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的搖籃
4月13日去看了「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尋找背海的人」,內容是介紹王文興。看完影片才驚覺小時候在住家附近的那幢很有特色的老房子就是紀州庵,紀州庵是日據時代的料理屋,也是二次大戰時神風特攻隊接受日本天皇賞賜御酒的地方,王文興不但住過這裡,這裡還是「家變」一書的發生背景,著實讓人有扼腕之憾。
小時候經過紀州庵時,就被這一幢木造的日式樓房所深深吸引,總覺得住起來應該特別有思古幽情的感覺,當時心想如果我有錢,能把它買下來多好。可惜我一直沒有足夠的錢。早先還可以看到有人家住在裡面,窗口會晾曬著一些衣服----住在裡面的人應該也有許多故事可以說吧。果不其然,「家變」就誕生在這裡。後來好一陣子沒人住了,房子顯得更破舊了,更像鬼屋。
這麼多年過去,才知道它曾擁有顯赫的歷史呢,也才知道自己除了曾經跟余光中住得很近外,林海音、王文興也都住在附近,從藍星詩社、創作月刊社…至今爾雅、洪範文學出版社都在同安街、水源路、廈門街一帶,這些文人雅士聚集之處是近代文學重要的搖籃,這些文學大家更是孕育了民國四、五○年代的台灣文學歷史,可惜年少不懂事,沒有及時尾隨這些文學大師。
重訪紀州庵,記憶中的那幢木屋已經不見了,只剩左側一小排破的不能再破的舊屋,它也是古蹟的一部分,因為還有兩戶釘子戶住在那兒,台北市政府束手無策,為了保護它,只好在老屋的上方用鐵皮包覆,這樣算不算是一種人道救濟呢?
剩下的殘骸終於在民國93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台北市政府也將此地規劃為「台北文化森林」,幾棵老樹依舊蒼翠,只是更高、更大了;文學大師依舊享負盛名,只是更令人崇敬了。而我仍像一隻井底之蛙,不,不是「像」而已,根本就是,面對文學依舊是個幼稚園生,對珍貴的文化不懂得珍惜。慶幸的是,我不是井底唯一的一隻青蛙,至少----還有台北市政府為伴。
現在的「文化森林」,2011.4.14-1.jpg
記憶中的紀州庵.jpg
同安街底就是新店溪,如今河被隔離在堤防外。2011.4.14-2.jpg
上一篇:一種愛魚心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