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5 13:00:00柳雨少卿
三年前FB社團談詩社的師
台灣詩社團活動很教科書的或說習慣教學的版畫,是上面安排幾位(兼任老師)談詩歷史,分析說詩+朗誦。 蘇小姐和文馨小姐+丁健+蘇游子,他們帶的活動是詩友對詩友的之間交流分享。不是只捧有老師蒞臨的聽講場,這樣感受是純詩友聚會學習交流。
網路微博博客群內+微信報名。約定聚會是面會的初始,大家先互相交換記事本詩冊(有列印本)接著前往活動場所相見。例如:去年底廣州80人,這二天(戶外公園也有算)80人詩友彼此可以發表自己的詩詞,你、我、他她,簡談自己的寫詩心情和創始起由這些事。
台灣愛套用以師領表,副教授退化當老師,不是老師也必然稱呼老師(泡茶派也有)。網路自由可隨意爽,各自有了安慰感。但論,詩詞在歷經過三十、四十年依然是如故,幸好有網路部落格+論壇興起。否則彼此觀念太習俗,軌跡跳脫變化不多,也吸引不了更多人讀詩寫詩。
但臉書詩社也如同以前部落格和論壇(學術文化交流欄區)同樣都是想當老師。台灣人的智慧遠見只是這樣嗎?所以台灣一年比一年弱小,經濟弱小,薪資無法擴展提升。
但臉書詩社也如同以前部落格和論壇(學術文化交流欄區)同樣都是想當老師。台灣人的智慧遠見只是這樣嗎?所以台灣一年比一年弱小,經濟弱小,薪資無法擴展提升。
台灣這裡詩的社團有三個常見習慣方式
一,教學方式的文法詞彙說太多
二,老朋友、老面孔是相聚歡一年復一年
三,新詩百年沒有一個社團知悉這件事.更別說有為此來談論(那爾等甲乙丙丁,還談啥新詩>心思在哪?)
三年前在中國某詩刊(聯會)一開始接觸直覺對話有些冷淡。二天後約茶坊,在外面一碰見這時對話不同。她率直說,我昨日點去過你們二處微博了,原來你們不是為了老師場面來談詩會。她這句話,是個隱喻。
後來半年內又接觸十多位詩刊+詩聯會,他們私下有說,你們台灣來的都想要捧老師這個形象,但論詩詞底子也不怎麼樣。是想期盼會有誰,某編輯,作協的人,詩社長碰面可以拍照。她聽見二回台灣詩社的人對話,等拍照後回去臉書要發表。原來你們飛來我們這裡只是為了展現我有和誰拍拍照,不是為了詩會....
上一篇:文流雅士問文藝中青
下一篇:150──300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