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18:31:10吳思鋒

去事件化的學運再現《你用不上那玩意》



團體:烏犬劇場
時間:
2013/06/16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源自編劇(王少君)與導演(彭子玲)於2006年實際參與過的一場學運,以劇場萃取,轉化,通過消減這場運動的事件性,失業的中年男子、中年新聞記者、背著父親搞學運的學生、從日本愛知縣來的交換學生,這四名各有其躁動與壓抑的男性人物登場述說,「人與社會」的關係在這樣抑鬱個體語境裡被掀開、拆穿,也反向投射出國家與社會的虛妄本質。 

開始,市長到來的前一天。手風琴拉奏著〈國際歌〉(經劇組人員提醒,此曲為〈勞動者戰歌〉旋律,右下舞台一盞油燈似的光火閃爍,四名參與運動的男性現身,背對著觀眾,在中正紀念堂小便,破題地突顯參與運動人士的反抗態度,但這四個男性背景相襯著一閃一滅的昏黃燈光,也有種窩囊的樣子。學運很快地在市長親至現場之後消沉下去,無人聞問,媒體不睬。而本劇大部分的時間也就是暴露於市長走了之後,此後一直到警方下達兩小時後就驅離的警告那一刻,形成第二個製造張力的壓縮時間。但最終導演表現出的是一種「去事件化」的態度與策略,或說,學運在作品裡是次要的,參與其中的人究竟面臨甚麼處境,才是她關切的。但這樣的視角,在劇中卻不夠篤定,有些時候感覺導演拋不開學運那一條軸線,受制於人物與學運的攪和,人物的現實處境因而不夠立體。

令人意外的是,一名女性導演並沒有藉著男女角色的共場與對比,批判父權社會,而是讓四個男性人物進入劇場,提出另一種對於剛性的父權社會的觀察,尤其是後段他們將紅色塑膠椅疊成陽具的場景,然後他們想像發動革命的可能,說服自己中正紀念堂下方有一條秘密通道,而這即將有助於他們革命成功。這四名男性附著於父權社會的存在,在他們想像的抗爭場面奮力戰鬥(舉著塑膠椅充當機槍),狀似激烈憤慨,其實終究只是存在於虛妄之中,只是反向襯出他們在現實行動力上的薄弱。 

就整場演出而言,導演盡量運用紅色塑膠椅完成舞台所需,塑膠椅便於移動以及廉價的特性,也與此作場景與意涵互相符應,而燈光與聲音設計顯然發揮增進場面調度與推進情節的作用。一個令人感受深刻的光影意象發生於颱風過境的飄搖夜晚;四人在台上緩緩脫衣(僅著內褲),間距齊整地挺直站立,四人的頸部以上被光籠罩,方才脫卸的衣物則仿照人型般擺放於各自前方的地上,猶如受刑的此刻,他們從「我們沒有雞巴」開始說起,道白各自的憂鬱。另一個深刻的畫面是,當警方廣播他們是非法集會遊行,頓時燈光投射於牆面彷如拒馬的意象,那網狀的錯落光影,輔以低頻轟鳴的聲音設計,助長了山雨欲來的氣氛。

這部作品無論就導演意識、劇場技術、演員表現皆有均衡發揮,尤其是對於社會的各種觀察,例如四個人虛妄地想像著大陸解放軍、美國海豹小組都來圍剿他們,而中正廟下方是美軍基地;或者未尾,馬英九「633」的政策宣示、陳水扁貪污遭舉發時大喊「我錯了嗎」這些新聞聲音的播放,都是富含政治性的指涉,而這些想像抑或聲音,猶如尚未跨越或終結的時代底景,至今仍於暗處嗡嗡作響。 

《你用不上的那玩意兒》做為烏犬劇場的第二部作品,即有別於他團的關切,這一點的確讓人期待;然而作品的意識型態最終不可能凌駕於劇場美學之上,作品的思想(主題)與表現(形式)需要共同的進步與累積,循著這一個給自己的提點,就此等待烏犬劇場的下一部作品。

刊於《PAR表演藝術》247期(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