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5 05:36:26嗜字者

年光似鳥翩翩過

年光似鳥翩翩過
世事如棋局局新
回首過去一年
政治口水沒減少
經濟發展向邊靠
幾個吵翻天的議題
有的只是虛晃一招
有的仍在延燒
是非對錯如何了
沒有人知道
最好把電視關掉
陪家人踏青消遙

但這樣就能讓人平心靜氣嗎
也許買錯了東西吃錯了藥
可真得讓我們平了心跳
靜了最後一口氣哩
這年頭黑心家族
小到含汞量不合標準的電池
大到枉顧人命的工程
從撕開才看見自己那顆寃大頭的蠶絲被
到買了許久還看不見自己蠢的保險
族繁不及備載
在在衝擊著我們生存的信心
(咦 怎麼連無色無味保險都會變黑 容我稍後舉例)

固然可以責怪賣的人包藏禍心
也要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
如果生產者短視近利
而消費者無法改變面對問題的意識
恐怕我們的信心將持續遭受打擊
什麼叫作面對問題的意識呢
有一次
和友人遇到發傳單的工讀生
我看他發得辛苦便隨手接了下來
朋友卻不拿
她認為要展現愛心還有其他的方式
但那些拿了又沒用的紙
卻是一棵棵被砍掉的樹
我看到表面
她想得深遠
這就是意識
又例如安德烈先生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女士的先生)
寧願多花一點錢和時間
尋找沒有連鎖沒有促銷的傳統商店
認為在全球化的環境下
企業到低開發國家生產
享受當地豐富的天然資源與便宜的勞力
卻未提供相對的福利與回饋
所以選擇到跨國連鎖商店消費
其實是對第三世界的剝削
(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提供當地工作機會)
由於對問題的解讀不同
採取的行動當然也不一樣
而解讀問題
必須掌握足夠的資訊
買賣雙方存在的資訊越是不對稱
買家就越有可能買到黑心貨
(反之
賣家所謂遇到澳洲來的客戶
當然也是對澳客太不了解造成的啦)

那麼強調我爲人人
人人為我的保險怎麼會是這樣呢
以這幾年火紅的投資型保險為例
賣的人通常是這樣說的
投資加保險
同時擁有較高的壽險保障
又有機會享有較高的獲利
花一點錢就可以投資眾多基金
還有嗎
喔 有的公司還會說
針對老朋友還有特別的專案
果真如此嗎

所謂的投資型保險
當然是投資加保險
至今問世剛滿五十年
主管機關以金融開放與國際接軌為名於2001年引進
(中國大陸於1999年即開始銷售)
和傳統保險的差別在於
投資型保險的保障和投資的帳戶是分開的
我們所繳交的保費
一部分是買保險的費用
一部分是投資的錢
費用就是保險公司經營的成本
所以每一次所繳的保費會先按約定的比例扣除再進行投資
而投資的部分由於風險完全由保戶承擔
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賠錢
就好像開一家店
無論生意好不好
水電等固定成本還是要支出
能不能賺錢得憑自己的技術
我們要質疑的是
如果錢這麼好賺
為什麼保險公司不留著自己賺呢

原來在低利率時代
保險公司也不確定所收取的保費究竟能不能再賺更多的錢
加上以前所賣高預定利率保單
在銀行利率未回升以前一直在失血
(也就是保險公司預期
可以用收取的保費去賺更多的利潤
所以一開始就賣得比較便宜 沒想到如今卻是虧損)
所以保險公司一來鼓勵大家要買就買投資型商品
(反正只是少賺
虧損就不甘他的事)
二來慫恿舊的客戶解約
(這樣可以減少經營的虧損)
而政府也因為擔心
萬一保險公司倒閉了
影響層面會擴大
更難收拾
於是在客觀條件未成熟下
放任先行
業者違規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怎麼說呢
明明規定要領有執照才能銷售
卻變成先賣
六個月內考到執照就好
這就好像上了一輛計程車
司機六個月後才會拿到駕照一樣
也許有的人趕時間沒理會這點
也許有的司機技術真的很行
只是沒去考照罷了

另外有些資訊
賣的人也往往揭露一半
為什麼投資型保險的壽險會比較便宜呢
原則上死亡的風險越高保費越貴
所以年紀一年一年的增加
保費也要一年比一年貴才對
以這基礎精算出來的叫作自然費率
而傳統保險買了以後
無論在什麼年紀
都繳交一樣的保費
叫作平準費率
投資型保險因為採用自然費率
所以一開始買的時候雖然比較便宜
隨著年紀增加便越來越貴
繳交同樣一筆保費
花在買保險的部分越來越多
用在投資的地方就越來越少
這麼說並非投資型保險就不好
而是要看個人的需要
如果有人願意自己做功課
花點時間了解經濟趨勢與產業脈動
適時在投資帳戶裡作調整
還是有可能獲利
當然
保險公司或是業務員也會提供資訊
建議何時作調整
只不過
若一廂情願將自己該做的功課都交給別人
也未免太天真
就好像超市買的蔬菜雖然貼有合格的標章
若不清洗就下肚
還是有可能吃進殘餘的農藥

各研究機構對景氣預測總是看好
我見報上說
某家保險公司的主推商品是傳統保險
年金保險和分紅保險

怎麼不再是投資型保險呢
難不成景氣好便要留著自己賺啦
有位朋友說
她從不追求主流的東西
這點我認同
主流的背後往往有隻手在推動
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實不實用
買錯衛生紙還沒關係
若是其他重大的購買決定
可得在各層面考慮考慮才行


最後祝您
千磨萬擊還堅韌
任爾東南西北風

上一篇:漫談意外險

下一篇:終身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