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5 19:10:15寄居蟹

【讀書筆記】留學法國III

「法國學術的特殊性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不久前,一群朋友提出來的,Y剛也問到。而當然,我也問過同樣的問題。當時在做DEA,問了一位專攻亞洲的教授。

「歷史!!」當時我問了教授同樣的問題--法國學術方法的特殊性--他這樣回答。

***
其實,絕不是英美的社會科學不談歷史,問題是他們對於歷史的態度,與掌握歷史的方法。

我想我可能會結論下得很粗糙。簡單來說,經驗主義的傳統,使得英美的--或應該說,美國的--社會科學相對地欠缺歷史意義與對人的存有論的反省。去存有的、無承擔的,及唯意志論的個人觀(deontological,unencumbered and choosing self),一來與自由主義的哲學緊緊相連,相互為用;再者卻也陷入了歷史與道德的真空,對於了解不同脈絡的經社政治文化的問題,總會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美國的學術,強調的是科學。這沒有關係,學術的基本價值,也就在於它的科學性。但是,有問題的是,他們的科學變成了種用數字來推砌的科學,或者是用粗暴的概念與理論,作不合時宜的邏輯推論。這種科學,認為社會科學不談--或者,我是覺得他們現在也變成沒有能力談--現象之後的哲學基礎。在這樣的角度下,人,是獨立於現象之外的,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在這些蒼白、空洞的個人裡,找到由原子般個人,它們運動的模式。

在這種取向下的歷史,變成是種工具性的資料,目的只是去滿足實證科學所建構出來的模型。於是,不只是歷史資料會因為模型,而出現刖足適履的現象,而且因為沒有歷史意識,對於社會生活的變動,不能提出個方向,所以對於歷史資料的選擷,也就很容易落到隨想的、任意的解釋:

「台灣民主化過程的民族主義,是民粹式的民族主義,因為……」
「反對歐盟憲法的,是那些國家主義的右派,是民粹份子,因為……」

……

這一類的討論,因為往往沒有歷史意識,對於什麼是社會生活,也沒有能力了解。於是,與其說是對現象的解釋,說是不如說是種滿足自已做為菁英的隨想。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往下看常民生活,這些欠缺實然經社政治脈絡與歷史意識的隨想,不只是以種傲慢的態度了解社會,而且還非常粗暴地對待歷史。

***
了解歷史,歷史與人的關係,而社會科學要做的是,行為者與結構之間互動的機制是什麼。行為者不是完全的自由的,當然也不會是被結構卡得死死的,只是像巴夫洛夫的狗一樣的剌激反應。甚至,也不要去想像,真有個具體的結構在那裡,行為者在那裡,兩個概念是具體地存在--概念的存在,就只是協助我們思考與討論的方便而已。

「人可以創造歷史,但是在歷史所給定的情況下。」馬克思說。
「歷史創造了人,就在人沒有意識到的它的時候。」我說。

難的問題不是歷史與人,結構與行為者誰先誰後,它們是相互依存,也互相對抗的,而且一直在循環裡,辯證著。「有影響」,很多所謂的學者都會用這樣的措詞--其實這是廢話。當然有影響,重點不在於有沒有,而是在於如何--影響的機制是什麼,結構與行為者、歷史與個人,彼此之間影響的機制是什麼,不能只是停留在有說等於沒有的「相互依存,也互相對抗」,或是「循環」、「辯證」等等很漂亮,但沒說出什麼的文字裡,更不是「有沒有」影響的廢話中。

***
歷史,不只是給我們了解過去。

一種強調社會機制是什麼,人與歷史之間的關係為何的歷史意識,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人的位置,不管是存有層次上的境況,還是具體生活中的處境。它可以更清楚地呈現,我們現在在做什麼,因為歷史意識給了我們反思的沃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自身的價值,而我們也就在意識到了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再決定,自已要為什麼樣的價值努力。

歷史,是當下的。它在我們每一個時間點上,有意識、無意識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當下的動作,都是與歷史之間,沉默的對話。

人的自由,是在意識到限制的剎那,它會出現;人之所以可以創造歷史,也是在意識到自已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時,才有創造的可能性。強調歷史的法國學術,會讓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自由,也更有可能「創造歷史」。因為歷史意識可以讓我們更加地貼近社會機制,而在就我們當下的行動裡,也指向著未來。

是的,歷史,也在未來。

***
「特殊性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跟Y與M的聊天,我並沒有討論到歷史,我是直接切入到這個問題本身,我說……




註:圖是Prasenjit Duara,美國當下中國史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對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及對民族主義理論本身的修正,有非常大的貢獻。我這裡倒也不是要引他的民族主義研究,而是他的一篇文章,【Why is History Anti-Theoretical?", Modern China (April 1998). 】特別引了這個歷史學家,美國的,正好就是要回到一開始所說的,美國學術不重視歷史這個推論,我自已說的,實際上很粗糙。不過,一旦進去看了這篇文章,又可以再看到,作者對於美國學界偏好理論的傾向,與我所批評的,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