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1 22:22:47寄居蟹

【比較研究筆記】國際關係理論史的歷史社會學V

【經濟的發現】

七十年代初期,先是所謂「尼克森震撼」:美國政府宣佈終止美元兌換黃金。然後,接下來是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與失業率同時竄高,打破了凱因斯經濟學中,描述兩者係反向關係的「菲力普曲線」。七十年代末,更是出現二次的石油危機,西方國家的經濟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經濟因素逐漸地浮上國際社會,成為國家之間交往的重要課題。事實上,早在六十年代中期,美國陷入越戰的膠著之,法國總統 Charlie de Gaule就指出,美國是靠印美鈔打越戰。美元在當時是國際標準貨幣,美元印了多少,國際社會就會吃下多少,在美元可以流通國際的情況下,就比較不會因為美元印得太多,存量太多,而太多的貨幣,追求太少的物品。也就是說,美國大量印製美鈔,她的通膨壓力,就由國際社會來吸收,特別是與美國有密切經貿關係的西方國家。

美國不只透過美元打越戰,60年代為大幅擴張社會福利的「大社會」計劃,更是大幅增加美國政府的財政支出。而且,在一個游資充沛,利率低的美國金融環境下,以美國為主的跨國企業,還大舉滲入其它國家,買下了當地國的企業。

在這樣的脈絡下,美國的經濟帝國主義,已然成為各國批評的對象。

****
經濟課題在戰後,實際上並不是不被學界討論,而是不被國際關係學界重視。戰後初期,西歐國家在馬歇爾計劃下,快速復興,而就社會學的典範裡,也由於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民主國家,企圖經由現代化的方式,將已然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快速民主化,而發展出來了強調經濟發展,帶動政治民主化的「現代化理論」。這現代化理論強調的是國內的儲畜率,經濟投資,會造成經濟的起飛,社會的發展,從而在脫離貧窮之後,不僅可以不受共產主義誘惑,而且還能成為民主陣營中的一員。

不過,現代化理論應用在實際的社會發展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三世界國家一直深陷在所謂的「低度發展」的狀態。於是,為解釋這種「低度發展」的現象,就出現了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學者所提出來的「依賴理論」:國家的發展,實際上是依賴於中心國家的資金、技術、人員,於是即使是有什麼發展,也會因為邊陲國家在與中心國家之間的交換,有種不平等的關係,資金也不會深著於當地社會,發展也就不可能。

依賴理論的出現,已然強悍地挑戰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世界的正當性。而西歐國家所發展出來的歐洲共同體,已然脫離戰後被期的困境,並對美國的金融霸權及其輸出通膨的不滿,更使得美國的領導地位笈笈可危。

****
新現實主義可以說是美國國際關係學界第一波,為了維持美國霸權的學術性論述。而隨著七十年代的經濟危機,第二波的「互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也跟著出現:國家之間是互賴的,沒有什麼誰依賴誰的問題。所以,美國與世界之間也是互賴的,大家也就不要太計較了。



註:附圖F.H. Cardoso,依賴理論創始人,也是連任兩屆的巴西總統,而在這之前,則是擔任巴西的財政部長。不過,顯然他真的就不怎麼跟美國等中心國家太計較了,他上台之後,政策的核心價值,並不是依賴理論,而反倒是親近於新自由主義了。去年底巴西新選出了 Lula當總統,是搞工運出身,不曉得他是不是最後也不怎麼跟美國計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