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3 21:21:28寄居蟹

【比較研究筆記】國際關係理論史系列後記

【穩定的價值】

寫完了這麼生硬的理論,好像也應該做一點補充,容易了解這一連串有關【國際關係理論史的歷史社會學】寫作的倫理關懷。也許,這樣會讓人覺得有溫度一些。

理論通常是生冷的,而且,基於當代對於理論的了解:抽象化、系統化的要求,理論在本質上,也就有一種內在的「穩定」的傾向。因此,實際上我們並不能怪美國國際關係的主流論述所隱含的價值。理論本身就容易傾向於「穩定」的價值,至於「革命」取向的理論,如馬克思主義,是不是就帶給人們更大的自由,更多的福址,也不一定,甚至,誠實點說,實際上的運作,共產主義帶給人類的,恐怕是災難大於解放。這種「革命性理論」的災難性,不只是Karl Popper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談到,就是自身是前南斯拉夫共產政府的副總理Dijas所著的【新階級】,也提到相同的看法。理念的革命,並不必然地帶來實際生活上的解放。

****
理論本身由於抽象化、系統化的要求,不容易解釋變遷,而有維持現有秩序的偏差,這是必然的。通常理論會成為「主流」、被接受的原因,也正是理論符合了主流社會階層的利益。戰後的國際關係學界,也就是美國利益的代言,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於是,至少就理論上的層次上,穩定,不見得是罪惡。甚至有些時候,必須承認的是,是因為穩定,才能成就大多數人的幸福。當然,也不要將這句話推得太極端,實際上這句話也正是很多獨裁者、威權政體為了保護其利益,而托辭拒絕改革的謊言。在政治的語言之前,必須很習慣地,不能太放心地太快判斷對錯,對錯總是有標準存在,而政治世界的標準,總是不同於日常生活。

****
但,至少有個標準,是政治的世界裡,對錯的標準,那也就是在什麼位置上,了解那個位置所需要的論述是什麼。理論論述本身,也是另一場鬥爭。美國有美國的穩定,就像回教世界有回教世界對這個世界穩定的看法,而甚至回教世界對穩定的看法,在回教世界內部,也有不一樣的了解。美國也是,美國人對穩定的角度,不見得都跟布希一樣。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她根本就認為布希是笨蛋。

於是,什麼位置上用什麼理論,那麼問題是:台灣當下需要怎樣的國際關係理論?當下對於國際關係的理解,遇上了怎樣的問題?

用「理想主義」,跟其它國家講國際法,討論區域安全制度,於是跟中國跟,台灣要加入東南亞國協?還是用「現實主義」,讓權力政治來解決台灣的外交方向,如果中國打不下來的話,台灣就先打菲律賓好了。或者是「互賴理論」,台中經貿應該大幅開放,然後加強彼此間的互賴,我們可以影響中南海的決策?還是「國際典則理論」,爭取加入聯合國,然後透過這些國際典則,為台灣爭取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都是可能的,也都有困難。不過,我有興趣的是,會不會所有的理論,都不過只是理論,在實際的外交政策操作上,意義並不是那麼大,而在外交行為的理解上,也帶了種自以為是的後見之明。而且,別說這些理論基本上是以美國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用於台灣的環境,同時這些理論內含的「穩定」的偏差,想要解釋的,是一般性的現象,因此不容易接受台灣特殊環境的因素,而必須造成理論的危機。

因此,立處於後冷戰的時代也好,全球化的時代也好,都是一個「轉型期」的時期,也都給了台灣的外交,一些機會,但也一些限制。

於是,面對這個轉型的時代,怎樣找到一個適合於台灣的穩定,就是國際關係學界值得努力的重點了。套句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註:圖為 Charles Dickens(1812-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