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18 20:22:46寄居蟹

【反戰運動在台灣】社會運動的生命II

【社會運動的理論簡史】

在開始討論「社會運動的生命」之前,還是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社會運動」好了,有個具體的對象,也比較容易對社會運動的生命,有個比較不會太抽象的想像。對於什麼是「社會運動」,定義上確是值得再深入、細分。不過,我先就直覺上,寫一些我對「社會運動」的了解。

【從結構功能論談起】
六十年代結構功能論支配社會學、政治學的研究時,對於社會運動的了解是:這是因為社會整合功能失調,於是透過社會運動,讓社會重回均衡。均衡,是這種結構功能論的後設想像。而可能還有一個後設想像的是,社會是「一個」、「在那裡」的「客觀存在」,是個具有「生物性的有機體」。

這種生物性的隱喻,有二個存有層次上的假設:其一是「均衡」,其二是「客觀的運作規律」。於是,在「均衡」的想像下,社會運動成為一種「病徵」:一方面,它代表了功能失調,另一方面,也正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良善社會的運作,是那裡出了問題,所以得往那邊去解決,讓原本客觀的運作規律可以繼續運作。

在這樣的學術脈絡下,我一直懷疑「結構功能論」是「市場社會的學術論述」,不只是在存有立場上的接近,認同「均衡」,用心於客觀的運作規律,而且,實際上結構功能論對於「社會運動」,是以一種病理學的角度來理解,認為它是要被「解決」的,重點是如何回到原本的均衡、社會秩序裡。結構功能論是種保守的理論,具有一種維持現狀的興趣,而對社會運動採取了敵視的態度。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運動】
我想,結構功能論對社會運動的敵視,除了因為它對於維持既有的秩序,有種興趣,比較親近於市場等的因素之外,可能更重要的是,六十年代的冷戰高峰期,當社會運動在內在的本質上,很容易連結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要素時,社會運動更容易被污名化、妖魔化。

馬克思主義的反市場傾向,當然對既有的市場及其擁護者造成重大的威脅。事實上,在市場經濟形成的過程之中,即使在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出現之前,反市場的社會保護就不斷地在生活上各個層面出現。不過,當馬克思具體化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革命及其共產社會的演化論後,一方面確是讓社會主義力量,有效地組織、動員,但另一方面也使其與保守勢力之間的衝突愈來愈大。國家在這樣的脈絡下,被馬克思主義者視為「資產階級的委員會」,為了維持市場秩序,透過暴力鎮壓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下,是為了朝向共產社會,而必然出現,連結了無產階級者命運,及展現其意志的集體行動。在這樣的脈絡下,實際上,社會運動不過只是社會結構的負載者,而其所承載著的,是向著共產社會的必然命運。

因此,就社會運動的理解上,我們也一樣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對其的認識,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所建構下的「社會運動」,也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秩序,只是與結構功能對於社會秩序的「平面性」、「市場性」,不同的是,馬克思主義下的「社會運體」,是指向未來的,而且是「反市場的」。


接下來寫【國家社會學的出現】、【後工業國家的新社會運動】,最後再拉出來【可能的新取向】。共用五個段落,簡單地了解一下「社會運動」研究的歷史。


註:附圖是Talcott Parsons (1902-79),就是結構功能論的大哥大。美國出生,在LSE畢業後,192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終身在哈佛大學任教,俟1974年退休。記得大學剛接觸他的東西時,還真是被他的理論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