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9 10:44:00alianlin
台灣如何在全球化挑戰中「豫師來姓」?
【朱敬一】
有不少政治人物說,「台灣沒有左右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或是「台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認同問題」。每次我看到這樣的描述,心裡都至少「兩感交集」,其一是這些說法失之簡化,似乎暗示左右或族群都可以被國家認同問題所涵蓋,其二是這些說法影射「國家認同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篇文章裡,我暫時不談第一點,假設大家都接受「台灣沒有左右與族群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的論述,而只討論「要怎麼處理這個認同問題」。
我想表達的觀點很簡單:台灣有認同歧異,但是還有比國家認同更重要的問題。這樣的觀點做理論空談無益,舉一兩個故事更有說服力。
故事一:在一九九二年,台灣大學第一次成立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十五人。委員會面談當時若干候選之社會碩彥,提供三至五人名單給校務會議參考。斯時也,台灣社會解嚴不久,對於統獨議題還相當敏感。當時,台大有一個社團名叫「建國俱樂部」,有不少人視之為眼中釘。於是,遴選委員會設計了一個題庫,請教校長候選人,其中一題就是「台大有一個社團叫建國俱樂部;如果您當選校長,您會如何面對這樣的敏感社團?」我自己身為遴選委員會一員,所以對此次面談印象深刻。對此問題,校長候選人概分三類;下焉者回答「統獨問題由時間解決啦!」,用太極拳迴避這個問題;其次者回答「統獨問題雖然敏感,但學生還是有結社、組社團的權利」。但其中最令遴選委員會欽佩的答覆,來自某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他說,「五、六年前我人在美國教書,當時X大請我回來擔任該校醫學院的創院院長,我立刻就答應了。其實,如果當初找我的不是台灣的X大,而是韓國的某一所大學,我也一樣會答應;因為對我而言,『教育是在統獨之上的』。去韓國辦教育我都願意,統獨議題對教育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遴選委員會對此答案極感欽佩,給予十五票全數的支持。雖然這位候選人事後因某些因素退出遴選,但他對於統獨問題的見解,確實是知識分子的卓見。
故事二: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例會中邀請一位台大教授演講,解說教育的方向、願景、趨勢等。講完之後,某位教改委員提出詢問。他說:「X教授,你剛才講了這麼多教育的方向願景,請問你,這樣的教育究竟要把我們的子女教成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在場許多人對此位委員突兀的意識形態感到錯愕,卻也不知道要如何回應。但是這位台大教授回答:「報告教改委員,教育的目的在於教導我們的子女如何做『人』;學會如何做人之後,他們就會自己選擇要做台灣人或中國人!」
故事一與故事二其實是相應的,他們共同的訊息就是:教育是在認同議題或族群問題「之上」的。的確,就概念而言,教育的功能在於啟蒙,開啟孩子們的知識、視野、判斷、思辨能力。教育的本質就是多元與涵養,而不在於選邊或選立場。就本質而言,統獨或族群認同,都是後天的立場選擇,它的層次當然就在教育之下。其實不只教育如此,有許多議題的重要性都在統獨或國家認同的層次之上。舉例而言,生存議題的重要性可能也在國家認同之上,因為若無法生存,當然也就沒有選擇統或獨的空間。戰爭與和平議題的層次當然也在政治選擇之上,因為從羅斯以降的政治哲學家都不斷告訴我,即使是面對不公不義的「公民不服從」,都要以和平的手段追求。因此原本即應由公民集體裁決的認同問題,又哪裡有採取不和平手段的空間。
台灣當前面對的全球化挑戰,其實正是個「生存」的挑戰。對經濟強者而言,運輸技術的進步與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他們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的阻礙銳減;這些經濟強者,將來很可能都是台灣經濟的掠食者。他們的掠食策略,有時是靠無形競爭優勢或規格制定,有時是靠私募基金的有形強併,而有時則是靠國際市場上拉幫結盟的敵我操作。以東協加三、美韓、中韓等自由貿易區之簽署而言,他們將台灣明白排除在外,擺明了就是國貿戰略的操作。認同問題台灣內部歧異嚴重,任何理性的人都不會要求對此議題「停止討論,逕付表決」。生存問題迫在眉睫,台灣完全沒有迴避緩議的空間;可惜的是,有不少人見不及此,只知一味迴避面對。如果台灣不能有效地因應全球化挑戰,那麼十年之後,我們將面臨生存的嚴重威脅。到那個時候,我們再體認生存問題的層次高於認同問題,就為時已晚了。
也許有人會說:台灣一向都很國際化啊!我們除了中國大陸市場,都沒有限制啊!除了兩岸直航不准,也都沒有其他的飛航管制啊!我們沒有加入聯合國,那麼多年都沒事,為什麼一定要加入東協加三呢?危言聳聽嘛!持此論點、發此議論者,除了一張嘴皮之外,其實是最沒有視野、最坐井觀天之輩。他們只知道為目前台灣的封閉政策找藉口,卻全然不敢正視台灣面對的生存挑戰。
清代大思想家龔自珍遠在鴉片戰爭、船堅砲利之前,就見識到清朝的腐敗,將來極可能面臨外來強權的挑戰。在家天下歷史的時代,新挑戰若推翻舊政權,那麼取而代之的就是新的王朝、新的姓氏,簡稱為「來姓」。龔自珍認為,未來的強權既然可能推翻現制,必然有其過人與值得師法之處。而當下之人唯有預先師法來姓的優點,才可能成功避免來姓的推翻,是之謂預(豫)師來姓。我們現在探討全球化的可能衝擊,意義也是如此。雖然全球化的衝擊尚未完全浮現,但也唯有在此時此刻,才可能預師而避禍。等到衝擊排山倒海而來之時,兵臨城下,說什麼都太晚了。
有不少政治人物說,「台灣沒有左右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或是「台灣沒有族群問題,只有認同問題」。每次我看到這樣的描述,心裡都至少「兩感交集」,其一是這些說法失之簡化,似乎暗示左右或族群都可以被國家認同問題所涵蓋,其二是這些說法影射「國家認同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篇文章裡,我暫時不談第一點,假設大家都接受「台灣沒有左右與族群問題,只有國家認同問題」的論述,而只討論「要怎麼處理這個認同問題」。
我想表達的觀點很簡單:台灣有認同歧異,但是還有比國家認同更重要的問題。這樣的觀點做理論空談無益,舉一兩個故事更有說服力。
故事一:在一九九二年,台灣大學第一次成立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十五人。委員會面談當時若干候選之社會碩彥,提供三至五人名單給校務會議參考。斯時也,台灣社會解嚴不久,對於統獨議題還相當敏感。當時,台大有一個社團名叫「建國俱樂部」,有不少人視之為眼中釘。於是,遴選委員會設計了一個題庫,請教校長候選人,其中一題就是「台大有一個社團叫建國俱樂部;如果您當選校長,您會如何面對這樣的敏感社團?」我自己身為遴選委員會一員,所以對此次面談印象深刻。對此問題,校長候選人概分三類;下焉者回答「統獨問題由時間解決啦!」,用太極拳迴避這個問題;其次者回答「統獨問題雖然敏感,但學生還是有結社、組社團的權利」。但其中最令遴選委員會欽佩的答覆,來自某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他說,「五、六年前我人在美國教書,當時X大請我回來擔任該校醫學院的創院院長,我立刻就答應了。其實,如果當初找我的不是台灣的X大,而是韓國的某一所大學,我也一樣會答應;因為對我而言,『教育是在統獨之上的』。去韓國辦教育我都願意,統獨議題對教育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遴選委員會對此答案極感欽佩,給予十五票全數的支持。雖然這位候選人事後因某些因素退出遴選,但他對於統獨問題的見解,確實是知識分子的卓見。
故事二: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教改會例會中邀請一位台大教授演講,解說教育的方向、願景、趨勢等。講完之後,某位教改委員提出詢問。他說:「X教授,你剛才講了這麼多教育的方向願景,請問你,這樣的教育究竟要把我們的子女教成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在場許多人對此位委員突兀的意識形態感到錯愕,卻也不知道要如何回應。但是這位台大教授回答:「報告教改委員,教育的目的在於教導我們的子女如何做『人』;學會如何做人之後,他們就會自己選擇要做台灣人或中國人!」
故事一與故事二其實是相應的,他們共同的訊息就是:教育是在認同議題或族群問題「之上」的。的確,就概念而言,教育的功能在於啟蒙,開啟孩子們的知識、視野、判斷、思辨能力。教育的本質就是多元與涵養,而不在於選邊或選立場。就本質而言,統獨或族群認同,都是後天的立場選擇,它的層次當然就在教育之下。其實不只教育如此,有許多議題的重要性都在統獨或國家認同的層次之上。舉例而言,生存議題的重要性可能也在國家認同之上,因為若無法生存,當然也就沒有選擇統或獨的空間。戰爭與和平議題的層次當然也在政治選擇之上,因為從羅斯以降的政治哲學家都不斷告訴我,即使是面對不公不義的「公民不服從」,都要以和平的手段追求。因此原本即應由公民集體裁決的認同問題,又哪裡有採取不和平手段的空間。
台灣當前面對的全球化挑戰,其實正是個「生存」的挑戰。對經濟強者而言,運輸技術的進步與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他們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的阻礙銳減;這些經濟強者,將來很可能都是台灣經濟的掠食者。他們的掠食策略,有時是靠無形競爭優勢或規格制定,有時是靠私募基金的有形強併,而有時則是靠國際市場上拉幫結盟的敵我操作。以東協加三、美韓、中韓等自由貿易區之簽署而言,他們將台灣明白排除在外,擺明了就是國貿戰略的操作。認同問題台灣內部歧異嚴重,任何理性的人都不會要求對此議題「停止討論,逕付表決」。生存問題迫在眉睫,台灣完全沒有迴避緩議的空間;可惜的是,有不少人見不及此,只知一味迴避面對。如果台灣不能有效地因應全球化挑戰,那麼十年之後,我們將面臨生存的嚴重威脅。到那個時候,我們再體認生存問題的層次高於認同問題,就為時已晚了。
也許有人會說:台灣一向都很國際化啊!我們除了中國大陸市場,都沒有限制啊!除了兩岸直航不准,也都沒有其他的飛航管制啊!我們沒有加入聯合國,那麼多年都沒事,為什麼一定要加入東協加三呢?危言聳聽嘛!持此論點、發此議論者,除了一張嘴皮之外,其實是最沒有視野、最坐井觀天之輩。他們只知道為目前台灣的封閉政策找藉口,卻全然不敢正視台灣面對的生存挑戰。
清代大思想家龔自珍遠在鴉片戰爭、船堅砲利之前,就見識到清朝的腐敗,將來極可能面臨外來強權的挑戰。在家天下歷史的時代,新挑戰若推翻舊政權,那麼取而代之的就是新的王朝、新的姓氏,簡稱為「來姓」。龔自珍認為,未來的強權既然可能推翻現制,必然有其過人與值得師法之處。而當下之人唯有預先師法來姓的優點,才可能成功避免來姓的推翻,是之謂預(豫)師來姓。我們現在探討全球化的可能衝擊,意義也是如此。雖然全球化的衝擊尚未完全浮現,但也唯有在此時此刻,才可能預師而避禍。等到衝擊排山倒海而來之時,兵臨城下,說什麼都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