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2 21:07:34吳思鋒
難解的歷史情結《牆之魘》
《牆之魘》是一部固執的電影,有「牆裡的男人」這樣的命題,卻無意多造一點「懸念」,因此,隱喻十足、調性淡薄,這樣的避免向通俗靠攏的作品個性,仍像極了我們看過的那些台灣電影。
「後殖民」告訴我們的,乃殖民體制解除後,原宗主國之文化遺緒的殘留,這一點在《牆》表現得尤其深刻(主要在它精神分裂般的結局的展現上),而它又是這麼簡潔的,通過三個人物--反動者木村先生、質樸青年阿義、阿義的新婚妻子阿貞──即能有所伸展。
另一個關鍵的設計是「牆」。設若改為山洞、野地之類的匿區,那種迫壓感便無法如「家裡的『牆』」那般令人顫抖、緊縮;即,「牆裡牆外」不僅是物理性的空間岔別,亦是「『台灣 / 日本」歷史情結」的縮影,甚至到最後,連哪一邊是「牆裡」,哪一邊是「牆外」,恐怕都難以辨別了。
還有一個關鍵,唯一的女性「阿貞」,她嫁給阿義,後又與木村先生發生關係,倘若我們將她視為「承受的母體」,那麼她對木村先生的欲拒還迎的情感姿態,便是第一度的台日後殖民情結的模糊化節點,這也是《牆》的第一波高潮。第二波高潮,則是第二段提及的,精神分裂般的結局的展現。至終,母體隨著女性的死亡而消逝,台灣的身世隨著母體的消逝而停留在一個謎面,尚無解答。而日治的精神殘留,猶像幽魂一般,揮散不去。
延伸閱讀:
1、Ryan,〈不妥協的勇氣──《牆之魘》〉。
2、林木材,〈《牆之魘》:人與政治〉。
下一篇:小品《渺渺》
JR
2008-10-14 20:58:31
好久沒來了
前幾次去亞藝本來有想租這片
你依舊那麼文化研究
及文藝青年
讓我有種好安心的感覺
JR,
我還是會去你的部落格,
看你甚麼時候更新,
不過你現在似乎也挺好,
更接近你想要的路,
這種更新,應該是更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