站不住腳了。
小傑的腦海中不斷地回盪著邱倩問他的話「你真正想說的到底是什麼呢?」不僅小傑不知道,那一大群熱血的抗爭民眾也不知道。反正大家就很義憤填膺地吼出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就是了。至於實際作法?應該很難有什麼做法能動搖早已根深蒂固的學習趨勢了吧?
故事的走向一直都「很順」、很合乎常理,但卻不知不覺就從教師的不當體罰演變成全國皆知、爆發抗爭、甚至有人喪生的大事件,我覺得好誇張。雖然小傑不能接受自己受到那樣的對待,對於現存教育、升學體制也有相當的不滿,但我想他一定也不想讓事情發展成這樣吧?不知不覺加上「不得不」,就發展到了這般田地…
單就情緒上來說,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結局。一個那麼聰明的孩子居然變成這樣,覺得好悲傷喔。小傑會不說話,我猜,大概是因為他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吧。
中四b,42號,昇晃
這是一部試圖鬆動集體秩序的作品,或許也正是「危險」的來源之一,一如高偉琦所言的成人世界:「因為他們不喜歡改變,他們害怕。」害怕破壞現有的平衡,選擇了苟且。相對來說,孩子就比較沒有包袱,期待的是一個沒有平庸、沒有人不在乎的世界,這樣的想望,成為對抗的力量。只是,孩子仍是有擔憂的,作者借謝政傑說出:「我怕萬一我相信的事情是錯的。」因為沒有足夠的生活經歷,作為判斷的依據。
這也是一部成長小說,在這裡面,我看見了被大人忽略的悲傷;感受到不斷失去時的無助;明白站在人潮擁擠的捷運口,找不到自己出路的迷惘;觸動內心深處,等待被了解的渴望。而在經歷過這麼多心情的轉變,孩子彷彿快速地長大,卻選擇了沉默。因為都明白,有什麼已經永遠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似乎也提醒著讀者,故事結束之後,開始學會聆聽。
藍眼睛
詹老師這個人物在小說中是被設定為一個負面角色,從小傑的角度看來他的確不討喜,我個人也認為他教導學生所使用的言行,並不是非常恰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傑把詹老師在發考卷的情形,和電影中的片段進行聯想。而我認為詹老師嚴格說起來並不算是個好老師,我個人還比較偏好之後的彭老師。而為什麼經常有肢體動作的詹老師,他也有在家長前來拜訪他時作到告知的動作,那為什麼家長、同事、學校對他的教學方式都有耳聞,還是有許多家長願意讓小孩進入他的班級就讀。而小傑事件爆發後,仍有不少老師與校方都是支持詹老師的。我個人認為,家長方面是因為詹老師是名師,希望小孩能夠擁有好的成績考上好的高中,即使,有些不好的風評,在家長心中,也許會認為升學率與好成績對於小孩是比較重要的,嚴格的教學風格與對於小孩的處罰,是可以幫助這個年紀的學生專心於課業上的,只要不要太過分就好。畢竟,現在升學主義在台灣還是主流思想,所以校方對於能夠提高整體升學率與學校知名度的名師,當然是非常樂於支持。而事件發生後,也有不少老師站在詹老師這邊,我認為原因可能是一開始大家對於在辦公室所發生的師生衝突事實的了解不完整,再加上那張傳單的效果,所以,有不少老師對於真相的不了解,所以選擇支持詹老師。而我認為其中應該還是有知道實情但還是站在他那邊的老師,我推測他的心理可能是學生以下犯上、目無尊長之類的理由。立場行為的對錯我認為其實沒有一定的,以小傑父親對於老師課外補習和邱倩報導事件這兩件事情的態度不同來說,謝先生對於補習的說法是老師也要生活,補習只是賺取所需,並沒有不好。提到報導的時候,卻說記者沒有良知沒有職業道德。這兩種言論是相矛盾的,我認為這是因為對於謝先生的利害關係不同而產生,老師就算違法補習其實對於學生也只是課業的加強,做家長的當然樂見其成,畢竟,台灣現在還是充斥著補習文化,所以對於這種事,其實早已見怪不怪。對記者的報導工作,就有不同的解讀。我認為對與錯的界線其實是很模糊的,不只在小說情節上,在現實生活中亦然。
青少年能從作者的敘述中獲得共鳴嗎?我想作者對於升學壓力下,被踐踏的尊嚴、除了考試沒有其他目標的苦悶生活,應該是很能引起共鳴的。
但我認為這部作品面向的主要讀者群是成年人。
我以為這也是作者最後為何安排小傑選擇沉默。
因為我們都明白,在我們根深柢固的民族文化,以及現在的社會背景環境,要抵抗整個龐大的「共犯結構」,一個國中生是無法完成的。雖然中間也曾幻想自己像是國父或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壯烈的發聲換取改革,但作者透過沈韋的自盡,以及其後政府、民意代表、媒體、社會大眾各個立場的反應告訴我們,這已經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師生衝突」事件,也不只是大一些的「教育體制」問題,而是「龐大的共犯結構」,整個社會的問題。
隨著事件發展愈趨荒腔走板,小傑最後選擇沉默,我想是因為他透過這一連串的過程,已經深深明白「大人的世界」,所以選擇沉默。
而大人呢?大人瞭解了嗎?我想或許有些大人可以瞭解,但很多時候,有些問題大人也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