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06 05:00:55吳思鋒
《華格纳歌劇選粹》:指揮的背影
日期:2006‧12‧4‧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單位: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
客席指揮:邱君強
女高音:陳興安;男中音:廖聰文
也就是從這一場演出開始,指揮的身影從此集聚了我的目光。
指揮不是導演,不是劇作家,如果他看起來像是,那必定是因為他是一位無與倫比,又極其孤獨的演員。他正在表演的,是一齣無導演的戲,這位演員(指揮)所面對的觀眾並非台下的我們,而是他眼前的,用盡各種手勢與身體變化以調度的樂隊,那才是他的觀眾。
指揮不是在一場音樂會中再現「過去的」曲目,他的手勢不是為了收放樂隊的各部--這只是為了轉移他的孤獨,這只是為了在他的觀眾(樂隊)面前傳遞他的喜怒哀樂,但此時他渴望被看(這也是他唯一和劇作家類同的地方了)。
至於台下的我們,永遠只可視及指揮的背影,即便他在每一首曲目的開始和完結總會別過身來,面對著我們,不過這種時刻的他也是一個暫停演員身份的他,如同戲劇演員的謝幕時刻--演員回到了「自己」。於是,我們再怎麼希望成為「入戲的觀眾」,結果卻是相反的--我們只是非此城居民的異鄉客。
在華格纳「樂劇」、「總體歌劇」,力行音樂與戲劇結合的一生,可曾想過改革指揮的角色?那我們(異鄉客)又是什麼?當然,除了1876年在新建的拜魯特歌劇院首演《尼貝龍根的指環》,將整個樂隊埋入舞台的水平線以下之外。
圖:Richard Wagner,portrait.kaar.at/image6.html。
地點:國家音樂廳
演出單位: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
客席指揮:邱君強
女高音:陳興安;男中音:廖聰文
也就是從這一場演出開始,指揮的身影從此集聚了我的目光。
指揮不是導演,不是劇作家,如果他看起來像是,那必定是因為他是一位無與倫比,又極其孤獨的演員。他正在表演的,是一齣無導演的戲,這位演員(指揮)所面對的觀眾並非台下的我們,而是他眼前的,用盡各種手勢與身體變化以調度的樂隊,那才是他的觀眾。
指揮不是在一場音樂會中再現「過去的」曲目,他的手勢不是為了收放樂隊的各部--這只是為了轉移他的孤獨,這只是為了在他的觀眾(樂隊)面前傳遞他的喜怒哀樂,但此時他渴望被看(這也是他唯一和劇作家類同的地方了)。
至於台下的我們,永遠只可視及指揮的背影,即便他在每一首曲目的開始和完結總會別過身來,面對著我們,不過這種時刻的他也是一個暫停演員身份的他,如同戲劇演員的謝幕時刻--演員回到了「自己」。於是,我們再怎麼希望成為「入戲的觀眾」,結果卻是相反的--我們只是非此城居民的異鄉客。
在華格纳「樂劇」、「總體歌劇」,力行音樂與戲劇結合的一生,可曾想過改革指揮的角色?那我們(異鄉客)又是什麼?當然,除了1876年在新建的拜魯特歌劇院首演《尼貝龍根的指環》,將整個樂隊埋入舞台的水平線以下之外。
圖:Richard Wagner,portrait.kaar.at/image6.html。
上一篇:很布的十二月,很不布的台灣劇場
buddhi
2006-12-18 12:35:59
好好
以後聽大提演奏找你一起
啊?
大提跟歌劇有甚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