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3 22:16:50吳思鋒

國家不等於家國《太極旗》

我必須要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戰爭電影。不只內容與劇情的引人入勝,場面調度、剪接(鏡頭與鏡頭間的聯繫),不讓你作噁而感覺某種親近。史蒂芬史匹柏(搶救雷恩大兵)崇尚戰爭殘酷的影像真實,泰倫斯馬立克力(紅色警戒)以哲學檢視戰爭本質。此片將焦點放在「家庭」,避免導致美國制式戰爭電影由個人主義出發而招致的泛英雄主義癥結,也避免了反戰與否的政治立場的被質問,更避免強求哲學式的理性診斷的曲高和寡反而疏離逃避。

從「家庭」出發,一舉戳破許多歷史上離散雙生的土地(南北韓、台灣大陸)自身努力建構的民族主義神話騙局,回本溯源,家庭於是成了(東方?)存在的基本單位。

恍然大悟,原來「國家」二字可能是壓制個人的龐巨擋牆。戰爭時期的國家認同是民眾必須賣命的堂皇藉口、生活裡的國家認同則是民眾欲以生存的思想與身體的妥協交換。但為何不能是「家國認同」?家不能先於國?

「太極旗」以6.25戰爭(1950年6月25日始,歷經三年半之久的半島戰爭)為時代背景,振泰與振碩這對兄弟之間的情感渦漩為主要,展示人的無知與有情。政治上的無知和人類情感的親近對比之下,戰爭未免成了醜陋的機器。母親的瘖啞及永晨(振泰未婚妻)為生活而政治的女性觀點,篇幅也許不長,意義卻有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