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6 22:44:26吳思鋒

平淡且混亂的戲劇節奏《第十一號星球》



演出:萬華劇團
時間:2012/10/19 19: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

寫下《第十一號星球》的劇作家伊沃德‧費里沙(Evald Flisar)來自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國斯洛維尼亞。幾個月前書林出版已經發行《第十一號星球》中譯劇本,之前在閱讀時深感這部劇作的簡潔易讀,但同時也覺得當劇作簡潔易讀的時候,通常表示這就會是導演和演員的考驗。

故事的場景在髒亂簡陋的地下室,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這組流浪漢三人幫,對科幻小說《第十一號星球》的敘述深信不移,期盼第十一號星球的人有一天將他們接走,因為那星球上缺乏「善意的奶水」,需要善良純真的人類做出貢獻。彼得、保羅、麥格達令都是《聖經》裡的人物,于善祿在中譯劇本的導讀〈流浪漢的底層發聲〉已經提醒麥格達令的原文為Magdalene,指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也說明「善意的奶水」(milk of human kindness)出自莎士比亞《馬克白》,可以轉譯為「同情心」、「人情味」的意思。

有趣的是,這部劇本並沒有正常人現身,而是透過三個流浪漢彼此的爭執、言語,以及由第十一號星球給予的期待,得以進行瘋癲與正常、邊緣與中心的詰辯;《聖經》人物的挪用,進一步強化救贖的意味,也讓流浪漢的瘋癲,成為一種對既有的社會秩序的嘲諷。但最後十一號星球的太空船終究沒來

如前所述,這是一個劇本看似簡單易讀,實際上需要演員與導演的整體支撐。但就上半場而言,演員的節奏凌亂,有時咬字也不清楚,讓人看得痛苦;下半場漸入佳境,但飾演彼得的尹仲敏整場都太注重技術性的發揮,包括對白聲量的調配、手勢的過度擺動等,反而遮蔽了情感,讓流浪漢的形象沒有辦法在他身上表現出來,這是最可惜的地方;飾演麥格達令的王世緯表現中規中矩,飾演保羅的胡祐銘相對地較搶眼,他也運用了一個特殊的,有點愚蠢有點幼稚的腔調去鋪陳、貫串角色。

總歸來說,這個版本的詮釋比較平淡,而且戲劇節奏不夠穩定,從觀看演出的過程裡,我不太能確定導演閱讀到這個劇本的重點是什麼,因為當它不是像英國劇作家馬丁麥多納(Martin McDonagh)寫的《枕頭人》那樣,劇情高潮迭起,對白層層進逼,光是平時自己用唸的就讓人覺得十分精采;反觀書寫上相對平淡一些的《第十一號星球》,在演員表現不足以吸引觀眾的時候,是需要多一點的場面調度,以及依據自己閱讀劇本時的思考,提出觀察到的重點,然後將其化作演出現場時的表現。

誠然,能見證斯洛維尼亞與台灣通過劇場產生連結是一個特別的經驗,劇作家親自登台也稱得上別開生面;另一方面,由資深新聞記者張桂越創辦的《周刊巴爾幹》,這一期主題恰好就是斯洛維尼亞這個小國,不妨補充認識。回過頭來作結,萬華劇團這一次搬演《第十一號星球》所展露出來的結果,猶有不少表演與調度的細節尚待修補。


※原刊於「表演藝術評論台」201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