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30 19:27:29阿樂

【品醇】那微醺,就好

記得前幾年有一陣子喜歡玩「白痴造句法」,當時有線台的模仿秀很流行,其中就有一個很冷的白痴造句,把藝人「九孔」跟「那維勳」合起來造了一個句子:「酒恐」怕不夠喝,「那微醺」就好~的確蠻白痴的。

2008年1月剛好有個機會參加一個小型的品酒會,這是第一次遇到「葡萄酒管家Sam」,記得當天Sam帶來3支不同地區的紅酒,因為在此之前對於紅酒無甚研究也沒用心記下酒廠名,所以只依稀記得葡萄品種依序有義大利的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澳洲的格那希(Grenache)以及美國加州的NAPA Valley vineyards酒莊的梅洛(Merlot)。

品酒會開始只見Sam放好上述三支紅酒後,轉過身小心翼翼的再從箱子裡拿出六只奧地利Riedel水晶紅酒杯,一聽是水晶的我便在接過酒杯後,忍不住手癢彈了幾下杯緣,頓時噹…噹…噹的清脆響聲不絕於耳,初次與Riedel相逢便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第一瓶下手是義大利的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non),雖然不知Sam如此編排的用意,但從斜著酒杯對著日光燈看去,寶石紅色的酒體著實讓我嘴裡的唾液停不住的分泌,接著搖晃一下酒杯,從杯口上緣猛然吸了一口,只覺飽滿的黑莓果香撲鼻而來~還沒喝就有點醉了(是心醉掉了啦),接著從杯口中間再聞一下當地的風土條件,Riedel酒杯相當稱職的封住厚實的酒香,最後終於再也忍不住的喝了一大口,頓時卡本內蘇維翁特有偏高的單寧澀味,還是讓我有些吃不消,雖然如此,還是忍不住用舌頭刮了一下口腔內側,享受一下卡本內蘇維翁的濃厚滋味。

在大伙陸續分享個人心得之後,Sam以很慎重的表情推出來自澳洲的格那希(Grenache),相較於常見的卡本內蘇維翁,單一格那希釀成的紅酒在台灣是相對少見的,略顯磚紅色的酒體與較低單寧的特色,讓酒精偏高的格那希,喝起來格外的柔順豐潤回味再三,在此之後格那希(Grenache)成了我在各地賣場酒櫃中翻找的第一首選。

在喝第三支紅酒前,Sam先分享了這隻紅酒的事蹟,像是說這支酒是政府高層的宴客酒之類的,NAPA Valley vineyards酒莊的紅酒是有名氣的,梅洛(Merlot)的豐厚濃郁的果香自是不在話下,但是此刻口腔中的味覺已然被卡本內蘇維翁與格那希所佔據,梅洛的果香相較之下就顯得單薄。

三支紅酒品嚐完之後,臉龐發熱已然微醺了~由於要選其中一支當作送禮用,大家開始依序投票,第一輪卡本內蘇維翁與格那希三比三戰成平手,第二輪投票最終在格那希以其流通的稀有性與特別的口感勝出。

在這裡要特別謝謝葡萄酒管家Sam,讓我體驗了特別的紅酒品酒會,開啟了我對紅酒的熱愛,以及微醺就好的美妙體驗。

-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