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精蟲大作戰
一、人類精蟲減少的速度:1991年丹麥科學家首次發現,在過去的50年
,男性精子數量減少了大約一半。截至現在科學家仍然在致力於尋找精子減少的原因。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不孕症 精蟲密度: 個/CC 1億以上 7千萬左右 5千萬左右 2千萬以下 活動力 很強 變差 更差
精
目 二
、
精蟲為何減少
1.目前大部分是後天環境因素造成
2. 環境荷爾蒙:作用類似雌激素,會干擾生物內分泌,我們比較常聽到的就是DDT、多氯聯苯、戴奧辛等,這些化合物會阻礙生物生殖機能,或引發惡性腫瘤(乳癌、卵巢癌、睪丸癌等),尤其對懷孕初期的胚胎成長影響很大。根據環保署資料,中部地區,空氣中的戴奧辛濃度,高達0.057,比起北部的0.020南部的0.050以及東部的0.025,已經是全國最高。
3. 塑膠化合物:
聚氯乙烯與鄰苯
4. 重金屬汙染:鉛銅等重金屬。
5. 其他:溫度太高、輻射劑量太高亦可能有害精蟲形成。
三、接觸的途徑:
1. 呼吸:顧鼻孔比顧肚皮重要!
大部分有毒有機溶劑的揮發性高,在呼吸時不管有無異味,都可能有汙染物。愈接近化工廠,汙染物濃度愈高。報告顯示,台塑雲林六輕所在地麥寮鄉及周遭台西鄉、東勢鄉、崙背鄉、四湖鄉,五鄉的全癌症發生率,在六輕一九九九年開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之後,顯著增高,例如台西鄉的肝癌和全癌症的發生率,就分別成長了三成和八成。
2. 食物:透過食物鏈,人類任意汙染環境的毒物,大部分會累積濃縮,而回到人體中。
3. 飲水:飲水中常溶有樹膠製品溶出物與汙染物。
4. 碰觸:家具與衣物很多都是樹膠製品,長時間接觸,都有可能吸收釋出的有毒有機物。
肆、結語:美國政府前衛生顧問李.載維斯博士指出:「人類已經不智的進入浮士德交易當中」。
近年來工業發展,人類大量使用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在環境中的含量也許不高,但足以影響生物體的各項機能。最近幾年歐美對環境荷爾蒙的影響都很重視,而過去數十年歐美的研究中,男性精蟲的確有大量減少的趨勢。台灣則以漠視態度自欺欺人。以顧肚皮蒙蔽人民,發展高汙染工業。
伍、結論:
目前精蟲密度僅剩50%
每年仍以1%的速度下降
全球動物都有雌性化現象
殘存精蟲則有高度畸形現象
人類瀕臨滅亡
詳情請看
雌性化的自然
下一篇:丹麥的斐羅島卡德龍海豚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