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18:45:45QQQ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文化部"文化資產"網頁問題
撰述歷史宜尊重史實,台灣在日治時期以「明治、大正、昭和」紀年,不以「民國」紀年。
台灣史:「清領時期」是指1684年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至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
中國史:「清代、清朝」是指1644年滿清入關後至1912年民國成立。
「清代、清朝」和「清領時期」有時間差,相差超過半世紀。
「清初」和「清領初期」有時間差。
「清末」和「清領末期」有時間差。
「遷台」就是「遷台」,不必寫「播」字。
誰知道天干地支紀年是何年?不必寫天干地支紀年。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文化部"文化資產"網頁問題
歷史沿革「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改為「清領初期鳳山縣並未有城池」
指定理由「城門洞以來自大陸的花岡石砌半圓拱而成」改為「城門洞以來自中國的花岡石砌半圓拱而成」
土地使用狀況
「光緒21年(1895)中日馬關條約訂定後」改為「1895年清日馬關條約訂定後」
歷史沿革
「清末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改為「清領末期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
「「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改為「「旗後砲臺」之正門為中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
「光緒21年(1895)乙未之役」改為「1895年乙未之役」
指定理由「砲臺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改為「砲臺建築是清領末期台灣海防的一大特色,旗後砲臺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式與中式」
外觀特徵
「砲臺建築是清末台灣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朝已用大砲」改為「砲臺建築是清領末期台灣海防的一大特色」
「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形式」改為「高雄之旗後在台灣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式與中式」
室內特徵
「「旗後砲台」門額於乙未之役清光緒21年(1895)遭日艦砲擊毀損」改為「「旗後砲台」門額於1895年乙未之役遭日艦砲擊毀損」
簡介
「中英鴉片戰爭時期」改為「清英鴉片戰爭時期」
「清同治末年」改為「清同治13年(1874)」
指定理由「另有清遺石碑極具文獻價值」改為「另有清領時期石碑極具文獻價值」
外觀特徵
「清光緒壬辰(18年,1892)木質對聯一副」改為「清光緒18年(1892)木質對聯一副」
歷史沿革
「10月中日議和」改為「10月清日議和」
「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改為「但仍融入中式城門」
「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國式城門」改為「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式城門」
指定理由
「清末所建」改為「清領末期所建」
「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國城牆」改為「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式城牆」
室內特徵
「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改為「但仍融入中式城門」
構造
「清末所建」改為「清領末期所建」
「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國城牆」改為「入口大門有如一般中式城牆」
簡介
「中法戰爭之後」改為「清法戰爭之後」
「10月中日議和」改為「10月清日議和」
「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改為「但仍融入中式城門」
歷史沿革
「陳中和(1853∼1930)為清末」改為「陳中和(1853∼1930)為清領末期」
「為台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改為「為國內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指定理由「為台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改為「為國內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創建年代「光復以後19年」改為「日昭和年間」
竣工年代「光復以後 ---」改為「日昭和年間」
外觀特徵
「為台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改為「為國內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簡介
「陳中和(1853∼1930)為清末」改為「陳中和(1853∼1930)為清領末期」
「為台灣地區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改為「為國內現存日治時期所建少數著名墓園之一」
登錄理由
「本教堂係昭和3年(1928)重建並為台灣地區主教座堂」改為「本教堂係昭和3年(1928)重建並為國內主教座堂」
「正門上方有清代奉旨碑」改為「正門上方有清領時期奉旨碑」
簡介
「玫瑰聖母堂為台灣地區唯一的樞機主教的主教堂座」改為「玫瑰聖母堂為國內唯一的樞機主教的主教堂座」
現狀
「玫瑰聖母堂為台灣地區唯一的樞機主教的主教堂座」改為「玫瑰聖母堂為國內唯一的樞機主教的主教堂座」
外觀特徵
「為清末重要市街中心之一」改為「為清領末期重要市街中心之一」
簡介
「為清末重要市街中心之一」改為「為清領末期重要市街中心之一」
「福杉木搭建而成之清朝閩南式建築」改為「福杉木搭建而成之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
簡介
「是一棟清朝兄弟同科宅第」改為「是一棟清領時期兄弟同科宅第」
簡介
「並設置有昔日蔣公南京座車的展示空間」改為「並設置有昔日蔣介石南京座車的展示空間」
構造
「以防遭受轟炸」改為「以防遭盟軍飛機轟炸」
構造
「以防遭受轟炸」改為「以防遭盟軍飛機轟炸」
歷史沿革
「卒於乾隆23年(乾隆歲次戊寅年,西元1758年),距今248年」改為「卒於乾隆23年(西元1758年)」
「且為清朝鳳山縣時期漢人墓葬式樣」改為「且為清領時期鳳山縣漢人墓葬式樣」
「清代鳳山縣舊城為台灣第一座土城」改為「清領時期鳳山縣舊城為台灣第一座土城」
指定理由
「為高雄市早期(清朝)鳳山縣時期漢人墓葬式樣具特色案例」改為「為高雄市清領時期鳳山縣漢人墓葬式樣具特色案例」
簡介
「卒於乾隆23年(乾隆歲次戊寅年,西元1758年),距今248年」改為「卒於乾隆23年(西元1758年)」
「是清朝著名之詩人」改為「是清領時期著名之詩人」
指定理由
「磚材為台灣地區混凝土及鋼鐵材料技術發展前最重要的建築材料」改為「磚材為國內混凝土及鋼鐵材料技術發展前最重要的建築材料」
「類似磚材生產設施台灣地區已少見」改為「類似磚材生產設施國內已少見」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約生於民前16年」改為「約生於清光緒22年」
「蘇水欽直接到台灣來,而黃良先落腳澎湖,之後才到台灣與蘇水欽相認」改為「蘇水欽直接到台灣本島來,而黃良先落腳澎湖,之後才到台灣本島與蘇水欽相認」
「第四代徒弟因現今台灣寺廟雕刻多引入大陸製品」改為「第四代徒弟因現今台灣寺廟雕刻多引入中國製品」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在七七事變之後」改為「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
「至民國1995年」改為「至1995年」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台灣傳統彩繪與其他傳統建築裝飾由閩、粵傳入台灣的過程相似」改為「台灣傳統彩繪與其他傳統建築裝飾由中國閩、粵傳入台灣的過程相似」
「直至日本據台後」改為「直至日本領台後」
技法流派
「做法也與大陸地區有些許差異」改為「做法也與中國有些許差異」
「清末傳入台灣後」改為「清領末期傳入台灣後」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台灣傀儡戲是於清代傳至福建」改為「台灣傀儡戲是於清領時期傳至福建」 指定或登錄理由「但在中國大陸及太平洋地區都有類同之文化體系」改為「但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都有類同之文化體系」 指定或登錄理由 「雖保存情形受清代地層之擾亂」改為「雖保存情形受清領時期地層之擾亂」 「清代初年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改為「清領初期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 鄰近遺址核對說明 「唯部分保存情形受清代地層之擾亂」改為「唯部分保存情形受清領時期地層之擾亂」 「清代初年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改為「清領初期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 文化意義 「唯部分保存情形受清代地層之擾亂」改為「唯部分保存情形受清領時期地層之擾亂」 「清代初年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改為「清領初期以來之鳳山縣治所在相關」 歷史沿革 「相傳有一位來自大陸的福建人」改為「相傳有一位來自中國的福建人」 外觀特徵 2.柱、礎及牆 「皆呈現清代中葉嘉道之風格」改為「皆呈現清領中期嘉道之風格」 構造 「鳳山龍山寺位於清代鳳山城內草店街尾之端點」改為「鳳山龍山寺位於清領時期鳳山城內草店街尾之端點」 外觀特徵 2.柱、礎及牆 「皆呈現清代中葉嘉道之風格」改為「皆呈現清領中期嘉道之風格」 構造 「鳳山龍山寺位於清代鳳山城內草店街尾之端點」改為「鳳山龍山寺位於清領時期鳳山城內草店街尾之端點」 歷史沿革 「台灣被納入清政府版圖之後」改為「台灣納入清帝國版圖之後」 「清代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改為「清領時期鳳山縣地區最早的書院是位於興隆庄舊城(今左營舊城)城北文廟左側的屏山書院」 構造 「大異於清末已迄日治時期大為盛行的三彎或五彎連栱式牌樓作法」改為「大異於清領末期以迄日治時期大為盛行的三彎或五彎連栱式牌樓作法」 簡介 「位於高雄縣鳳山市的鳳儀書院是目前臺灣所保存的清代古書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改為「位於高雄市鳳山區的鳳儀書院是目前臺灣所保存的清領時期古書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構造 「大異於清末已迄日治時期大為盛行的三彎或五彎連栱式牌樓作法」改為「大異於清領末期以迄日治時期大為盛行的三彎或五彎連栱式牌樓作法」 歷史沿革 「將清代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改為「將清領時期縣城既有土牆和兩萬多株的刺竹加以剷除」 「清代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改為「清領時期鳳山新城僅餘留部分殘跡」 外觀特徵 「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代橋樑之一」改為「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領時期橋樑之一」 構造 「少部份為大陸花崗石」改為「少部份為中國花崗石」 「屬大陸產的「顏只磚」」改為「屬中國產的「顏只磚」」 外觀特徵 「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代橋樑之一」改為「而東福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清領時期橋樑之一」 構造 「少部份為大陸花崗石」改為「少部份為中國花崗石」 「屬大陸產的「顏只磚」」改為「屬中國產的「顏只磚」」 外觀特徵 「創建時所用磚塊係自福州渡海運來」改為「創建時所用磚塊係自中國福州渡海運來」 土地使用狀況 「光緒21年(1895)」改為「明治28年(1895)」 簡介 「原為清代傀儡番游獵之地」改為「原為清領時期傀儡番游獵之地」 外觀特徵 構造 「有中國古城門的造型」改為「有中式古城門的造型」 簡介 「有中國古城門的造型」改為「有中式古城門的造型」 構造 「採用清末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建造」改為「採用清領末期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建造」 簡介 「採用清末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建造」改為「採用清領末期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建造」 外觀特徵 「石材皆來自大陸」改為「石材皆來自中國」 室內特徵 「為集樂平劇研究社」改為「為集樂京劇研究社」 使用情形 「為集樂平劇研究社」改為「為集樂京劇研究社」 簡介 「右廂則屬於集樂平劇研究社的曲館」改為「右廂則屬於集樂京劇研究社的曲館」 外觀特徵 「石材皆來自大陸」改為「石材皆來自中國」 「茂林鄉得樂的卡(瑪雅)部落遺址」改為「茂林區得樂的卡(瑪雅)部落遺址」 「茂林鄉得樂的卡(瑪雅)部落遺址」改為「茂林區得樂的卡(瑪雅)部落遺址」 簡介 「這個族群在清代被稱為「芒仔社」」改為「這個族群在清領時期被稱為「芒仔社」」 登錄理由「為清代中路」改為「為清領時期中路」 外觀特徵 「為清代中路」改為「為清領時期中路」 簡介 「為清代中路」改為「為清領時期中路」 外觀特徵 「為清代中路」改為「為清領時期中路」 簡介 「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軍事工程之一」改為「為當時全台最大的軍事工程之一」 歷史沿革「如黃贊元(黃遜人)是清末的秀才」改為「如黃贊元(黃遜人)是清領末期的秀才」 簡介 「黃家祖厝為開基祖黃君在於清末至日治初期所建」改為「黃家祖厝為開基祖黃君在於清領末期至日治初期所建」 歷史沿革 「同時是清代由官方主導的最大規模水利工程」改為「同時是清領時期由官方主導的最大規模水利工程」 登錄理由 「尚保存清朝及日治時代增建的水門」改為「尚保存清領及日治時代增建的水門」 「清朝時期所立二塊石碑仍保持完整」改為「清領時期所立二塊石碑仍保持完整」 簡介 「係由清朝鳳山縣知縣曹謹」改為「係由清領時期鳳山縣知縣曹謹」 歷史沿革「早期多購自中國大陸,直至清末」改為「早期多購自中國,直至清領末期」 歷史沿革「是利用清代圳道結合新式淨水設備的小規模簡易水道」改為「是利用清領時期圳道結合新式淨水設備的小規模簡易水道」 歷史沿革「清代以來」改為「清領時期以來」 歷史沿革 「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台的飛行員多四川或雲南鄉音」改為「由中國撤退來台的飛行員多四川或雲南鄉音」 「與國民政府時蓋的長條平房有點不一樣」改為「與國民黨政府時蓋的長條平房有點不一樣」 創建年代「日大正年間13年(民國13年)」改為「日大正年間13年」 竣工年代「日大正年間 14年(民國14年)」改為「日大正年間 14年」 簡介 「自19世八位男嗣分屬大陸不同房的後代來到龍肚地區」改為「自19世八位男嗣分屬中國不同房的後代來到龍肚地區」 指定或登錄理由「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改為「為國內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 歷史沿革 「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改為「為國內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 發現原因「民國等不同時期文化代表」改為「二戰後等不同時期文化代表」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台灣傀儡戲是於清代傳至福建」改為「台灣傀儡戲是於清領時期傳至福建」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改為「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縣」改為「清領時期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 「民國34年(1945)開始」改為「1945年二戰後開始」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改為「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縣」改為「清領時期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 「民國34年(1945)開始」改為「1945年二戰後開始」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改為「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縣」改為「清領時期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大陸」改為「臺灣皮影戲原承傳自中國」 「清代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縣」改為「清領時期大量的手抄本顯示了皮影戲在南臺灣發展的盛況,特別是高雄與屏東兩地」 室內特徵 「東龕奉祀開國烈士陸皓東等烈士」改為「東龕奉祀陸皓東等烈士」 簡介 「二戰初期就日治時期所遺神社稍事修葺」改為「二戰後初期就日治時期所遺神社稍事修葺」 「均採中國傳統式建築」改為「均採傳統中式建築」 室內特徵 「東龕奉祀開國烈士陸皓東等烈士」改為「東龕奉祀陸皓東等烈士」 歷史沿革「在清領臺灣初期」改為「在清領初期」 簡介 「但廟宇大致維持在清中葉後之廟宇型態」改為「但廟宇大致維持在清領中期後之廟宇型態」 簡介 「十九世紀末由於日本海軍艦艇行動範圍擴及中國大陸」改為「十九世紀末由於日本海軍艦艇行動範圍擴及中國」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改為「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 歷史沿革「並於今日林園區福興街(即清代的頂林子邊街)購地興建」改為「並於今日林園區福興街(即清領時期的頂林子邊街)購地興建」 |
建築相關其他事項
「建築物外觀仍維日時期樣貌」改為「建築物外觀仍維日治時期樣貌」長度 公尺(m,又稱米) 公分(cm,厘米之俗稱)
重量 公噸(t)
重量 公噸(t)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法定度量衡單位及其使用之倍數、分數之名稱、定義及代號 (doc檔案)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http://www.tcpa.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1
http://www.tcpa.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1
北一女台灣史教學網站
2. 來臺背景:1884年清法戰爭。
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國史館
李登輝(1923-),臺北縣三芝鄉人,日本大正12(1923)年1月15日生
有損台灣地位的語言-李筱峰教授
所謂『大陸』之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可是台灣有許多人硬把中國稱為「大陸」,然而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國名叫做「大陸」,台灣卻用「大陸」來代稱中國,表面上雖不承認人家、不尊重人家,實則卻貶低了自己,因為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大陸」,無異是承認台灣是大中國的一部分,意即這個大中國有「台灣」地區,有「大陸」地區。如果我們承認咱台灣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的話,相對地也必然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相對等的獨立國家,而不該稱之為「大陸」。把中國稱為「大陸」的結果,發生一個很好笑的現象:每次我們台灣有運動隊出國比賽而碰到中國隊時,台灣的媒體經常會將中國隊叫做「大陸隊」,而把台灣隊叫做「中華隊」,結果造成真正的中華隊不叫中華隊,不是中華隊卻叫中華隊,而自己的台灣隊卻不見了,全世界要找到這麼弄不清楚自己身份的國家還真不容易。更好笑的是,我們自己名不正言不順,卻還責怪國際社會不尊重我們的國格。我們不能自尊尊人,如何要求別人尊重我們?
所謂『光復』之不當:此問題涉及台灣戰後的地位問題,戰後台灣雖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實則是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受聯合國盟軍之命,暫行軍事接管台灣。如果說台灣為中華民國所「光復」,則中華民國於一九四九年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推翻之後,被中華民國「光復」的台灣,是否可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這將置台灣的獨立地位於何處?況且,以實際情況來看,戰後的台灣,一切都呈現逆退現象,何「光復」之有?所以,以後請不要用『光復』一詞,最好用『終戰』或『戰後』、『二次戰後』等中性用語。
所謂『國樂』『國術』……之不當:華人的傳統音樂在台灣被稱為「國樂」,其實應叫「華樂」才合理,因為華樂不只台灣本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也都有,其他國家的華人社區也有,它豈只是台灣本國的「國」樂而已?同理,華人的傳統武術被稱為「國術」也一樣不合理。台灣的國家定位模糊不清,可是「國」字號的名詞卻不少,「國樂」、「國術」之外,還有「國劇」、「國語」、「國粹」……。面對這麼多的「國」字號的名詞,我們在確定台灣的國家定位之時,也應該同時檢討這些用詞的適當性。
以上用語,代表著使用者有無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意識的覺醒,表面上像是枝微細節,實則關乎全台灣人民的覺醒。
以上用語,代表著使用者有無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意識的覺醒,表面上像是枝微細節,實則關乎全台灣人民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