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1 17:22:07吳思鋒

共同的作法:劇場與社會討論會


這是一場從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出發,探索南台灣民眾劇場、社區劇場及台東部落劇場發展的討論會,也是一幅微繪台灣劇場社群互動以及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局部風景。

1990年代中期由於前蘭陵劇坊編導卓明的加入,以及組織內的階段反思,辣媽媽劇團逐漸擺脫社政體系的框架,走向以「女性劇場工作坊」為定位,進而獨立出來,登記為演藝團隊的歷程。其中,辣媽媽催生者孫華瑛也就此展開她的戲劇工作。二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佈南台灣甚至台東,從婦女服務、社區發展到莫拉克災後重建陪伴,華瑛與共處的社區、社群、部落,一再歷經從「我」到「我們」的過程。持續在台南投入劇場工作近十年的曾靖雯,則從沒有放棄讓戲劇在社會爭議空間中滾動的可能。例如2015的《飛雁214藝術不移樹FESTIVAL》,在剛開始進行都更程序的飛雁新村,於大樹下,她與「新營有故事」、「南飛嚼事」及「守望者」 三組在地劇團的夥伴機動地編成一組戲劇團隊,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手法,引出現場參與者的眷村故事,相互交織,在這個社會事件正在發生的歷史空間,發揮戲劇可能的作用。而無論民眾或社區劇場工作,皆指向一種「群」的關係場景,彼此如何影響?又是如何與外部社會、官方文化、政策體制互動?皆有待一一探討。

千禧年前後的台東劇場,是另一片值得重新認識、探索的文化風景。19952004年間,布農文教基金會的部落劇場、從中誕生的阿桑劇團(A-Sun,布農語「鳥巢」、「窩」之意),以及漠古大唉劇場(Makota'ay,阿美語「溪水混濁」之意)劇團、都蘭山劇團,加上從中部九二一地震災區移住台東的陳明才與逗小花/女妖綜藝團,一時之間好不熱鬧。阿道與陳明才身上皆混雜了許多劇場知識與身體技術,含有複雜的島內移動歷程,而原民文化復振、都蘭鼻開發又與這些劇場/表演實踐如何關連、如何鏡觀?這一塊面的原民劇場,與早先成立的,以樂舞田調為主要方向的原舞者,以及後來年輕一代的Tai身體劇場、蒂摩爾古薪舞集、布拉瑞揚B.D.C舞團等,有什麼樣的差異思考與實踐?

諸此課題,在「跨域移動」的語境中,也在歷史回顧與前瞻的契機中,以「共同」的作法為軸,這次討論會將成為開展臺灣劇場與社會關係的另一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