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1 13:48:23吳思鋒

《天邊一朵雲》的幾點聯想

《夜櫻李子》
楊貴媚考慮再三後的推辭,給了夜櫻李子一個很好的機會,當夜櫻李子說著她很感謝有這個機會,回去之後會讓自己去學習不同的,新的東西。電影裡對於av工業的殘酷描寫,反而在戲外產生了美好未來的通路。

我是絕對贊成夜櫻李子報名金馬獎的,那勢必會造成另一波的討論,但唯有此,才能看到社會乃至電影圈內圍的真正態度。

《氣憤或者真正想拍的》
不知多久以前,讀到蔡明亮說著:「這是我最後一次拍這種看起來不賣錢的片子了(不散)。」

是出於國片不振的氣憤還是他終於要拍出自己心裡真正想拍的呢?下一部會更大膽,他說。

我卻不知這,是好、是壞。

《門》
門的意象,在這部作品裡被「鑰匙」、「行李箱」、「俯視鏡頭下的樓梯迴旋」取代了。當然都可以的並不要緊,只是,意象更為繁複了、符號更為多元了;原本簡單的,不再簡單了,當然都可以的並不要緊,還是蔡明亮就行了。

《笑聲》
始於「你那邊幾點」,我們開始見識了蔡明亮的幽默;這部電影的幽默好像多得更多了,比如坐我右斜後方的那位小姐,一下看恐怖片般的尖嚇,一下看荒唐喜劇式的大笑,大概是把這部電影當成彼得傑克森的「新空房禁地」來看罷。

蔡導,請繼續發揮您的幽默天才罷。

《一句台詞》
想也想不透,口口聲聲「只有一句台詞」究竟代表著甚麼?李康生和陳湘琪之間,的確只有一句台詞、僅有的對話,可是其他人物身上卻冒出了不少對話不是嗎?

我可以試著定義「只有一句台詞」,但我始終不解為甚麼要這麼說?

所有的人物,都是人物;所有的說話,都不該被忽略。我可以理解「實際上」,只有一句台詞;但不能理解,「基本上」或「實際上」都只有一句台詞,而且還在戲前戲後數次指出這點。

《劇場》
有甚麼樣的故事/敘事,必定是「非電影不可」的?在其他狀況下,我們可以把「電影」替換為「戲劇」、「文學」等等。

自「河流」始,蔡明亮的電影有逐漸「劇場化」的特徵,尤其是「洞」和「天邊一朵雲」。自己最想看的,其實也是蔡明亮在大學時期和王友輝創立「小塢劇場」的諸部戲作。

故事/敘事都在尋找獨一無二的載體嗎?作者又是如何判辯擇選的?

《情感》
如果說我喜歡蔡明亮的電影,那肯定因為他/它們確實觸動了我的某條情感神經。

因此,我也惶恐的:如果有一天他/它們不再能觸動我,是否意味著我該離開了?

《沉默之島》
夜晚讀著買來許久但一直擺在書櫃最下層擱著,蘇偉貞的沉默之島。講愛情,講身世。

驟然發現,那不就是蔡明亮式的愛情嗎?

令人絞痛的、生命猶疑的,離去或留佇。傳了簡訊給友人,僅止於傳,不須回覆,然後晚安。

《終結/總結》
「不散」也許將成分水嶺,於此之前於此之後的,標示的是不同的蔡明亮。或許仍然一樣罷,只是我不夠了解;或許連我自己都不再一樣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