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9 05:19:36寄居蟹

【關於身體】運動經濟學

「你們經濟學家了解人們之所以運動的研究方法,是從運動所達成的效用來計算。」

我跟著一個教授打完了球,回研究室的路上,教授遇到另一個經濟系的教授,有點嘲笑地跟他說了上述這段話。這段話,是當天稍早前,我遇到了另一個經濟所博士班的學長,跟我說的話。

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這段轉述被我的教授拿來嘲笑經濟學家。不過,更不好意思的是,我竟然一點也不保留地支持我教授的嘲笑。只是,當時我一直不知道我為什麼一點也不保留地支持我的教授,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為什麼經濟學家的效用模型,那麼可笑。

是的,可笑。我毫不隱埋我對效用模型的不滿。

***
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問我自已做的是不是「政治經濟學」。

「不是!!」,後來我自已這樣覺得。而當系上一位很照顧我,專攻政治經濟學的教授問我為什麼不跟他做論文時,我還真是大逆不道地跟他說:「我想做的,不只是政治經濟學。跟著你做,我無法超越你。」

我想我真的瘋了!!不過我想這老師應該還是照顧我的,我是不是有能力超越,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想老師對於我的企圖心,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誇口,倒也真的得要做出一些超越政治經濟學的東西出來。

那麼,超越的可能在哪裡?我想就在面對「政治經濟學」時的「誇口」,及在嘲笑「經濟學」時的 「不滿」。

說得更「學術」一點,超越的力量,也就是:人對於理性所設下的結構的反抗。這種反抗,是自然而然的,是無所不在的,而且是,即使這次不成功\,也還會有下次。「誇口」,不是由於自信,而是一種為了確定自身存在,而在對抗結構時的企圖。而這企圖出現,甚至強悍的原因,也就在人對於結構的不滿所致。

不強調結構(其實是先驗地承認了結構,並有進一步鞏固霸權的結構)的經濟學也好,或者是多多少少提到了結構(不同的政治經濟學對於「結構」的理解不同)的政治經濟學也罷,他們都有二個前題:

1、理性的個人,及行動的目標在於利益的極大化;
2、結構是固定的,而理性的個人也在結構固定的前題下,思考行動的策略。

超越的可能性,也就在挑戰這兩個前題。

***
最近我的運動,主要就是游泳、仰臥起身與散步(本來是跑步,但因為在巴黎街上跑步,實在不方便,也就變巴黎散步)。而且,愈是運動,愈是喜歡運動。

原因,不只是因為每天早上起來,看著自已的游泳圈愈來愈小,屁股比較蹺,而且也覺得身體比較好,腦袋清醒,就是工作效率也好高。

是的,也許這些,還是可以用無所不包的「效用」、「利益」來計算--但怎麼計算呢?游泳圈小了一吋,比小了半吋時,會增加二倍,或是低於兩倍(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身體比較好,可以從平均餘命的增加來計算……

也許可以,但我覺得那些理性的人,要不是瘋了,有數字癖,就是自欺欺人,覺得有個「確定」的數字在那裡,就可以比較安心。

****
我想,強調理性的人不是瘋了,而事實上恐怕正因為是擔心他們會瘋了,所以才對於「確定」的數字,有種偏執。因為正是確定的數字--一種在現代裡,取代了中世紀的上帝,而新興的現代「上帝」--給了他們安全感,使得他們不致於在荒亂的現代裡,迷失、恐慌。

理性,有二個層次上的意義:理性的秩序,及理性的計算。前種是價值上的目的,而後者是工具性的計算。

運動經濟學的理性,會先設定了一些運動的目的,然後再解釋為了這些目的,如何計算運動的進行。運動的目的,總是「事後」的--減重多少會如何,瘦身了之後,可以怎樣,不管是出於生理上的目的(活得久一點、工作效率),還是心理上的目的(身材好,性感、引人目光)。

有沒有可能,運動的目的,也就在於運動的過程中,一種當下的經驗:因為蛙式夾腿的姿勢對了,感覺得到前進的順暢度在水裡大增,很開心;因為可以感受到抽球瞬間,球拍與桌球的密合,而能隨心地控制落點,所以很開心;因為跑步到了一段時間,可以清楚地意識到身體、呼吸及整個空間的關係,所以很開心……

這些「開心」,是效用!但不是「事後」的,而且,也不見得為了什麼,有特別的目的,因此也無法理性地計算。

這些「開心」,不只是表現在運動上的,它的意義還可以在其它的場合裡,解釋人的行動,因為它本身,也就是人存在的趣味。

***
社會運動,不見得是因為該一運動具有什麼目的,於是參與其中的行為者,基於理性的計算,而跟著要或不要參加。

參加社會運動本身,就具有意義:它本身就是種反抗,而反抗就具有意義。

參加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人也就會有各種開心的事發生:更確定地感受了這種「反抗」的正義感,覺得自身就在「正義」的一方;覺得自已走在歷史上「正確」的道路上,這種流暢感讓人雀躍;在運動的過程中,覺得自已為了歷史上正確的事,正在做點什麼,而這做點什麼的過程中,又與其它理念相近的人,一起做--人的存在,不只是由「歷史的正確」來確定,還可以從身邊的人的肯定,再一次確定。

而,「歷史」與「社會」的確定,不也一樣的,代表了「現代上帝」的加持嗎!!



***
註:Mancur Olson (1932-1998)。他的【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經常被拿來解釋人的社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