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26 09:33:16寄居蟹
【均衡】出路?
倒是不希望將這一系列對於現代史的討論,寫得太悲觀。雖然,確實整個情況讓人樂觀不起來。也許,就先寫「出路」吧!!如果這是存在的話。
到現在,我真的想不出那個地方比曾經我服役的地方,就環境上,還讓我覺得像是地獄。那不只是因為從我進駐的第一個單位開始,不只是寢室附近總離不開無名塚,每個單位總是許多故事,陰風慘慘的(其實,住久了也就習慣了,我的小兵跟我說很多故事,我卻都沒有遇到過,可能是我長得比那些兄弟更嚇人,他們不願被嚇……)。而且,我面對一個龐大的官僚組織,要帶近百人的部隊,做不完的事,挨不完的罵。「兩國論」時,部隊加強防備,我都覺得如果真的開戰,我可能帶我的兵,先到營部「問候」營部長官。
在服役前期,我經常期待換一個新單位,到別的單位支援,我覺得離開了後,問題就會都解決了。到別個單位倒是常有,金門西岸北線從瓊林到古寧頭的所有據點,我幾乎都守過; 營、旅、師及整個防區的各級單位,也都支援過,甚至也因為防務需要,還受過星光夜視鏡及肩射武器的特訓。單位很多,但每個單位的問題也一直很多。離開這些問題的出路?退伍才是真的。這是部隊裡的真理。
如果說退伍是一個確定的「出路」,那麼數饅頭的日子,則是離這出口的公里數。我還記得行事曆上從「破百」開始倒數時,從幾天,後來是用幾個小時來算的。不過,這些計數,倒是那段最辛苦的操演期間寫下來的,想著出口,那清楚的數字,讓人面對苦難時,倒是有種安慰。只是,愈到後頭,清楚的數字,反而模糊了起來。剩不到十五天退伍時,接到了個榮譽假的假單,返台休假,然後在台灣假都還沒休完,收到人官的通知,返金準備退伍,船就要到了……
「均衡」,是古典經濟學對社會生活的正義,許下的出口:有一天,會到均衡,那一天所有資源的配置會得到最佳的狀態,福利也會極大化。但凱因斯說:「長期來說,我們都會死」。古典經濟學的「有一天」,是凱因斯所說的「長期」,什麼是那個「有一天」,誰也不知道,甚至,有沒有那個「有一天」,我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都會死。
就像,有一天,會退伍一樣。退伍前,以為換單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 退伍後,才知道生活裡的問題,並不見得比部隊較少,較簡單。問題不會解決,只是換了形態,直到「那一天」的到來。
我們總是以為,定出了個「某一天」,不只會問題解決,人生也會有個出路。「某一天」什麼時候?我的退伍日在某一天,但前幾天的行事曆上寫了段文字:「人算不如天算,返台休假」、「回家了」……
走在一條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我們趕著要到目的(墓地),其實,誰又真的知道出口在那裡?「某一天」是什麼時候?我們被問題纏身,以為可以用那些「佔有」的時間,來解決問題; 殊不知,我們只是被問題「佔有」,而問題永遠不會解決,只會有「某一天」解決我們。
佔有,是種征服,在有與無、得與失、勝與敗之間,有個清楚的界線,就像出口有個清楚的標示一樣。於是,「佔有」的生存情態下,出口就只有一個,問題的解決,或被問題解決,也就只有在「那一天」的來臨,才有可能。
佔有(to have)之生存心態下,人類的出路,也很確定的,就只有「那一天」的來臨而已。於是,人類的一生,不管是有或無,都注定了是王爾德說的,悲劇。
不過,幸運的是,Eric Fromn提供了在佔有之外的另一個可能:「存有(To be)」,一種對當下的領受。就像李爾王在經歷了幾個女兒的背叛之後,仍然對他的小女兒說的是:「一切都很好」。這「一切」,不也就是浮士德與梅菲斯特交易,出賣靈塊所要的嗎?
出口在那裡?就在當下。當下,是天堂,也是地獄的入口。
附圖是金門的尚義機場。這對我來說,是個「出口」,但對金門來說,「出口」在那裡?台灣與中國之間戰爭的緊張,「出口」又在那裡?
到現在,我真的想不出那個地方比曾經我服役的地方,就環境上,還讓我覺得像是地獄。那不只是因為從我進駐的第一個單位開始,不只是寢室附近總離不開無名塚,每個單位總是許多故事,陰風慘慘的(其實,住久了也就習慣了,我的小兵跟我說很多故事,我卻都沒有遇到過,可能是我長得比那些兄弟更嚇人,他們不願被嚇……)。而且,我面對一個龐大的官僚組織,要帶近百人的部隊,做不完的事,挨不完的罵。「兩國論」時,部隊加強防備,我都覺得如果真的開戰,我可能帶我的兵,先到營部「問候」營部長官。
在服役前期,我經常期待換一個新單位,到別的單位支援,我覺得離開了後,問題就會都解決了。到別個單位倒是常有,金門西岸北線從瓊林到古寧頭的所有據點,我幾乎都守過; 營、旅、師及整個防區的各級單位,也都支援過,甚至也因為防務需要,還受過星光夜視鏡及肩射武器的特訓。單位很多,但每個單位的問題也一直很多。離開這些問題的出路?退伍才是真的。這是部隊裡的真理。
如果說退伍是一個確定的「出路」,那麼數饅頭的日子,則是離這出口的公里數。我還記得行事曆上從「破百」開始倒數時,從幾天,後來是用幾個小時來算的。不過,這些計數,倒是那段最辛苦的操演期間寫下來的,想著出口,那清楚的數字,讓人面對苦難時,倒是有種安慰。只是,愈到後頭,清楚的數字,反而模糊了起來。剩不到十五天退伍時,接到了個榮譽假的假單,返台休假,然後在台灣假都還沒休完,收到人官的通知,返金準備退伍,船就要到了……
「均衡」,是古典經濟學對社會生活的正義,許下的出口:有一天,會到均衡,那一天所有資源的配置會得到最佳的狀態,福利也會極大化。但凱因斯說:「長期來說,我們都會死」。古典經濟學的「有一天」,是凱因斯所說的「長期」,什麼是那個「有一天」,誰也不知道,甚至,有沒有那個「有一天」,我們也不知道。不過,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都會死。
就像,有一天,會退伍一樣。退伍前,以為換單位會解決所有的問題; 退伍後,才知道生活裡的問題,並不見得比部隊較少,較簡單。問題不會解決,只是換了形態,直到「那一天」的到來。
我們總是以為,定出了個「某一天」,不只會問題解決,人生也會有個出路。「某一天」什麼時候?我的退伍日在某一天,但前幾天的行事曆上寫了段文字:「人算不如天算,返台休假」、「回家了」……
走在一條漫長的(人生)旅途上,我們趕著要到目的(墓地),其實,誰又真的知道出口在那裡?「某一天」是什麼時候?我們被問題纏身,以為可以用那些「佔有」的時間,來解決問題; 殊不知,我們只是被問題「佔有」,而問題永遠不會解決,只會有「某一天」解決我們。
佔有,是種征服,在有與無、得與失、勝與敗之間,有個清楚的界線,就像出口有個清楚的標示一樣。於是,「佔有」的生存情態下,出口就只有一個,問題的解決,或被問題解決,也就只有在「那一天」的來臨,才有可能。
佔有(to have)之生存心態下,人類的出路,也很確定的,就只有「那一天」的來臨而已。於是,人類的一生,不管是有或無,都注定了是王爾德說的,悲劇。
不過,幸運的是,Eric Fromn提供了在佔有之外的另一個可能:「存有(To be)」,一種對當下的領受。就像李爾王在經歷了幾個女兒的背叛之後,仍然對他的小女兒說的是:「一切都很好」。這「一切」,不也就是浮士德與梅菲斯特交易,出賣靈塊所要的嗎?
出口在那裡?就在當下。當下,是天堂,也是地獄的入口。
附圖是金門的尚義機場。這對我來說,是個「出口」,但對金門來說,「出口」在那裡?台灣與中國之間戰爭的緊張,「出口」又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