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5 11:12:10Alan

十年成長63倍的鴻海經營揭秘

 
十年成長63倍的鴻海經營揭秘

鴻海是台灣最神秘的企業,而郭台銘則是台灣最傳奇的首富--他幾乎是以一個人的力量,在十年內成長63倍,打下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的江山。
在閱讀他的「總裁語錄」之前,我們有必要看看鴻海如何擊敗國際專業代工服務商的時空背景……

《數位時代雙週》 吳向前‧盧諭緯‧張殿文

去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中天電視台「影響一百」主持人蕭裔芬守候在攝影棚門口,準備等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到來。為了邀到郭台銘的電視處女秀,她和中天同事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往返磋商。「原本以為這位『台灣首富』會有兩三位保鑣護駕,」蕭裔芬回憶道:「沒想到他自己一個人開著休旅車,就來了!」
事實上,鴻海成長的高速公路,確實是郭台銘一個人開出來的,只是過程卻絕對不「休旅」。

產業中最強悍的一支軍隊
「在產業的眼中,鴻海是一家『神秘』(secrecy)處處的公司,」美國《電子商業》(Electronic Business)雜誌記者諾麥爾(Dennis Normile)在「鴻海為何如此羞怯」(Why is Hon Hai so Shy?)一文中指出:「我們只知道,Terry Gou(Terry是郭台銘英文名字)身後有一大群軍隊。」
諾麥爾引用現代企管學和組織學濫觴的「十九世紀普魯士軍隊」來比喻鴻海,意味深遠--因為再也沒有另一種「非軍事領導」的組織,可以和鴻海過去十年的成長績效相比。一九九四年,鴻海的營收不過是六十六‧一億元台幣,純益六‧三億元;但二○○四年,這兩個數字成為四千一百三十四億元和兩百九十五億元,營收成長六十三倍,獲利成長四十七倍。它不僅是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大出口的公司。
郭台銘怎麼領導鴻海?他如何把自己的意志貫徹到全球近十萬個同仁的思維和工作紀律中?
不僅台灣人好奇,連郭台銘頭號競爭對手、全球第一大EMS(專業代工服務商)大廠Flextronics的執行長馬克斯(Michael Marks)都驚訝:「我們已把Foxconn(鴻海的國際品牌名)當成強勁對手,它在中國作製造很傑出,現正意圖進軍世界,如果它成功,它將成為我們這行的要角。」
馬克斯的憂慮不是沒有理由,一九七四年由郭台銘母親標會(十萬元台幣)、十名員工成立的鴻海,雖從黑白電視機關鍵零組件的「連接器」(connector)起家,但自從於二十世紀末正式大規模進軍代工業務後,國際EMS大廠便陷入大衰退的黑暗年代,世界第二大廠美商旭電(Solectron)的一位上海經理人便坦承,「聽說郭台銘要來,我們這行便發抖。」從連接器、機殼、準系統、主機板、桌上型電腦、遊戲機、手機到交換機,鴻海近年來大舉跨足不同的領域,進行資源整合,而且幾乎攻無不克,別人經營無法獲利的產品,到了郭台銘手上,就是有辦法變成賺錢金牛。根據各家企業年報揭露,Flextronics和旭電迄今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合計各賠掉十‧三億與九‧五億美元,而「菜鳥新兵」鴻海則賺進二十五億美元,市場佔有率也快速推升到十‧三%,排名世界第四。
EMS起源於美國,隨著電子產品「及時上市」(time to market)、「及時量產」(time to volume)、「快速跌價」和「全球交貨」的特性愈來愈明顯,他們存在的價值,是分擔自有品牌業者(例如惠普、戴爾或思科)持續投資設廠的壓力,甚至是縮短品牌業者產品投入的時間,因此「有產能」跟「有技術」,是代工業者要能往前快跑的兩條腿。
從策略來看,鴻海能大軍威脅Flextronics和旭電,靠的是捷足先登中國(一九九三年),包下源源不斷的產能。在二○○二年之時,鴻海已經有八○%的產能是由中國開出,而Flextronics和旭電則分別僅有四○%和二七%。

中國、捷克同步快速擴張
一九八八年買下深圳五百畝的土地,到二○○○年鴻海的深圳龍華科技工業園,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準系統製造和系統組裝生產基地。不只是華南地區,鴻海在一九九三年起將觸角伸向華東地區,逐步推動產業佈局,先後建立昆山、杭州和上海等基地。其中,昆山工業園已連續七年穩居全球個人電腦連接器第一大廠,二○○一年底更揮軍北上,在北京興建富士康科技工業園,做為集團全球無線通訊的事業總部。
二○○三年,郭台銘持續進行擴張動作,先在在杭州錢塘江旁設立科技工業園,定位研發、設計與生產為一體的無線通訊產業基地,比如接了UT斯達康(UTStarcom)的生意,代工中國這兩年熱得發燙的「小靈通」(PHS手機)。他又遠赴山西老家,投資佔地一千五百畝的富士康太原科技工業園區,投入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供應3C產品零元件所需。不獨厚父親老家,二○○四年,郭台銘在母親老家山東煙臺設立佔地三萬畝的「鴻富泰科技園區」,總金額高達四億美元,將做為鴻海北方的生產重鎮。
中國動作積極,海外也沒有停下腳步,二○○○年五月,在東歐情勢還不若目前這樣看好之際,前進捷克,買下了原本生產軍用雷達的Telsa的工廠,三個月後就開始生產蘋果電腦公司的產品,借重捷克長期的工藝傳統培養的人才,這個位在捷克第九大城帕爾杜比采(Pardubice)的基地,不僅是鴻海旗下規模僅次於中國的據點,更引發科技業界一陣設廠跟風。

快!狠!準!購併吸納市場訂單
然而,繼PC相關產品之後,消費性電子及通訊產業也正在快速釋放代工訂單,但這類產品卻不像PC那樣標準化,這意味著代工業者除了製造,本身也需具備設計能力,以因應客戶特殊規格要求,因此購併其他業者,擴展資源成了鴻海近年來另一重要的策略。
自一九九九年鴻海購併了生產監視器的華升及連接器的廣宇兩家公司,進行所謂的逆向整合,開始逐步展現集團的氣勢。
郭台銘分析,所謂的「順向整合」,是跟零件或是原料廠商聯手進入新市場,「逆向整合」則是可能有部分產品會跟客戶爭奪市場,但鴻海要做的是不自在是生產代工,而是聯合設計製造的公司,順向與逆向整合都是必要的手段。
但最引起震撼的,還是郭台銘二○○三年下半年發動的連續三波奇襲,最能展現強勢拚搶通訊訂單的意圖。八月份,鴻海以六千七百萬歐元收購芬蘭的藝模(Eimo Oyj),這是一家專門供應手機機殼給諾基亞(Nokia)的公司;十月份,鴻海把動作轉向墨西哥,以一千八百萬萬美元接手摩托羅拉的手機工廠,順勢接收摩托羅拉的代工訂單;十一月份,鴻海又以三百六十七億元台幣,買下台灣網通設備龍頭國碁,補強欠缺的研發設計能力,也接手國碁眾多代工客戶。郭台銘指出,六個月內完成三個收購案,而且橫跨歐、美及台灣,這些收購基本上都跟鴻海互補,讓公司能夠繼續進行全球延展(Global span)及結合地緣(Local touch)的策略。二??四年七月,郭台銘在土城頂埔園區投資一二?億的「奈米光機應用研發中心」正式動土開工,顯示出郭台銘希望帶領鴻海由過去製造導向,轉型為創新導向的企圖心。
根據中華徵信所針對台灣總資產前一百大企業,以外轉投資分子企業家數、海外總資產、總營收、海外獲利等八項指標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鴻海所擁有三百二十二家集團分子企業中,海外投資即占有二百九十四家之多,居於台灣集團之首,除有一百七十家為海外控股公司,另有六十二家海外製造工廠(也居一百大集團之冠)及七十一個海外行銷據點,堪稱台灣最國際化的集團。

郭三條衍生郭語錄
雖然鴻海國際化佈局的策略既快且準,但產業內的人都明白,沒有郭台銘一人的「獨裁為公」的決斷力,鴻海發展速度將不會這麼快。「你們都看過戰爭電影吧!飛行指揮官在飛行員要出發前,都會特別特別下達戰術指令,而飛行員也都站著聆聽,因為每一句話都很重要,」郭台銘有一次對媒體就指出,當他要屬下罰站時,他自己也是站著講,這不是罰站,而是要他「聽清楚」。而這些像「指令」一樣的「郭台銘語錄」,便是在各種現場的「戰爭思維」下誕生,終成為流傳於遍佈世界各地子公司的超級管理工具。
第一次的「郭台銘語錄」出現已不可考。但是在一九九九年郭台銘接受媒體詢問「格局、布局、步局」的「語錄」時就曾自我解嘲說,「別人都叫我郭三條,因為我講話常常三句為一整段。」從鴻海的企業文化開始「愛心、信心、決心」、工作精神「集合、整合、融合」、「上進心、責任心、企圖心、」等都是從開會中出現。也是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鴻海內部刊物「鴻橋」開始以菊八開本印刷,內容就是以鴻海幹部及員工活動為主,而只要郭台銘有公開說話,該雜誌一定會加以整理刊出,慢慢的也出現了很多類似「總裁嘉言錄」的彙整資料。
郭語錄的第三個來源,則是郭台銘直接用來做為「工廠標語」的句型。像是「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胸懷千萬里、心思細如絲」等等,這些都是工廠生產管理的一環。最後則是向外界談話迸出來的「名言」,像是「孤雁說」是來自股東會上有人問及景氣、「地瓜說」則是在捷克時記者問他和台積電的比較等等,首度訪問郭台銘的主播蕭裔芬就強調:「採訪郭台銘最有趣的,就是不知他會說出什麼驚人之語。」依照鴻海目前的成長速度,預計兩年內就會擊敗Flextronics成為世界EMS第一大,他曾說過「只要作到一兆,我就來走(台語押韻)」,一兆台幣是多少,那可是比第一名加第二名總和還多的超級數字。但郭台銘說了,你敢不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