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08 07:00:50寄居蟹
【讀書筆記】論文寫作的格式之「簡單」
這是一篇回應一個朋友有關寫作論文格式的一些問題,他提到了說,要看讀者是誰,來決定那些該寫,那些不用寫。我倒是將讀者放一邊,寫到自已的研究的一些心得。以下是修改之後的文章。
****
用讀者來決定那些該寫,那些不用寫,我覺得是個重要的參考座標,另一個座標是論文本身的結構:有些事情,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論文結構需要,還是要寫,才能串出論文的「有機性」。我舉幾個例子。
一、我的研究會談,而且得談很多的歷史。談歷史不難,難的是,為什麼歷史事件那麼的多,要談這件事,不談那件事,事件的選擷標準是什麼?此其一。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看的卻不一樣,1986年蔣經國宣佈解嚴,對於這樣的歷史,有人會說,這是蔣的英明,有人會說,這是黨外運動長期努力下的結果。對歷史如何詮釋?此其二。
二、我在研究所時,有過這樣的一次經驗。我的一篇文章被某個研討會接受了,那是初審,當初只是提一千字的研究計劃吧,過了,接下來是再寫二萬字的文章。結果,我寫了五萬字,主辦單位要我修改,我沒有辦法改,因為我覺得每個部分都很重要,刪了,就不完整了,所以最後也就沒有發表了。
三、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有次拿了他的論文給教授看,教授一直刪他的注釋,也刪他的本文,最後說,這些才是你的東西,再進一步發展下去……
我先下結論。其實在寫作的過程,我發現了我們,或至少是我,曾經有過一種經驗,就是很「客氣」,或很「心虛」,以致於是「很希望自已的文章看起來很權威」,於是,我也就發現了一個現象,我們好像很害怕讓人以為,我們看的書不夠多,此其一; 而同時,我們在寫作時,也不太敢,或不太知道,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已的意見。
我再回頭說我上述的三個例子,同樣的,我得說,我腦袋裡記得很多很多關於研究寫論文的事,自已的,別人的,但為什麼提到這三件事(如何選擷歷史素材?),而選了這些例子,又有什麼意義?(對歷史如何詮釋?)我得說,不管寫一篇文章,論文,都有個「試圖要證明什麼的意向」,而是這個「意向」,會決定了我們怎樣選擇歷史素材,及這些歷史素材的意義。
我再說得清楚一些,「意義」,或者,命題所呈現的因果關係,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論文的核心,在我看來,寫論文很「簡單」,就是要將這個命題證明清楚。然後,依著這個命題,去決定那些歷史素材要不要,什麼意義,以及,如果與論文寫作的格式有關的話,就是那些要寫得多,寫得少,或是根本就不用寫。於是,五千字有五千字的寫法,五萬字有五萬字的寫法,論文的主題,就是幾句話,而其它的,就是證明這句話而已,字數從來不是重點(其實這樣說,可能太偏激了,我覺得最難寫的論文,是二萬字的文章,不長不短的,不好寫)。
以前沒有受過這種訓練,不懂得主從,就是覺得要拼命地將自已的想法寫下來,也許是「怕什麼」,或是要表現什麼(也許兩個是同樣的事),怎樣「剪去枝蔓」,以清楚地呈現文章的主題,是很重要的「形式上」的要求,而為了達到這「形式上」的要求,可能更重要的本質上,能夠做到「be simple, but not simplified」。
我看過一些論文,那恐怕不是論文,而是「教科書」。論文與教科書之間的不同,是論文有個主題,而教科書是什麼都講到一些,不深入,大雜燴,而且,沒有主見。論文的訓練,不是要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而就只是去表現有做研究的能力而已,或者說,有透過文字與圖表,呈現主題的能力而已。
註:圖是Henri Matisse(1869-1954)畫作,【爵士:Jazz】。馬諦斯,野獸派大師,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畫家。馬諦斯早期的畫作,主要是從印象派而來的,不過在晚期,他的畫作走出了自已的風格,就是用很簡單的形狀與色彩,來表現畫家對於畫的想法,或說得更「直覺的」,來表現畫家的生命情態。
寫論文,就要像馬諦斯的這幅畫作,整篇論文,就像這幅畫一樣,主題清楚,每個部分都有機的相關,紅色、藍色、黑色、黃色,以及簡單的線條裡,充分而有機地表現了【爵士】的味道。這就是我想說的,simple, but not simplified.
不過,正如我先前說的,畫是作家的生命情態,論文也展現了寫作者的靈魂。靈魂的事,不是說要怎樣,就可以那樣那麼簡單的,那是一個尋找、沉澱的過程,跟寫論文一樣,也跟繪畫一樣……我們都在找我們自已的靈魂,只是要在對的地方找。
****
用讀者來決定那些該寫,那些不用寫,我覺得是個重要的參考座標,另一個座標是論文本身的結構:有些事情,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在論文結構需要,還是要寫,才能串出論文的「有機性」。我舉幾個例子。
一、我的研究會談,而且得談很多的歷史。談歷史不難,難的是,為什麼歷史事件那麼的多,要談這件事,不談那件事,事件的選擷標準是什麼?此其一。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看的卻不一樣,1986年蔣經國宣佈解嚴,對於這樣的歷史,有人會說,這是蔣的英明,有人會說,這是黨外運動長期努力下的結果。對歷史如何詮釋?此其二。
二、我在研究所時,有過這樣的一次經驗。我的一篇文章被某個研討會接受了,那是初審,當初只是提一千字的研究計劃吧,過了,接下來是再寫二萬字的文章。結果,我寫了五萬字,主辦單位要我修改,我沒有辦法改,因為我覺得每個部分都很重要,刪了,就不完整了,所以最後也就沒有發表了。
三、我的一個朋友跟我說,他有次拿了他的論文給教授看,教授一直刪他的注釋,也刪他的本文,最後說,這些才是你的東西,再進一步發展下去……
我先下結論。其實在寫作的過程,我發現了我們,或至少是我,曾經有過一種經驗,就是很「客氣」,或很「心虛」,以致於是「很希望自已的文章看起來很權威」,於是,我也就發現了一個現象,我們好像很害怕讓人以為,我們看的書不夠多,此其一; 而同時,我們在寫作時,也不太敢,或不太知道,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已的意見。
我再回頭說我上述的三個例子,同樣的,我得說,我腦袋裡記得很多很多關於研究寫論文的事,自已的,別人的,但為什麼提到這三件事(如何選擷歷史素材?),而選了這些例子,又有什麼意義?(對歷史如何詮釋?)我得說,不管寫一篇文章,論文,都有個「試圖要證明什麼的意向」,而是這個「意向」,會決定了我們怎樣選擇歷史素材,及這些歷史素材的意義。
我再說得清楚一些,「意義」,或者,命題所呈現的因果關係,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論文的核心,在我看來,寫論文很「簡單」,就是要將這個命題證明清楚。然後,依著這個命題,去決定那些歷史素材要不要,什麼意義,以及,如果與論文寫作的格式有關的話,就是那些要寫得多,寫得少,或是根本就不用寫。於是,五千字有五千字的寫法,五萬字有五萬字的寫法,論文的主題,就是幾句話,而其它的,就是證明這句話而已,字數從來不是重點(其實這樣說,可能太偏激了,我覺得最難寫的論文,是二萬字的文章,不長不短的,不好寫)。
以前沒有受過這種訓練,不懂得主從,就是覺得要拼命地將自已的想法寫下來,也許是「怕什麼」,或是要表現什麼(也許兩個是同樣的事),怎樣「剪去枝蔓」,以清楚地呈現文章的主題,是很重要的「形式上」的要求,而為了達到這「形式上」的要求,可能更重要的本質上,能夠做到「be simple, but not simplified」。
我看過一些論文,那恐怕不是論文,而是「教科書」。論文與教科書之間的不同,是論文有個主題,而教科書是什麼都講到一些,不深入,大雜燴,而且,沒有主見。論文的訓練,不是要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而就只是去表現有做研究的能力而已,或者說,有透過文字與圖表,呈現主題的能力而已。
註:圖是Henri Matisse(1869-1954)畫作,【爵士:Jazz】。馬諦斯,野獸派大師,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畫家。馬諦斯早期的畫作,主要是從印象派而來的,不過在晚期,他的畫作走出了自已的風格,就是用很簡單的形狀與色彩,來表現畫家對於畫的想法,或說得更「直覺的」,來表現畫家的生命情態。
寫論文,就要像馬諦斯的這幅畫作,整篇論文,就像這幅畫一樣,主題清楚,每個部分都有機的相關,紅色、藍色、黑色、黃色,以及簡單的線條裡,充分而有機地表現了【爵士】的味道。這就是我想說的,simple, but not simplified.
不過,正如我先前說的,畫是作家的生命情態,論文也展現了寫作者的靈魂。靈魂的事,不是說要怎樣,就可以那樣那麼簡單的,那是一個尋找、沉澱的過程,跟寫論文一樣,也跟繪畫一樣……我們都在找我們自已的靈魂,只是要在對的地方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