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8 00:39:10吳思鋒

統整文本系統的未竟之業《永恆的妮雅廬》


團體:冉而山劇場2014Pulima藝術節
時間:2014/11/1514:3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果酒禮堂

Tai身體劇場同年成立,同為花蓮新興原住民劇場團體的冉而山劇場,兩團與原舞者皆血脈相連。冉而山團齡雖短,團長阿道•巴辣夫卻是原舞者資深團員,亦參與編劇等工作,他創辦及參與的原住民劇場團體眾多,接觸面又不限於原住民劇場,早期與差事劇團有過合作,身體氣象館和(較晚出現的)阿川行為群主導的台灣行為藝術展演場域,也都邀請過他展演行為藝術。

冉而山的成員結構與檯面上的原住民劇場團體,如花蓮的莊國鑫原住民實驗舞蹈劇場、Tai身體劇場、屏東三地門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等不同,強調「原漢族群的集結」,另一方面,冉而山的多位表演者在加入之前並沒有表演經驗,以今年暑假代表台灣參加愛丁堡藝穗節第一屆臺灣季的《彌莎禮信》來說,除了畢業於文大戲劇系的劉于仙(漢),以及一位在台北創作世界音樂的阿木兒•拉達阿美族,父親是光復鄉太巴塱部落族人,母親則是豐濱鄉貓公部落族人之外,其餘成員在接觸冉而山之前皆極少從事表演藝術工作,去年甫獲「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原住民族語組獎項的阿螞樂•卡督(舊好茶部落魯凱族人),也是接觸冉而山以後才決心開拓歌唱、表演工作的。

這些表演者與冉而山的接觸起點,是2012年暑假一場九天八夜的「升火•祭場•阿搭望--原住民成人表演藝術研習營」【1】,所有人於豐濱鄉海浪咖啡館紮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營隊結束以後眾人情誼未散,反倒持續留下,甚至參與更多。從那一次營隊及後來兩部創作《彌莎禮信》、《永恆的妮雅盧》來看,阿道用他所理解的「行為藝術」【2】,將個體層次的「自由」、「即興」結合群體層次的「傳統文化」、「神話」、「祭儀樂舞」,兩相交融,一方面尋找原住民劇場文本不同的表現語彙,一方面通過傳統文化、神話與儀式建構文本的精神性。

回到《永恆的妮雅廬》。「妮雅廬」意指家園、母親的懷抱【3】,全劇分九幕:〈扭啊扭Niua'niu〉、〈江湖郎中IKunayat〉、〈月洞〉、〈平地起高樓〉、〈世界音樂會〉、〈江湖郎中〉、〈小海神的新娘〉、〈獻禮〉、〈源頭〉,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五零年代江湖郎中沿部落叫賣的再現、都市原住民工作史斷面、及神話傳說的行為再現等,九幕的表現形式亦頗紛雜,戲劇、舞蹈、行為藝術並陳串列,因而,橫貫的年代及展演的族群及形式皆有極大跨度。

從冉而山特定的「行為藝術」生產文法來說,會產生這樣的跨度有跡可循。《彌莎禮信》或《永恆的妮雅廬》的場景結構都較是「並列」而非「串聯」,每一幕都可能是由不同創作者(一名或多名)發想與執行,然後大家再一起組合。從單幕來看,九幕各有可觀之處,譬如〈月洞〉、〈小海神的新娘〉、〈源頭〉分別是港口部落月洞傳說、撒奇萊雅族傳說及太巴塱傳說的行為藝術化演繹,此外,〈源頭〉在前一部作品《彌莎禮信》也有展演出來,可說是阿道在劇場中溯源的表徵。又譬如〈江湖郎中I〉與〈江湖郎中〉再現五零年代的部落即景,江湖郎中騎車載著各種產品沿部落叫賣,冉而山將其演繹得既歡樂且魔幻,無論是表演者與觀眾的互動,或者對話的幽默與音樂的豐滿,都讓人賞心悅目。

講述「都市原住民」現象的第四幕〈平地起高樓〉,可算是冉而山兩部創作中單幕結構最嚴謹的。鷹架工人、頭目、鋼管女郎、城市OL各踞舞台左側、果酒禮堂的小舞台、右側、中央,燈光輪流掃照四區,通過三個循環發展出極限主義的迴旋張力,所有人都不中途下場;鋼管女郎的伴舞音樂依序配上國語、族語、鴿子歌,頭目歌唱的語言為日語、族語、國語,而阿道與一位年輕表演者在鷹架前黯淡地展開樂舞,更顯都市化社會中傳統文化消逝的悲劇性。此幕最末,所有動作與聲音一起發動,音量推至極致,這是非機器的混音,砌築出絕望的空間,然而,希望也正於此默默顯現。

只是,第四幕再怎麼樣嚴謹,述說了莫大的喧嘩與孤寂,也只是《永恆的妮雅廬》其中一幕而非全部。問題在於,一個應然自成系統的文本,一下子要把這麼多東西包進來,究竟能夠互相協調,抑或彼此斷裂?

我並不是認為這樣的「去(單一創作者)中心」藝術生產方法與表現結構絕無可能,「並列」應然也會有「並列」的總體結構可建、可造,但這九幕背後的族群語境、文化脈絡的差異度過高(基本上可各成一作),若不循著較常見的「統一故事時空」路向,可能就是需要建構出特定的「精神性」,以統整文本的系統。而至少截止目前為止,無論往哪個方向看,此一課題擺置於《永恆的妮雅廬》抑或冉而山的創作探索,皆屬未竟之業。

註釋:

1、這項研習營其來有自,早在20022004年,即於台東金樽、花蓮牛山、台東都蘭舉辦過第零屆到第二屆,然後中斷數年,於2012年復辦。值得注意的是第「零」屆的算法,有著阿道個人的幽默與哲思。

2、可參考阿道在FLV人物誌〈來自山海間最純粹的靈魂-冉而山劇場專訪〉關於「民眾劇場」的見解,以及「行為藝術劇場化」的說法,https://www.flyingv.cc/story/43

3、參見《永恆的妮雅廬》節目單。

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20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