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2-01 01:53:00寄居蟹
【比較研究筆記】國際關係理論史的歷史社會學III
【從地緣政治學到全球政治】
下個次標,我想會比較清楚這一篇討論的重點。原本是要進一步開拉到七十年代由Kenneth Waltz所領軍的「新現實主義(Néo-réalisme)」,談新舊「現實主義」的思想傳承及變遷,及其中由知識社會所所提供的視野:解釋這知識變遷過程中,是基於怎樣的歷史因素,或直接地說,是因為了美國怎樣的變化,而新生成的理論論述架構。這理論論述架構,它要怎樣維持「國際秩序的和平」?當然,我們可以更精確的問,是誰的和平?對誰有利的和平?
不過,想了一下,覺得想要充分了解國際關係理論的邅變,不能忽略的一個重點是:理論視野的轉向。
理論視野的轉向,有很多種。這一系列的討論,會呈現一個最重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轉向,是在「國家對社會」的轉向。不過,這得晚一點再談,在這裡的轉向,指的是【地緣政治學向全球政治】的轉向。
****
其實,如果說國際關係理論,是從理論主義開始的,得承認這值得再商榷。如果讀者剛好人在台灣,或在台灣唸過國際關係,讀過外交,那麼,就會像小羊一樣,認為國際關係理論從理想主義開始,並沒有錯,最多只是加上未被理論化的「外交史研究」與「國際法教學」而已,而實際上,這並不是國際關係的研究。因為,直接說,台灣的國際關係研究,基本上是「美國中心」下的學術殖民地。美國的觀點,也就是台灣的觀點,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反省,不只沒有本土化,試著就理論層次上,擬想台灣的需要,就連對非美國的理論,也好像不懂一樣。法國也許沒什麼特別的國際關係理論,不過英國在國際關係的發展,可是跟美國的主流,或者是台灣的單面向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
國際關係理論史裡,是不能忘記「地緣政治學」的。從Mackinder的【大陸中心說】、Mahan 的【海權說】,Spykman的【大陸邊緣說(rimland)】,這些理論的重點,都是論證地理上的戰略因素,如何使得一個國家成為霸權,不管是佔領了大陸中心、還是海上霸權,或是重要戰略價值的大陸邊緣,同樣的邏輯,就是推論到「建立世界帝國」。
地緣政治學不只在戰前,變成各國強權爭奪地緣上重要戰略點,及擴張海權的政策指導原則,而且,還進一步連結上德國所主張的「生存空間」,掀起了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了後,地綠政治學快速消聲匿跡的原因之一,也就是這種「擴張主義」的污名。
當然,地緣政治學的禁聲,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因為污名,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戰爭期間武器科技的快速發展,投射武器的精進,空戰能力的加強,以及最重要的,熱核武器的推出,這些瞬間性的大量殺傷性武器,及打破地緣限制的打擊武力,使得地緣政治學的重要性大幅降低。
不過,對地緣政治學的發展,最致命的因素,還是美國霸權的興趣。這個發展造成的結果是,就地緣上的角逐,已然不是重點,重點是以全球為範圍的戰略:理想主義是一個,而現實主義更是如此。從具體的地緣關係,走向抽象的理念論證之間,不管是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他們都有一種「虛偽的民主主義」的表現,就用歐威爾的話來說:「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而有些國家特別平等。」也就是說,抽象化的國際關係理論,不管是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都是以每個主權國家作為行為者當前題,大家平等地在國際舞台上演出,用同樣的規則來行動,不管那個國家,強國、弱國,佔了大陸中心也好,據有大陸邊緣也可以,擁有核力動力航母的,也與買個柴油潛艇都不可得的國家一樣,在理論所設想的,都是從同樣的規則,不管是理想主義的理想,還是現實主義的現實,都是平等的。
真的,有些時候,我會想,如果做為一個政治學者,都不知道理論內在的政治性的話,那麼怎麼說自已有能力研究政治……反正,不管怎樣,理想主義也好,現實主義也好,這兩個抽象的、一般性的理論,在學院裡佔有了論述的主流,就像美國佔有了國際社會的霸權一樣。
註:附圖是Friedrich Ratzel(德國人1844-1904),可以說是地緣政治學這個學科領域的始祖。八十年代之後,地緣政治學在歐陸重新得到生機,不過,這一系列的討論,就不再針對新的地緣政治學作進一步的討論了。
下個次標,我想會比較清楚這一篇討論的重點。原本是要進一步開拉到七十年代由Kenneth Waltz所領軍的「新現實主義(Néo-réalisme)」,談新舊「現實主義」的思想傳承及變遷,及其中由知識社會所所提供的視野:解釋這知識變遷過程中,是基於怎樣的歷史因素,或直接地說,是因為了美國怎樣的變化,而新生成的理論論述架構。這理論論述架構,它要怎樣維持「國際秩序的和平」?當然,我們可以更精確的問,是誰的和平?對誰有利的和平?
不過,想了一下,覺得想要充分了解國際關係理論的邅變,不能忽略的一個重點是:理論視野的轉向。
理論視野的轉向,有很多種。這一系列的討論,會呈現一個最重要國際關係理論的轉向,是在「國家對社會」的轉向。不過,這得晚一點再談,在這裡的轉向,指的是【地緣政治學向全球政治】的轉向。
****
其實,如果說國際關係理論,是從理論主義開始的,得承認這值得再商榷。如果讀者剛好人在台灣,或在台灣唸過國際關係,讀過外交,那麼,就會像小羊一樣,認為國際關係理論從理想主義開始,並沒有錯,最多只是加上未被理論化的「外交史研究」與「國際法教學」而已,而實際上,這並不是國際關係的研究。因為,直接說,台灣的國際關係研究,基本上是「美國中心」下的學術殖民地。美國的觀點,也就是台灣的觀點,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反省,不只沒有本土化,試著就理論層次上,擬想台灣的需要,就連對非美國的理論,也好像不懂一樣。法國也許沒什麼特別的國際關係理論,不過英國在國際關係的發展,可是跟美國的主流,或者是台灣的單面向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
國際關係理論史裡,是不能忘記「地緣政治學」的。從Mackinder的【大陸中心說】、Mahan 的【海權說】,Spykman的【大陸邊緣說(rimland)】,這些理論的重點,都是論證地理上的戰略因素,如何使得一個國家成為霸權,不管是佔領了大陸中心、還是海上霸權,或是重要戰略價值的大陸邊緣,同樣的邏輯,就是推論到「建立世界帝國」。
地緣政治學不只在戰前,變成各國強權爭奪地緣上重要戰略點,及擴張海權的政策指導原則,而且,還進一步連結上德國所主張的「生存空間」,掀起了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結束了後,地綠政治學快速消聲匿跡的原因之一,也就是這種「擴張主義」的污名。
當然,地緣政治學的禁聲,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因為污名,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戰爭期間武器科技的快速發展,投射武器的精進,空戰能力的加強,以及最重要的,熱核武器的推出,這些瞬間性的大量殺傷性武器,及打破地緣限制的打擊武力,使得地緣政治學的重要性大幅降低。
不過,對地緣政治學的發展,最致命的因素,還是美國霸權的興趣。這個發展造成的結果是,就地緣上的角逐,已然不是重點,重點是以全球為範圍的戰略:理想主義是一個,而現實主義更是如此。從具體的地緣關係,走向抽象的理念論證之間,不管是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他們都有一種「虛偽的民主主義」的表現,就用歐威爾的話來說:「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而有些國家特別平等。」也就是說,抽象化的國際關係理論,不管是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都是以每個主權國家作為行為者當前題,大家平等地在國際舞台上演出,用同樣的規則來行動,不管那個國家,強國、弱國,佔了大陸中心也好,據有大陸邊緣也可以,擁有核力動力航母的,也與買個柴油潛艇都不可得的國家一樣,在理論所設想的,都是從同樣的規則,不管是理想主義的理想,還是現實主義的現實,都是平等的。
真的,有些時候,我會想,如果做為一個政治學者,都不知道理論內在的政治性的話,那麼怎麼說自已有能力研究政治……反正,不管怎樣,理想主義也好,現實主義也好,這兩個抽象的、一般性的理論,在學院裡佔有了論述的主流,就像美國佔有了國際社會的霸權一樣。
註:附圖是Friedrich Ratzel(德國人1844-1904),可以說是地緣政治學這個學科領域的始祖。八十年代之後,地緣政治學在歐陸重新得到生機,不過,這一系列的討論,就不再針對新的地緣政治學作進一步的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