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0 13:54:54鐵壁莊主

美國大選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下)


美國大選給了我們什麼啟示?(下)

本篇承接上文,討論美國大選與臺灣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並提出這些選戰給臺灣政治的啟示。

◆布希勝選關鍵之三:總統制的根本問題◆

十年前政治學界展開了一場大辯論,這次大辯論是由拉丁美洲與民主化專家Linz首先發表了「總統制的危險」(Perils of Presidential System)所展開,並獲得許多研究民主化的學者響應。

總統制為學者所詬病的缺點,首先在於「勝者全拿」,這種制度讓只獲得約略過半(甚至更少)選民支持的總統,可以完全支配國內的資源分配,因此對於國內有種族、宗教、認同差異的國家,總統制往往會引起少數族群對於政府的高度不信任。雖然目前有某些國家意欲對此進行改革,例如:南非就使用了權力分享的總統制,讓第一高票當選者當總統,而讓第二高票擔任副總統;但即便如此,內部權力的分享仍然仰賴總統本人的誠意與授權度,因此仍是高度人治的狀況。

在這種「勝者唯一、贏者全拿」的制度下,如果又遇上一個高度對立的社會,中間力量非常容易遭受擠壓,因為只要一有對立,中間選民就會被迫做出二中選一的選擇,因此對於溫和聲音非常不利;即便有多組候選人參選,但在勝者最後只有一人的情況下,選民也會自動產生棄保效應,這等於逼迫選民偏離中間地帶,也使得許多弱勢議題無法被忠實呈現((如:同性戀權利、環保..等等)

舉例來說,美國近幾次選舉有所謂的「納德效應」(Nader Effect),美國綠黨候選人納德近幾次總統選舉都堅持獨立參選,被認為瓜分不少民主黨選票,1996年柯林頓即因擔心納德在加州吸走過多選票而只好在選舉期間通過多項環保立法,這才止住納德效應。2000年的高爾也被認為受了納德拖累,因為只要納德不參選,佛羅里達可能已入高爾囊中,歷史也將戲劇性逆轉。但是這一次2004年的選舉,當民主黨在聲勢停滯不前、又想指責納德時,民調卻出乎意外地顯示,如果納德棄選,支持他的選民大部分將改投布希,而不是凱瑞。

為什麼呢?因為在兩強相爭的情況下,比較傾向凱瑞的納德支持者為了確保布希不再當選,早已經選擇「棄納保凱」,這可以從納德這次選票從四年前的兩百八十萬劇降至今年的四十萬可以看出,環保人士對於四年前支持納德而造成布希當選的情形感到非常悲憤,因而希望不再重演此一歷史。然而,凱瑞對於綠黨追求的理念(環保、草根民主)有什麼高明的見解嗎?恐怕也不至於。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棄保效應中,許多弱勢議題因而被犧牲掉,中間選民徹底瓦解,這是總統制的一個大弊病。

世界上採行總統制的民主國家,只有美國稱得上運作比較成功的國家,但美國採行總統制而可以運行兩百年之久,是由於開國元老精心設計的共和制,讓美國能由不斷的內部妥協消弭對立;此外,美國開國兩個世紀以來內的大部分時間,其經濟、科技、資源無不獨步全球,在社會繁榮的大前提下,許多社會問題得以透過國家優越的治理能力來緩和,因而美國民主可以持續茁壯。從以往美國選民投票率是民主國家中最低這點可以看出,美國選民其實並不太關心政治,因為誰當總統,他們的日子都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一旦產生了高度對立(如這次選舉),總統制就會造成分裂國家的最大問題。

總統制第二個最大的問題:在於權責不容易劃分清楚,遇有政策缺失,國會與總統可以相互推諉,而在國會與總統面意見不合產生僵局時,實際上也沒有解決的方法,只能等待下一次大選由選民決定;更常見的情況是,當遇到政治僵局時,往往只能依靠民調來引導政策,因此很多人說美國政治是一種民調政治,其理在此。但是民調真的能做為政策制訂的最終裁判嗎?我想是非常值得存疑的,當政治人物把決策責任全都推給人民,就是公共政策變得粗糙化、意識型態化的根源。

總統制的第三個缺點,就是政治戲劇化。由於總統制是一種人與人的對決,且一般來說選民並無太多時間與能力處理對所有的政策進行通盤瞭解,因此選戰焦點非常容易被轉移成為選民對於候選人人格特質的欣賞與否,結果就是政治人物的政績與能力可能變得不是那樣重要,反而是他如何藉著公眾表演表達他的個人魅力才是關鍵。美國史上的雷根與卡特兩任總統,就是最鮮明的對比,兩者對國家大事的關心與嫻熟雖然高下立判,但是任內政績平平的演員總統雷根,卻能被譽為美國史上偉大的總統之一,原因只是他的群眾魅力風靡了全美。

這次布希能夠勝過凱瑞,政治觀察家咸認又是這種因素發酵,由於凱瑞的個性較為沈穩理性,因此被認為是冷漠、不夠親民;相較於小布希言必稱上帝的簡俗用語、天真笑容,以及率直,(套句臺灣的話來說,就是比較草根,也就是鄉親會想請他吃米粉湯的那種特質)。凱瑞因此被認為是過於「菁英取向」、欠缺親和力,最終就導致了他的落選。

在這次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有誰記得布希提到了什麼政策?他只不過與阿扁一樣,不斷地以模糊字眼帶過施政問題(這是執政者的失職,因為執政者應該對政務最熟稔,並應對政策辯護),並不斷質疑對手立場反覆的政治人格(布希質疑凱瑞對伊戰態度多變,也質疑凱瑞過份軟弱;阿扁則也同樣質疑連戰對中國軟弱,並嘲諷連宋關係的分合)。這些無聊的指控,對政策的細緻化有什麼幫助?但是這種操作卻成為主導選情的關鍵,這難道不令人失望嗎?

總體來看,套句孫善豪老師的話,總統制只不過是「民選的帝王制」。這種政治型態,傾向把許多複雜的政治議題簡單化約為二元的簡單邏輯(即只有「是」或「否」),或是化約為對候選人人格的信任,因此容易引發對候選人的人身攻擊,或是高調式的口號;但卻缺乏民主政治最需要的實質政策辯論。如果政治應該是越來越細緻的思辯過程,那麼總統制可說是反其道而行的一種政治型態。

◆美國大選給臺灣什麼啟示?◆

如果臺灣可以從美國大選中獲得啟示,那麼我認為以下幾點應該讓臺灣政治人物進行痛切的思考。

第一:總統制是否適合有國家認同對立與安全威脅的臺灣?我想值得大家思考。臺灣在總統制下,將持續面臨連宋王馬、扁游蘇謝等以人治為主的政治議題,而缺乏對政黨路線、政策以及議題的實質關注,這是對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損害;另外總統制也將嚴重擠壓中間路線,使臺灣缺乏溫和的實質多數來面對兩岸關係與國內對立,繼續讓執政黨可以透過「愛臺灣」、「反中國」這種廉價的政治操作而保住政權,這是極不負責任,也是非常危險的。

第二:泛藍陣營應該儘速建立「非國族對抗」的政策路線,本土路線、臺灣主體已是不可抵擋的潮流,泛藍精神自慰式地捍衛中華民國或反對台獨,都只是一種過時的舊思維,泛藍應該要儘速開拓一個面對全球化、民主化時代的新論述,才能與搞綠色恐怖獨裁的民進黨對抗。泛藍應該記取凱瑞失敗的教訓,選民需要一個足以讓他們投票支持在野黨的中心思想;泛藍捍衛舊體制、不斷懷舊,或許可吸引部分選民,但是絕不足以跟上時代與贏得多數。即便執政黨執政缺失百出,讓在野黨可以百般發揮;但如果在野黨缺乏跟得上時代的視野與中心思想,或只想在重要議題大搞迷糊仗(如:一個中國、黨產問題),那麼就等著新亭對泣,成為萬年在野黨吧。

很多政論家拿凱瑞漂亮的敗選演說與泛藍的歹戲拖棚相提並論,認為連宋應學凱瑞這樣漂亮下台。但其實泛藍之所以無法作到凱瑞般的身段,是在於黨的路線與核心思想問題。簡單的說,泛藍除了捍衛權位、派系利益、黨產、中華民國國號之外,根本沒有足以凝聚黨員的思想,既然他們都是為了權位而合作,我們又怎能希望那些泛藍大老能夠自動交出權位?高爾、凱瑞之所以漂亮下台,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國家的團結比個人的權位更重要,另一方面則是知道民主黨有自己的理念(社會福利、健保、大政府等等),這次戰役未竟全功,其他同志可以繼續奮鬥為大家圓夢,因此成功不必在我;但泛藍又是靠什麼去凝聚他的徒眾?換言之,泛藍沒有中心思想,就注定了泛藍永遠只是一個利益團體,而不配成為政黨。

第三:臺灣執政黨把美國共和黨的那一套右派思維學習得很徹底,懂得利用國家安全議題大搞政治支持;但是美國政治中起碼的「誠信」卻沒學到分毫。小布希雖然失去人望,但至少贏得信任;但是臺灣以阿扁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卻成天撒謊以維繫政權。林義雄要我們捫心自問:「過去四年,我們有當頭家的感覺嗎?」,我想是沒有,因為沒有一個頭家會讓員工整天騙得團團轉、掏光公司資產,並還把公司搞到成為商界的拒絕往來戶,但頭家還卻不自知。這點阿扁政權最好警惕在心,當哪一天民進黨把頭家的耐性磨光了,錢花光了、信任用光了,到時候民進黨就不知道要拿什麼賠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