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14 23:46:09寄居蟹

【均衡】理性的價值?

再回到休姆好了,這位人類史上嘲笑理性最極緻的哲學家。他說到:「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隸」。

不過,在他就要過世前,趕著將剛寫好的<<國富論>>,拿給他過目的亞當斯密可不這樣想,他的經濟學徒子徒孫更是把「人是理性的動物」,當作是上帝的話一樣膜拜。

理性的價值在哪?當一神信仰統治了中世紀,新柏拉圖主義壓過了亞里斯多德後,「人是理性的動物」,也跟著被剔除了在教會的典藉外,「人是上帝的子民」才是真的; 而在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萌芽之際,理性則在人們努力掙脫中,再次得到喘息,而且日益茁壯。甚至,有一天還使得探討理性的「哲學」,這原本只是「神學」的婢女,竟然趕走了主子,當起家來了。

就在這哲學扶正,神學退位的近代初期,馬基維利的<<君王論>>或是<<佛羅倫斯史>>裡,政治與宗教已然逐漸分離。政治的邏輯,從君主的角度,需要的是獅子力量與狐狸的狡獪,而在體制的設計上,則是共和的權力等距與節制。「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樣的原則還是存在。不過,那些歸上帝,那些歸凱撒,則由凱撒決定。過了幾年,當霍布斯寫成<<利維坦>>時,君主的形象已經變成「不死的上帝」了。

理性主義在笛卡爾、史賓諾莎、萊布尼茲等人的推動下,上帝雖然還是被承認,但不只是空間愈來愈窄,活動有限,而且已然變成一個鐘錶匠,機械論的宇宙觀下,人的理性也跟著「技術化」了起來。

「理性不能給人行動的理由」、「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隸」休謨這樣說。事實上,正如同韋伯所說的,現代化也就是理性化,而這一趟理性化的內容,卻是在價值理性上不斷的虛無,而在工具理性上極緻地擴張。理性,沒有了上帝,變成了以個人的情感為依歸。

沒有上帝的個人情感,那會是什麼?。杜斯妥也夫斯基藉其小說中的人物Iwan Karamasoff的嘴巴問到:「如果沒有上帝,是否一切都可行?」Kirilov回答到:「如果沒有上帝,我便是上帝」。

上帝死了,每個人都是上帝,「肉身上帝」,都是利維坦,人世變成了原始狀態……

叢林法則是:「每個人極盡他的權力,極大化個人的利益」,這就是理性,即「俗世的佔取式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