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02 21:42:11寄居蟹

【自由的美學】自由的儀式I

咳得睡不著,起身來看看新聞台的文章。發現文章出去之前,連最後的檢查的動作都沒有,別說錯字不少,句子不順,就是寫了二天的有關新年的事,卻都沒有解釋這二篇文章掛在【自由的美學】這樣的標題下的原因。

就用「自由的儀式」為題目,將這二篇文章掛在【自由的美學】標題下的原因,作一個說明。

其實,「自由」 不只是社會科學的重要概念,甚至誇張點說,還是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界中的重要概念。

「什麼?自然科學會討論上『自由』這個概念?」也許會有人這樣說。當然,說「自由也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這樣的命題,與其說是為了討論學術,不如說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將有關「自由」的概念,更進一步地呈現出它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特殊性。

****
我還是先說一下命題的意義好了:「自由是自然科學中的重要概念」。

20世紀的物理學,有關形上學的討論,最重要的題目,就是有關「上帝擲不擲骰子」的問題上。就以一位大學經濟學的教授的措詞來解釋好了,雖然經濟學不是自然科學,但他們可是從自然科學中,努力地學步,想要效顰自然科學的「科學性」(我得承認,對於這樣的動作,我實在有點不太能接受,用了「學步」與「效顰」這樣的措詞,恐怕也有不少的價值滲在裡頭了,經濟學效法自然科學的問題是什麼,我希望有機會可以好好討論一下)。教授說:「如果不能解釋現象,出現了誤差,那麼不是因為理論出了問題,而是因為我們對於現象的了解不夠深入,資訊的掌握不夠精準。」

對於自然科學中的現象,問題並不在於理論的不完全,而在於對於參數的掌握不夠透徹。進入20世紀之際,人們對於了解自然的能力,達到了自信的最高峰。但,日中則昃,也就在自信的高峰,古典理論出現了典範的危機。

相對論先出來了。不過,愛因斯坦並不認為上帝會擲骰子(God does not throw dice),他只是說,自已像是海邊的小孩,海洋就像上帝的規律,他的能力不足,還不能窮盡對所有定律的了解。愛氏的後半生花了很多時間,試圖要建立的統一力場理論,來整合四個基本物理力,不過,在他回到上帝懷抱之前,這統一力場理論一直沒出來,面對上帝的法則,他仍然只是個小孩。

統一力場沒出來,跟愛氏爭論上帝的海森堡(Heisenberg)和波爾(Bohr),他們的量子力學則成為新一代物理學的主流。<<不確定理論>>告訴人們,上帝會擲骰子。混沌的力量愈來愈強力,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的秏散結構理論,終於導致確定性的終結。

不確定性的概念出現後,使得不可操作化的自我組織,成為有意義的概念。這是因為,沒有自我組織,不確定性本身相對於規律結構的“Primal soup”(不知道怎麼翻譯),是無法產生的,它勝於含糊、鬆散的型式,為了使不確定性有其力量及存在的觀念,以及如何產生一個豐富的「秏散結構」,在普利高津使用的名詞中,自我組織必須是真實且可操作的。「自我組織」,具有自發性創造的新型式,只要生命存在便有自發性創造的自我組織。當皮雅傑(Jean Piaget)說:自動或自我調節能力是生活本身的基礎,這也是他的認知發展論最初的假設。事實上,在生物學方面的進展,從「突現」(emergent),而一直拉到自我組織的論點,也已超越古典達爾文主義式的觀點。生物學中新品種的出現,是隨意的而不是任性的。

於是,從物理學的混沌,皮雅傑和普利高津的著作,到新近生物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了「自由者理論」,即上帝的法則,並不是密不透風的若P 則Q,在這些生硬、沉重的結構間,仍然隱隱著透著上帝的光。這個在結構之間輝映著的上帝之光,不同角度的色彩變化,向我們展示了種【自由的美學】。

註:附圖是普利高津教授,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