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4 19:10:08寄居蟹

【全球化亂想】現在

【剛好看到了篇文章,寫了個分析與回應】

這是個由充滿了末世情緒的文字,所堆出來的故事。我可以理解,只是也許這樣的生活也實在太苦了。

****
新婚夫婦生活貪困,於是為了改善生活丈夫得要離開,多久不知道--他自已不知道,新婚的嬌妻不知道,而他的老板,農場主人也不知道。就是,做為讀者的我們也不知道。

知道的只有,等有一天,不知道那一天,他會回來,會有條件給嬌妻一個體面的生活。當然,也在同時,給我們,不知道結局是什麼的讀者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原來,所謂的「有一天」,是二十年之後。它不只是人生的三分之一長,而且是生命中最精華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對夫婦相處時間的一半,還是最精彩的那一半。

這最精華、精彩的生命裡,男人在農場裡辛苦地工作,女人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家裡,也一樣地辛苦,不知道男人什麼時候回來,也不知道家裡的依靠是什麼,只是抱著兩個單薄的依靠過日子---忠誠與想像中體面的生活。

男人經過二十年,決定回來了。結果竟然可以放下這二十年辛苦工作的成果,放下了對妻子的承諾---一個體面的生活--跟農場主人換三個忠告:不走捷徑、不好奇,然後不在仇恨中做決定。前兩個會要了他的命,最後一個會後悔。如果說這三個忠告有什麼共同的特質的話,那就是要人去對抗人在本能上的習慣與情緒,要人「自制」,才能了解文章最後說的「真相」。

得助於前兩個忠告,男人沒有死,而最後的一個忠告,則是讓男人沒有後悔。之後,又在農場主人給的麵包裡--他走了很遠,好幾天,遵從了農場主人的話,而又才剛好沒吃到的那個麵包裡--看到了一筆錢。在餐桌上,跟兒子說故事,妻子做晚餐的場景裡,發現了「真相」。

****
我無意於批評這故事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故事本身本來就得要不合邏輯的,以邏輯來要求故事,是不適當的標準---然而,正好就是不合邏輯的地方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故事裡,不只是說故事的人,包括了認同這故事,而一再重覆說這故事,流傳這故事的人們的價值。是價值,高於邏輯,是價值,讓人認同而掩過了對於一些不合邏輯之處的謹慎,也是價值,讓人們將這故事一傳再傳。

什麼樣的價值?或者,故事的最後,要告訴人們的「真相」,倒底是什麼?而,又為什麼做為讀書的我們,容易「滿意」呢?

真相是,會有「人」,某些人有睿智,告訴我們得要「自制」,因為自制,不只可以保命,也是人幸福的源頭。至於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對於農場主人的忠告的服從,幸福是,男人認真工作,女人守貞忠誠,然後有一天,一家人會在餐廳裡,男人說他的英雄事蹟,他的故事給他家人聽,女人做晚餐,發現了他工作二十年的薪水,還是了解了世界的「真相」。

我說,這是個充滿末世情緒的文字,所堆出來的故事,實際上並沒有太多貶義---我得承認,我並不喜歡這樣的故事,不過我尊重這故事中的價值---這是傳統新教倫理下的故事。

農場主人,就是上帝,路上的考驗,就是撒旦的化身,而幸福,則是服從於上帝,最後也就會有家人與體面的生活所需要的薪水。我說那是「新教」的,是因為撒旦,不是外在的,而就是人本質上的另一部分,貪便宜、好奇與憤怒,而幸福,則是非常物質的,與家庭的(夫妻與兒子,沒有其它了),然後再感謝一下「上帝」的神恩與衪的睿智。

說這故事,是末世情緒,實際上也正是因為故事中的主題,是死亡--人怕死,所以三個忠告裡,會有兩個與死亡有關--與審判---最後人經過了考驗,所以會有幸福。二十年,這生命中最精華、精彩的日子,得要在考驗中渡過,為了最後的審判,才能證成這二十年是有意義的。上帝會出現,以各種的方式出現,農場主人,或者,路上帶他上捷(劫)徑的人、旅館主人中的一群人,或者是,他二十年未謀面的兒子,都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這個故事的場景裡,我們甚至可以簡單地歸納出就只有主角與上帝兩個角色,上帝不斷地出考題,看這個人是不是遵守了他的忠告,也就是自制--通過了,才能在最後,看到上帝給的獎賞--錢與真相。

男人是滿意的,而做為重述這些故事的人們,也是滿意於這結局的,認同故事中隱而未現的價值,才會讓這故事一傳再傳的,當然,「我們」,作為讀者,也是滿意的。因為我們也將會,是這故事再傳出的人中的一個。我們之所以會滿意,不只是開心地看到了錢與真相--這新教倫理中最重要的兩個價值,經由努力工作後的「錢」,不只是體面生活的保證,也是證成自已是上帝選民的證書,而真相,更是真接地與上帝有關--更重要的是,在錢與真相背後,我們喘了一口氣,「好險」,那男人回到家了,跟了他的家人在一起。在這喘氣、好險的同時,因為我們將自已投射了到這主角身上,想像了自已就是主角,然後,在回想自已生活的考驗之際,也告訴自已,撐下去,會看到「真相」與得到「錢」的。

我們會滿意的,因為就是新教倫理,造就了今天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一方面是我們今天之所以得要努力工作,花了人生最精華、精彩的二十年的原因,然後帶給我們許多考驗,一堆壓力的源頭,另一方面,它也就是給我們錢,讓我們得要透過錢,證成自已是上帝選民,而能得到真相的唯一機會。

資本主義,也就是今日的上帝。一方面衪告訴我們要自制,另一方面又用貪婪來誘惑我們。一方面用飢餓與死亡來威脅我們,另一方面也提供我們想像中體面的生活,與跟家人證成自已成功的機會。

壓力真是太大了,過得也太苦了。

****
我無意於批判資本主義,因為衪終究是這個時代的上帝。只是,如果我是那個面對考驗的男人,我不會想要離開我的新婚妻子那麼的遠,二十年,給她,給我們一堆很難承受,日常生活裡處處可見的煎熬。我不想用遙遠的保證,與忠貞的要求,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狀況。

二十年太遠,體面的生活太虛幻。我的上帝很具體,是我的家人,妻子、兒子,體面的生活也許不見得有,但是可以確定有的是,在生活中每個細節裡,我們一起面對,在家旁的地上一起耕作,在小孩夜裡吵鬧、感冒時,也一起照顧。幸福不遠,就在身邊,而審判也不用管它,因為在一起的家人,不會彼此審判,而是相互扶持。


****
【原版的故事如下:】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一天,丈夫對妻子說:

“親愛的,我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才會回來。我只求你一件事,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

很多天之後,他被一個莊園錄用了。

他要老闆答應他一個請求:“請允許我在這裡想幹多久就幹多久,當我覺得應該離開時,您要放我走。我離開那天,您再把我賺的錢給我。”雙方達成了協議。年輕人在那裏整整工作了20年,中間沒有休假。

一天,他對老闆說:“我要回家了。”
老闆說:“我會照協議辦事的。不過我有個建議,要麼我給你錢,要麼我給你3條忠告,你好好想想再給我答覆。”

他想了兩天,然後找到老闆,說:“我想要那3條忠告。”老闆提醒他說:“如果給了你忠告,我就不會給你錢了。”他還是說:“我想要忠告。”

老闆對他說:“第一:永遠不要走捷徑。便捷而陌生的道路可能會要了你的命。第二:永遠不要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好奇,否則也可能要了你的命。第三:永遠不要在仇恨和痛苦的時候做決定,否則你以後一定會後悔。”老闆接著說:“這裡有3個麵包,兩個給你路上吃,另一個等你回家後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遠離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家鄉20年之後,男人踏上了回家的路。一天后,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說:“這條路太遠了,我認識一條捷徑,幾天就能到。”

他高興極了,正準備走捷徑的時候,想起了老闆的第一條忠告,於是他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後來,他得知那人讓他走的所謂的捷徑完全是一個圈套。

幾天之後,他走累了,發現路邊有家旅館,他打算住一夜,付過房錢之後,他躺下睡了。睡夢中,他被一聲慘叫驚醒,他跳了起來,走到門口,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剛剛打開門,他想起了第二條忠告,於是回到床上繼續睡覺。

起床後,喝完咖啡,店主問他是否聽到了叫聲,他說聽到了店主說:“您不好奇嗎?”他回答說不好奇。店主說:“您是第一個活著從這裡出去的客人。我的獨子有瘋病,他昨晚大叫著引客人出來,然後將他們殺死埋了。”

年輕人接著趕路,終於在一天的黃昏時分,他遠遠地望見了自己的小屋,屋子的煙囪正冒著炊煙,還依稀可見妻子的身影,雖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清了妻子不是一個人,還有一個男子伏在她的膝頭,她撫摸著他的頭髮。看到這—幕,他的內心充滿了仇恨和痛苦,他想跑過去殺了他們,他深吸一口氣,快步走了過去,這時他想起了第三條忠告,於是停了下來。天亮後,已恢復冷靜的他對自己說:“我不能殺死我的妻子,我要回到老闆那裏,求他收留我,在這之前,我想告訴我的妻子我始終忠於她。”

他走到家門口敲了敲門,妻子打開門,認出了他,撲到他懷裏,緊緊地抱住了他。
他想把妻子推開,但沒有做到。他眼含淚水,對妻子說:“我對你是忠誠的,可你背叛了我……”妻子吃驚地說:“什麼?我從未背叛過你,我等了你20年。”他說:“那麼昨天下午你愛撫的那個男人是誰?”妻子說:“那是我們的兒子。你走時我剛懷孕,今年他已經20歲了。”丈夫走進家門,擁抱了自己的兒子。

在妻子忙做著晚飯的時候,他給兒子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接著,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麵包,他把老闆送的麵包掰開,發現裏面有一筆錢———那是他20年辛苦勞動賺來的工錢。

人們...總習慣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直到...瞭解了真相...



註:Zaki Laidi, 巴黎政治學院(l'Institute de Science politique de Paris)的教授,我的論文引了很多他的概念。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想到的是他的書,【Le sacre du present,Flammarion,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