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台北藝穗節:《深層腦部刺激》、《房間碎碎念(藝穗全進化版)》、《FIX 2》
作品:深層腦部刺激
場次:2011‧9‧9‧2030
地點:廢墟建築學院
團體:深層腦部刺激合作社
此作選擇在廢墟的一至三樓依序演出,原初構想是從「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手術:深層腦部刺激術」開始,不過這原本看似醫學式的原初構想最終落成了一個在劇場並不罕見的,帶著詩意修辭,詰問自我存在感的故事套式。
散場時詢問演員黃民安,得知團隊大抵是以場地既有的樣子,這一個並置草木生長與半施工狀態建物的空間,低調而恰如其分地運作舞台空間。暗示腦內暴亂的音樂,以及串連一到三樓演出的僅剩傘柄與傘架的傘,營造出混沌抑鬱的內在景觀。但劇本上,兩位演出者,一黑一白,一戲劇一舞蹈,彼此疊照或對比,讓表演顯得簡單明確,因此失去「夢境中隨機的視覺組合」的創作本意。
這部發想有趣,結果平凡的作品,帶給我的「腦部深層刺激」正是再度思考跨領域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只是不同領域的共時碰撞,而沒有更多的創造故事的能力,以及向未知實驗的企圖,那都會太過保守,最終落入跨領域的套式,罹患團體的帕金森式症。
作品:房間碎碎念(藝穗全進化版)
場次:2011‧9‧10‧1930
地點:學校咖啡館
團體:Be劇團
經由沒有不知所云而是旁敲側擊的劇本,以及肢體的多變,從自我出發,帶點點無厘頭、白日夢地與這社會對話,最終發現與自己對話的正是自己,但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於是變成了這樣一部可愛又帥氣,卻也有那麼一點點心酸的小品。
這一堆碎碎念,不但不讓人聽得煩躁,反而開始對號入座,想想自己是否也和劇中人一樣。
場次:2011‧9‧11‧1900
地點:廢墟建築學院
團體:Fixer修復舞團
因為記錯時間,遲到了15分鐘,僅能就觀賞到的45分鐘回應。
這是一則關於受傷者的身體修復寓言。先在一樓,舞者著上肉色,失序、鄰近崩潰的動作,輔以沉鬱的音樂,被心理之牆獸困,原本即如廢墟的空間變得更加廢墟,晦暗而潮濕。再到三樓,三台外壁帶著血跡的,盛了水的浴缸,舞者互潑、浸泡、騰出、倒下,水既是浮沉與危溺,也是清滌和療癒。後段,好似有個擬性姿態,代表某種生命不可言說的私密性的,被擺入廢墟時間;這是受傷者給自己的二度傷害,卻也是以火攻火,方死方生。
最後走上四樓(頂樓),其中兩名舞者套穿類似田徑或游泳的服裝,音樂比重剎那銳減,調度也趨向簡單,卻沒有乏力之勢,給了一個小幽默、微勵志,具有想像力的結尾。能放也能收,這不只是編舞者乃至各式創作者的必備本領,也是生命必然的學習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