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5 00:33:56吳思鋒
2006德國狂潮:身體是空間《身體協奏曲》
日期:2006‧10‧18‧1930
地點:國家戲戲院
演出團隊: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
編舞:William Forsythe
要成為舞蹈界的國王有甚麼條件--讓舞者(在台上)成為國王(表演的高度),讓觀眾成為國王(感動與讚嘆)。是的,這就是William Forsythe(作於1990年)《身體協奏曲》給出的。
大家都在說若照德文翻譯,應該稱之《軀幹定理》。我以為《身體協奏曲》的名字也很貼切,說文解字,看舞說話,來自26個國家的舞者或獨或集,跨越古典芭蕾的程式語言--跳躍、旋轉、跳轉結合、連接動作,協調各自的身體,同時以各自協調完成的身體協調整個空間,一具更大的身體。協奏,光影視覺、冷冽聽覺、線條以及節奏,無一不在實驗,無一不在高度實驗化的劇場語彙當中取得了高等的演出文憑。
在這演出半個月之前的蔡瑞月舞蹈節,曾再現一小段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1948年的舞作《機械是活著的》,一群舞者組合成一具運轉的工業機械,每位舞者看似壓抑於高度的規律性之下,身體的舞動漫彌著一種底層工人的勞動感,卻也是由於舞者之間的高度默契以及壓縮自我,致而成就了該舞作的有機的、活的質素。
《機械是活著的》給我的驚嘆並不下於《身體協奏曲》,兩齣舞作的終點是一致的,只是選擇的方向不同。後者給我的驚嘆是一種愉悅的美感,前者卻帶著一點心酸、一點鬱悶。
從某個角度看,《機械是活著的》和德國電影大師Fritz Lang1927年的名作《大都會》顯然離得更近,他們都在反過來說:空間是身體,或說,空間都在壓制我們的身體。不過石井漠又好像樂觀一些,《機械是活著的》仍然存有著一點「人定勝天」的訊息。
相比之下啊,《身體協奏曲》實在是貴族多了。不過,畢竟《身體協奏曲》是晚在1990年才問世的,時代也不同了啦。
地點:國家戲戲院
演出團隊: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
編舞:William Forsythe
要成為舞蹈界的國王有甚麼條件--讓舞者(在台上)成為國王(表演的高度),讓觀眾成為國王(感動與讚嘆)。是的,這就是William Forsythe(作於1990年)《身體協奏曲》給出的。
大家都在說若照德文翻譯,應該稱之《軀幹定理》。我以為《身體協奏曲》的名字也很貼切,說文解字,看舞說話,來自26個國家的舞者或獨或集,跨越古典芭蕾的程式語言--跳躍、旋轉、跳轉結合、連接動作,協調各自的身體,同時以各自協調完成的身體協調整個空間,一具更大的身體。協奏,光影視覺、冷冽聽覺、線條以及節奏,無一不在實驗,無一不在高度實驗化的劇場語彙當中取得了高等的演出文憑。
在這演出半個月之前的蔡瑞月舞蹈節,曾再現一小段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1948年的舞作《機械是活著的》,一群舞者組合成一具運轉的工業機械,每位舞者看似壓抑於高度的規律性之下,身體的舞動漫彌著一種底層工人的勞動感,卻也是由於舞者之間的高度默契以及壓縮自我,致而成就了該舞作的有機的、活的質素。
《機械是活著的》給我的驚嘆並不下於《身體協奏曲》,兩齣舞作的終點是一致的,只是選擇的方向不同。後者給我的驚嘆是一種愉悅的美感,前者卻帶著一點心酸、一點鬱悶。
從某個角度看,《機械是活著的》和德國電影大師Fritz Lang1927年的名作《大都會》顯然離得更近,他們都在反過來說:空間是身體,或說,空間都在壓制我們的身體。不過石井漠又好像樂觀一些,《機械是活著的》仍然存有著一點「人定勝天」的訊息。
相比之下啊,《身體協奏曲》實在是貴族多了。不過,畢竟《身體協奏曲》是晚在1990年才問世的,時代也不同了啦。
上一篇:當執行背叛了企劃《春光裡的背叛》
下一篇:2006表演藝術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