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4 17:17:24aleswang

觀戲心得--在世界的房間

演出名稱:《在世界的房間》
演出團體:沙丁龐客劇團
演出日期:2005/12/09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台灣小劇場,有很大一部分選擇反敘事、反邏輯的演出方式,但馬照琪組團的沙丁龐克劇團的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則反其道而行,選擇了在病房中的小女孩,與她的入院生活為本劇主軸。

劇全長約七十分鐘,由六段演出組成。

第一段是由黑子(全身著黑,負責操偶的人)操縱一小女孩人偶進場。小女孩身穿醫
院長袍,打著點滴,慢慢躺在病床上。

第二段由馬照琪飾演的真人小女孩從大型購物袋中出場,臉頰塗紅,裝扮如同人偶,肢體聲音皆風格化,語言成分減到最低,採類似小丑的默劇式演出。主要內容為小女孩的生活片斷,如戴帽、喝巧克力牛奶、澆花、錄聲音日記等。

第三段為病院三位病童與小女孩的互動:小孩子的彼此欺壓,與遊戲。類似第一段,三位病童為三個各具風格的布偶,由真人操縱演出。

第四段則出現一位男病童-,採類似小女孩的裝扮。與小女孩雖第一次見面,但兩人卻一見鐘情,藉玩球等遊戲,接近彼此距離,展開一段純真的戀愛。

第五段,黑子操縱小女孩的父母進場,兩個「角色」實際上僅一個面具加上一隻手,表現父母對小女孩病情的絕望。

第六段尾聲,小男孩將出院,與小女孩交換禮物後離開。其後,小女孩坐在輪椅上,邊聽著音樂,身體的控制力也慢慢消失,就像人偶一樣,並進來兩位黑子,扯著無形的線,像人偶一般操縱著小女孩,最後,小女孩被調整成飛行的姿態,也找回自己的行動力,此時,床上的木偶小女孩,也開始回應小女孩的行動,從床上起身,開始飛行。

以劇情來說,本劇的劇情相當薄弱,僅僅是圍著小女孩所發生的一些生活片斷,但它仍能引起人的共鳴。
一方面是因為小丑演出,內容又是關於小孩,或多或少觸及到每個人的童真之心,就如同在節目單中寫到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是一個小孩,每一個小孩心裡也都住著一個大人。」
另一方面,則是本劇的結尾相當漂亮。小女孩在小男孩離開之後,坐在輪椅上,轉動著音樂盒,身體失去力氣時,其實也明確代表著死亡,不過緊接的是,小女孩變成人偶,由兩名黑子操控行動,但最後小女孩卻脫離控制,自己展開飛行,彷彿前幾分鐘坐在輪椅上的死亡是場夢,而病床上的木偶小女孩也呼應著小女孩,從床上起飛。在這裡,真人小女孩及木偶小女孩表現出來的,是真人與人偶的,生命與死亡之間界限的模糊。平心而論,也就是這種不確定性,為原本平淡的故事添加了厚度,使得《在世界的房間》值得玩味,它在談死亡,但又同時帶出了死亡的另一種可能性-新生。若不是最後收尾收得漂亮,這戲或許會淪為簡單的大人的童話也說不定?

《在世界的房間》雖然真人演員只有馬照琪及小男孩兩人,但所有的偶戲部分同樣出色,有相當真實程度,小孩子的嘻鬧部分是本劇最令人發笑之處,而小女孩父母的哀傷也同樣動人。而馬照琪在本劇中以小丑的方式掌握小孩子的肢體動作及神韻,也充分的展現在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所培養出來的硬底子演出功力,豐富的表情,控制自如的肢體,與演員之間精準的互動,都讓人印象深刻。
故本劇基本上可以說是演員劇場,一切以演員的表演為主。

然而,舞台方面的水準也相當出色。舞台佈景為寫實與變形並列,變形的部分如像樹的衣架,加了彈簧的巨大桌子動,顏色是紅、紫等,存在感很強烈的顏色,不過也巧妙了減低色彩的明度,並製造厚重質感,連帶營造出病痛所帶來的窒息感。裝扮也經過巧妙設計,雖仍可看出是病院長袍,但經由剪裁的變化,加上化裝,整體看來即為丑角的樣貌。而偶戲的部分,不論是布偶、木偶或是面具,外表皆有明確的特色,透過人的操縱,在舞台上也取得了生命。燈光及音樂,對經營氣氛,及強調演員也都有所發揮。

《在世界的房間》選擇的是非常簡單的故事,但藉由演員的演出,各舞台元素的組合,建構出了作品的深度,更重要的一點是,它回歸到劇場某一層面的本質:A play is to play。不做過多的搞怪(雖然本劇本質上為非寫實戲劇),單純演出與觀看的關係,當我們觀眾看到台上的演員玩的開心時,演員也沒忘了與觀眾交流,邀請觀眾一起遊戲,也因此,那份隱藏在遊戲之中的,討論死亡的「悲劇」意識,才能傳達到觀眾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