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12:43:50吳思鋒

「澳門劇場研討會」散記



剛過去的那個周末,到澳門參加首屆「澳門劇場研討會」,其中與佩蔚共同主持了「一本場刊的故事」工作坊,回顧了以往台灣海筆子多次隨戲編輯的《海筆子通信》(差事劇團亦曾編輯過幾冊),以及很久以前進實驗劇場看台南人劇團之作,讀到呂柏伸說「不做只有資訊的節目單」(全文不記得,大意如此),從他們當時設有文學顧問一職(藍劍虹老師擔任),以及一共編輯了九期的評論刊物《劇場事》、劇作出版,可見其更寬廣的實踐深意。

當天沒說的是,沒有柳春春的慷慨與包容,以及設計者欣瑋放任我的隨意與隨機,拔刀相助,疏懶的我大概也不會有這樣的實作動機與空間。

另一難忘的是,研討會期間,巧合遇上澳門兩位資深導演許國權、陳栢添新作,都講六四,六四卻不能做六四解,而是表徵某種個人的時代情懷。前者的編劇是在二十年後重返劇場,雖未能聽懂太多,但能感覺其中的緊密結構;早期做過不少前衛實驗的陳栢添則是久違七年後再做導演。若再加上今年台北藝穗節分別看了兩部澳門出品《其實我們》、《電梯的鑰匙》,深感澳門悄悄轉入一個老幹重返、新枝繁茂的時代,這將是一段很重要的時期。從這個基點看澳門劇場文化學會幾年來組織的「升評運動」,更顯重要,因為評論若無法開放與同步地陪伴創作,時期轉渡,回頭看又是一片空白。

至於研討會上發表的「重返收編論」之題,那堪算「文化補助機制的現代性傷痛」之種種罷。就不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