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1 11:28:21Alex

先有大直沽 後有天津衛

   如今,人們都知道天津設衛築城已600餘年,其實設衛築城的時間,不等於也不代表天津只有600年的歷史。那麼,天津的歷史有多久?作為天津城市胚胎的早期聚落在什麼地方?哪裏是天津的“根”?

以天妃少女模樣塑像

  曾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天津是中國傳統社會裡晚近成長起來的城市,瀕臨退海之地,是“無古可考”的濱海棄壤。沒承想50年前,張貴莊戰國墓群的發掘,差不多把天津歷史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年。20世紀90年代末,關於早期天津歷史的研究又出現了一次飛越——天津的考古工作者在大直沽發掘出了具有明顯地層關係的元代文化堆積,甚至從依次疊壓的地層中可以找到一些零散的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積,從而有理有據地證明了天津城區歷史的開端,也證明了大直沽確是天津市區現存最早的古代聚落遺址。

  考古發掘的結果證明,大直沽中台地區有6個堆積層,厚度為4.7米,高於當時天津所有同類遺址的厚度,同時證明了大直沽的“台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歷了元、明、清三個朝代人類活動的堆積。這是第一次在市區範圍內發現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元代文化堆積,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最晚,這裡也是元代形成的聚落遺址。

  不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天妃宮遺址的發掘,不但確定了明清時期大直沽天妃宮遺址的範圍,而且發現了元代天妃宮局部建築基址,出土了元、明、清三個時期的建築構件和各類生活器皿,天妃宮遺址的文化堆積厚度在6米以上,成為目前天津市區文化堆積最厚、內涵最為豐富的遺址。發掘出宋、金、元、明、清時期的瓷器,以及金、元時期的建築遺址、瓦件。據此推測,遺址下面很可能有宋代或更早的文化堆積。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內

  這次考古發掘在中國城市考古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了這項成果,使天津城市的起源研究不再局限於歷史學家從古代文獻中尋章摘句的論證。使“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幹戈拱北”這一長期流傳於民間諺語得到了印證,同時揭開了一個城市的原生態的面紗,把歷史上的大直沽從隱秘的地下提升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地上。

  “直沽”二字,最早應源於“直沽寨”。據《金史》記載,“直沽寨”是金王朝設在武清、柳口(今楊柳青)附近的一個軍事據點,派有都統和副都統駐守。至於直沽寨設立的具體時間和方位,雖然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結論,可是有了這項考古成果,使大直沽成為目前考訂直沽寨的首選地區。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館藏品 

  到了大一統的元代,大運河把政治的北方與經濟的南方鏈接起來,而距首都最近的直沽正處在這根鏈條上咽喉沖要的地位。“直沽寨”不見了,文獻資料和地圖上卻出現了“直沽”和“大直沽”。由於元王朝每年需要通過海路自江南把大批糧食運到大都(今北京),海河與北運河成為必經之路,海河上遊東岸的“大直沽”成為漕糧集中和輸轉的要地,這裡設有接運廳、海運米倉和臨清萬戶府;因為北運河床狹水淺,所有漕糧要在南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換載,由海漕船卸載,再裝上平底小船,每值漕運季節,三岔河口一帶出現“連檣萬艘”的盛況,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直沽和大直沽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據明代蔣一揆的《長安客話》說,“大直沽”是當地人對“直沽”的俗稱,那麼,“直沽”應即是今日的“大直沽”了。

  “海津鎮”也是元代出現的,“直沽”與“海津鎮”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元史·仁宗本紀》載:“延佑三年(1316)改直沽為海津鎮。”但《元史·英宗本紀》明明說延佑七年(1320)“海運至直沽”;《元史·文宗本紀》也說:“天歷元年(1328)九月募壯丁守直沽。”哪有前已改稱,爾後仍用舊名的道理?偏偏在《元史·順宗本紀》又冒出了這樣一條記載:至正九年(1349)四月“立鎮撫司於直沽海津鎮”。可見“直沽”在有元一代並沒有被改掉!所以有人據此提出,“改直沽為海津鎮”應係“於直沽設海津鎮”之誤。有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考古成果,使大直沽又成為目前考訂海津鎮的首選地區。

  雖說用文字記載的大直沽歷史不算翔實,但民間的口碑記載卻相當豐富。據世居大直沽的朱龍泉先生介紹,早年的大直沽系由兩座高聳的土阜組成,這就是前台和後台,當年的後台高出河灘約三丈左右。也就是說當年的大直沽,大致相當於今六緯路以北,直沽路以南,十五經路以東,八號路和津塘村道以西,周邊略呈“凸”字形的地塊。當年大直沽四周窪澱密布:南有河灘窪,東有義大湖、東大窪、東大湖,西有鏡湖、薛家湖、西大湖,後臺以北為龜湖,俗稱王八坑。

  當年大直沽前台稱前營寨,也叫大營寨或前山屯;後台稱後營寨,也叫小營寨或後山屯。大直沽周圍還環有寨河——在今六號路與八號路之間,有老寨河、東寨河;沿今十五經路有西寨河,沿今直沽路有北寨河;前、後臺之間也有一河相隔——各條寨河均與周圍的窪澱相通。前臺的前寨街(今義和街)與大直沽前街、中街、後街垂直相交,四周形成了八個臨寨河的口門,建有乾、坎、根、震、巽、離、坤、兌八座寨門,門外寨河之上有石橋與寨外相通。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館藏品

 
  金代任命梁佐為都統,李咬住為副都統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

  直沽寨形似神龜,後臺為龜首,前臺為龜身,背分八格。這座軍事據點,打宋代就有。所以當地流傳著兩句話:“先有大直沽鹽糧兵屯,後有天津衛幹戈拱北。”

  大約在今六號路與海河左岸相交的地方,當年稱海津渡,建有牌坊;在對岸的小劉莊,也建有一座牌坊。在大直沽天妃宮以東、中街以北,舊有萬戶府和鹽糧(接運)廳,供運糧官在這兒休息。

  今天的河東體育場,舊時在後台西南,是宋,金、元的教軍場。解放後修體育場的時候,還挖出過石棺、金(屬)人頭。據說大直沽後臺的羅姓,相傳即元代海運總管羅璧的後代。

  在三岔河口裁灣以前,小直沽娘娘廟亦屬河東,這座娘娘廟才真正是元代所建的西廟。當年漕船太多,俱排列在大小直沽之間。現在的西廟,是明代萬歷年間太監馬堂改建的。(明代)衛裏來人以後,一直壓制大直沽的原住民。後來,衛城以東的海河沿岸逐漸繁榮起來,陳家溝子附近娘娘廟的香火才開始冷落。

  雖不敢說這些長期流傳的口碑都是準確無誤的,但是,這些傳說對於治史的人來說,無疑會從中領略到某種傳感信息,並受到啟發。歷代流傳不衰的口述史料,一般說來均有相當的依據而不會空穴來風。記得已故著名史學大家陳垣(援庵)先生說過:“凡事之傳說,不論真偽,必各有原因。”齊東野語足補正史之缺者所在多有,這足以證明口碑之價值。

本文轉載自天津網-天津日報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位於天津巿河東區八緯路與大直沽中路口